分享

铜手炉,最全资料

 颐源书屋 2016-07-16
记得在我小时侯,铜手炉还很常见,晚清民国江南苏州一带,制炉小作坊鳞次节彼,大量生产,据说到了50年代初,苏州、常州一带还曾在生产。它的历史始于唐,而没于解放初。当然,为了满足收藏家的需求,如今亦有生产,但属于造假,甚至还有小批量生产的规模,这样的仿古手炉如今充斥古玩市场,作为赝品,不应列入手炉的正史,更不能载入它的正统史册。铜手炉作为古代和近代人冬季暖手之用,尤其是过去的达官贵人或是有钱人家,更是家中不可或缺的物件。铜手炉是富贵人家才配享用的东西,穷人一则是因为买不起,另则是要为生计而劳碌奔波,那有什么闲情逸性来捧手炉?封建社会里的豪门贵族、有钱人家的老爷阔少、太太小姐们因为不须劳动,到了寒冬腊月脚下踏着“烘缸”(脚炉),手中拿着手炉用来取暖,显示出一种休闲的福气和享受富贵的幽雅生活情趣。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有描写林黛玉使用小手炉的有关章节。  铜手炉、脚炉的具体用法是:从柴灶的火膛里扒出一些还没有烧尽的楷秸,装进手炉,再在上面盖上些膛灰,压紧后再盖上炉盖。这样,既没有烟,又能够长时间保持热度,通常加一次炉料能够维持一两个钟头。如果感到炉子不热了,还可将里面的灰再拨一下,使里面的余烬翻一翻身,接触一下氧气,继而再把膛灰压紧,这样便又能持续使用一段时间。这种取暖方式既经济又环保,恐怕正是现代人所极力倡导和探索的最理想的一种节能取暖方式。所遗憾的是,现在城里早已经见不到烧火灶了。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因此,手炉、脚炉将注定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它的存在,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表现出中国古人的聪明和智慧,如今收藏家之所以收藏它,主要是看准了它的艺术品位,能从中得到古代文化的熏陶,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怀古之情。
  记得在我小时侯,我家里也有一只烘缸。那时,我们家也只能用得起脚炉,手炉只是见过别人家用过,根据我家里当时的经济条件,根本就享用不起手炉。我记得隔壁邻居有一家姓张的,他家原本是南通货殖家张謇的后裔,因为他家家底殷实,所以才有条件配得起小手炉。我当时虽然才五、六岁,却十分羡慕他家的那只铜手炉。它十分精美,小巧玲珑,炉子盖上还雕着花卉。这完全是有钱人家才能拥有的东西,足可体现家庭富有的一种象征物品。这一印象我迄今都难以忘怀。正因为有这段情结,在我诸多的收藏爱好中,对于铜手炉的收藏更是情有独衷。一是为了圆我童年的梦,来弥补儿时心理上的缺憾;二是我被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所打动;三是本人已经估测到收藏它不但能够保值,今后升值的空间会很大。几年来,我苦苦寻觅,在古玩市场里淘金,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目前我已经是小有所成、藏品颇丰了。  铜手炉的收藏和其它古玩一样,首先都有一个辨别真伪问题。目前,假手炉充斥古玩市场,尤其是仿明代制炉名家张鸣歧的作品,更可谓司空见惯。作伪者利用人们追捧名家的心理,频繁造假,不惜工本,造出的赝品美观规整而且别致,而那些没有眼力的收藏者,大都被其漂亮的表象所迷惑,甚至不惜重金去收买。作为明白人的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眼看着他们在市场上陷入迷津、落进圈套。他们为了能够得到它,掏出大把大把的票子给卖主。对此,我也只能是摇头表示惋惜。
  古玩收藏到了如今的时节,“真、善、美”的物件已经十分匮乏了。瓷器或是其他门类的古玩特点都呈现“新加坡”(新、假、破)的态势,高仿的东西几可乱真,即使是高手也难免会“走眼”,不要说是那些刚刚涉足古玩圈子,对艺术品才初感兴趣的初学者了。毫不奇怪,古玩市场的本质属性就是如此,历朝历代也都是如此。只不过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昌明,仿品的风格越来越逼近真品,有的甚至已经达到完全乱真的地步了。“有需求就有生产”,假古董的生产势头可谓方兴未艾,因为即使是假货,只要它完整、漂亮、仿得逼真,也同样都能卖得掉,所谓“没有卖不掉的假货!”在购买群体中,有钱而眼拙的人大有人在。古玩市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淘宝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眼力,那自然就会上当受骗。  在现在的古玩市场中,对于这些人,每天都是在过“愚人节”!可悲的是,有的人上了一两次当后并不醒悟,自认为“学费”还能交得起,前仆后继,痴心不改。有的人“痛定思痛”,抓紧学习,虚心好问,不断请教,或许就能走出迷津,最终感悟到真谛;更有人“一遭被蛇咬,三年怕井绳”,从此在古玩市场销声匿迹。不用奇怪,玩古玩的特殊魅力也尽在于此,这完全符合古董收藏的客观规律。那些缺乏鉴别能力的人,他们既然有钱,图的就是一个“美”字,只求完整、漂亮,就会忽略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真”字。然而,纵然是赝品,只要漂亮,就仍然属于“艺术品”的范畴,但它绝对不是古董,短期内是不具有任何收藏价值的。他们即使买了假货也并不怎么在乎,反正是钱来得容易,财大气粗,那就算是他们为创造“和谐社会”多做贡献吧!

  相比较而论,目前古玩杂件中的铜手炉的收藏就要比其他门类如瓷器等门类的收藏条件要有利些。原因在于:明、清、民国铜手炉几乎都是实用器、传世品,时代并不十分遥远,铜手炉甚至到解放初期还在使用,因为是铜器,相对瓷器而言要易于保存得多,完好率也相对较高。其存世量照例说应该是较大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民间留存的铜手炉其实也并不多见了,原因何在?据本人分析原因如下:一、在解放初“抗美援朝”时期,政府号称民间捐献金、银、铜、铁、锡来“保家为国”,制造飞机、大炮、**,用来打美国佬。那时人们的思想觉悟高,不少人家都自发地把家里的铜面盆、烘缸、手炉等物件都给捐了。我们家的铜盆和脚炉就是那时候送走的。二、到了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尚有人家留下的那些铜器、铁器又都被倒进了“小高炉”,为“超英赶美”而“赴汤蹈火”了。三、以前大家都不富裕,铜比铁要值钱得多,遇到家中经济窘迫,急需用钱的时候,就会想到了它。因为它已经不派什么用场了,放在家里还不如送到废品收购站里去卖些钱,聊补“不时之需”。以前在收购站的角落里常常可以看见它的身影。四、最后到了文化大革命,那些残存无几的炉子已经是寥若星辰了。此时侥幸留下来的炉子的命运也同样是不幸的,它不但倍受冷遇,还要“蒙羞含屈”。一方面是炉子的主人既要为炉盖上面錾刻的带有封建色彩的文饰而担惊受怕;另一方面,更会要因为拥有它而会造成别人说他家出生富贵、成分高,因为用得起手炉的人无疑会是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因此铜手炉的命运真可算得上是悲惨而多舛,如今真正能够保留下来的数量也是极其有限的。政治的原因外加愚昧和贫困是中国古董文物的悲剧,象这样“暴殄天物”的事情在我们的国度里难道还见得少吗?  收藏铜手炉的乐趣主要是在于手炉本身的艺术感染力。炉盖上錾刻的纹饰更是吸引人、打动人的关键所在。纹饰是一种文化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匠心别出,设计出诸多的花色品种,从而提升了物件的艺术品位。唐、宋、元代的铜手炉究竟是什么样子?资料少有记载,无法考证。明代制作的手炉以水红铜居多,炉体显得十分大气,内部经工匠千锤百炼,尤其是折弯处,留下许多明显的长条状的锤击痕迹。看不出任何接焊的痕迹。炉盖上的纹饰古拙而简约,粗旷中蕴涵着一种厚重的古典美;清代手炉早期沿袭明代风格,亦以红铜为主,兼用黄铜,风格和明代的基本接近。但炉盖及炉身的纹饰开始变得繁缛,好象只有过分的刻画和雕凿方能显现出拥有者的富有和高贵。到了晚清民国初年,随着民族工业的崛起,手炉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手炉的质地由红铜、黄铜演变为以白铜为主,白铜具有很强的耐熔能力,适合用作手炉。

  科学的进步,使手炉的制造工艺变得简单,炉盖和炉底能够看见明显的填锡接缝。炉盖上錾凿的纹饰的题材显得千篇一律,无非是寓意吉祥,什么“五蝠捧寿”、“喜鹊登梅”、“喜上眉梢”、花卉、寿桃之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初汉口的制炉名家姚春和所制的铜器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被大会评为一等奖,享誉全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已经淡忘了这段历史,更多的人则是不了解这段历史。然而,这正是中国人的东西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凡刻有“姚春和”名款的手炉,那便是“名品中的名品”,尤其值得关注,其收藏价值更是不可低估的。  目前在古玩市场上偶尔还能见到数量不多的民国小手炉,往往都是铜锈班驳,甚至是周身漆黑,已经被氧化得面目全非了。其表面品相虽然不堪入目,但绝大多数无疑却是真品。更是在当今老物件日渐枯竭的古玩市场中难得可见的真东西。这类手炉因不起眼,价格亦不高,其实完全可以值得收藏。至于除去炉身的锈迹和污浊,只要处理方法得当,是完全能恢复其本来面目的,并且也不会破坏炉子上原有的“包浆”。本人精于此道,这亦是长期的经验积累反复琢磨所得,因此,不管旧手炉再难看,只要是完整的,我从不错过,志在必得。经我之手,就能使它恢复如初。
  其实,对于铜手炉的辨伪和断代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平时经验的不断积累。首先是如何进行断代。铜手炉的质地和制造工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各个朝代的用料大致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在上篇幅均已概括,勿庸累叙。至于如何辨伪,则是收藏的关键所在。现在在古玩市场经常可以看见的一些铜手炉赝品,小巧玲珑,红铜质地,多为铸铜,手感也重,有的还刻有“张鸣歧”的名款,十分讨人喜爱,但却是假货无疑。还有一种铜手炉,打的也是“张鸣歧”的名款,炉身还錾刻有图案,经过作旧,极能迷惑人,但却也是赝品,且在市场上所见的数量还相当可观,这类赝品极具欺骗性和“杀伤力”,其仿真程度足可使不少眼力不够的藏家上当受骗!  一件真正使用过的老物件,它必然会留下使用过的痕迹。一种自然的使用痕迹会附着在它的表面,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包浆”。当然对于作伪者,他们也会煞费苦心地去人为制造“包浆”,无非是烟熏火烤,刻意附着,然而毕竟是通过短期的作假手段硬行添加上去的,这和纯粹长期使用,自然形成的完全不一样,自然包浆即使你想驱除都是比较困难的,年复一年,日积月累。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只要细心观察是不难分辨的。再则,凡是使用过的炉子,炉内必然还附着一些炉垢等附着物,这是人们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但却是一种明显的识别标记;因为不与人手接触的缘故,并且受高温熏烤,长期闲置的结果炉子内壁必然会生成绿锈,这就更能说明它是一件旧器。炉子的外壁可以妥善处理,驱除污垢,但必须保留包浆。炉内的锈迹无须驱除,予以保留,作为一种见证,更可以使其他人得到真品的真切感受。
  总之,识别真伪的眼力是怎么来的?主要是多看、多问、多想,久而久之,水到渠成,你就能练就到独具慧眼,明察秋毫,洞察一切!真正一件旧器,都会有一种老气,那正是历史的积淀、展现出的是厚重、古老的沧桑感,一看就能得到是真品的感受,马上就能引发你对它的喜爱和无限遐思。这就是眼力,是睿智、学识、经验的综合反应。等什么时候有了这种感悟的时候,你的鉴别能力也就算是完全够格了。  普通铜手炉的收藏价值目前似乎还没有显现出什么太大的优势。但是,凡明代、清早期的,尤其是大家制作的,价格优势早已凸显。早在1999年,一件明代24.5厘米长的铜手炉,市场参考价就已达到40000元。而一直被大家所忽视的近代铜手炉的身价也在随着市场的变化在潜移默化。和收藏瓷器一样,人们收藏理念同样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来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现在就有可能成为抢手之物。对于瓷器,原来是非明清的官窑器就没有收藏价值,而事实上社会中那有那么多从宫廷流出的官窑瓷器?到后来,明代的民窑器、清三代的民窑也成为一般收藏家们普遍看好的稀罕之物了;到了现如今,就连民国的民用彩瓷收藏品亦已严重匮乏了,于是就出现了现今古玩市场上“新加坡(新、假、破)”泛滥的混乱局面。这时,很多的收藏家和爱好者都因为值得收藏的资源已经枯竭,感到收藏的前景迷茫,一团漆黑。似乎收藏之路已经走到尽头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此时你独具慧眼,另辟奚径,在这个时候能看准晚清、民国铜手炉的收藏,那么或许你就能绝处逢生,感觉到是意外地找到另一片美丽的蓝天!此举不乏是现时期古玩收藏的一条最佳途径,更可以成为一种长线的投资方式,不但保值,还可以升值,日后必有回报。再说,收藏玩的就是个心境。即使不升值,只要是真品,同样能够感受到器物所承载的中国古文化历史的信息。
  在欣赏和把玩的过程中,你可以赏心悦目地仔细逐个观赏和精读这些可爱的炉子,品味它们不同的艺术风格,从中得到文化的陶冶,身心得到充实和愉悦!  我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前面没有路的本身就是一条路”!这样一来,难道这不就“峰回路转”了吗?但愿我的建议能够给你启迪,这种预见不久一定会得到验证!
  开通头条号:雅昌论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