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手炉收藏的心路历程###

 liangdatushu 2017-04-21
    

铜手炉是古玩铜器杂项收藏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门类。铜手炉又名“捧炉”、“袖炉”、“火笼”。据资料考证始见于唐代,宋代皇帝宋徽宗为了宫廷之需,曾建立“制作局”来造手炉。在明清乃至民国、解放初期,被民间广泛使用。其功能原本是人们冬天用来暖手的一种炉具。它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一种收藏品,完全在于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浓厚的艺术品位。一些精美的铜手炉珍品,造型美观,用料精良,制作工艺十分考究。炉盖是表现它文艺特征的集中之处,上面往往錾刻着不同的几何图样,线条连贯纹饰精美绝伦,有的甚至连炉身上也堆贴或錾刻有图案,寓意祥瑞,美仑美奂。大凡一些精美之作,器型规正,显得十分大气。炉盖和炉身的配合严丝合缝,经长期盖合使用也不会松旷,炉盖的设计厚度恰倒好处,即使是有意施压也不会变形。炉盖上的刻花图案玲珑剔透,赏心悦目。捧它在手中,不但能够暖手,其美妙的造型和艺术感染力则更加诱人,能令人爱不释手。因此,用它来暖手倒在于其次,观赏、把玩反而变成了首位。尤其是在古代文人眼里,铜手炉的玩赏功能或许大大超过了它的使用功能。这正是它能够成为古玩的特殊魅力之所在。正因为文人雅士对其艺术品位的追求,引发了民间的一些制炉工艺大师应运而生,明末清初的制炉高手张鸣歧,据说他做的手炉要事先预定,并且供不应求,达官贵人们以得到他做的炉子为荣。到后来,他的名号成为托款,成了铜手炉的名牌标识,在世间广为流传,就连现在造假者还在袭用。除了张鸣歧,明清两朝还有不少制炉高手,如王凤江、周文甫、蔡家、蒋抱云、徐守素、王吉、潘祥丰、赵一大以及晚清的姚春和等,各位名家他们都有上乘之作。他们的作品,价格不菲,甚至“黄阳纸贵”,不但当时为世人所推崇和称道,更被如今的玩家争相收藏。
记得在我小时侯,铜手炉还很常见,晚清民国江南苏州一带,制炉小作坊鳞次节彼,大量生产,据说到了50年代初,苏州、常州一带还曾在生产。它的历史始于唐,而没于解放初。当然,为了满足收藏家的需求,如今亦有生产,但属于造假,甚至还有小批量生产的规模,这样的仿古手炉如今充斥古玩市场,作为赝品,不应列入手炉的正史,更不能载入它的正统史册。铜手炉作为古代和近代人冬季暖手之用,尤其是过去的达官贵人或是有钱人家,更是家中不可或缺的物件。铜手炉是富贵人家才配享用的东西,穷人一则是因为买不起,另则是要为生计而劳碌奔波,那有什么闲情逸性来捧手炉?封建社会里的豪门贵族、有钱人家的老爷阔少、太太小姐们因为不须劳动,到了寒冬腊月脚下踏着“烘缸”(脚炉),手中拿着手炉用来取暖,显示出一种休闲的福气和享受富贵的幽雅生活情趣。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有描写林黛玉使用小手炉的有关章节。
铜手炉、脚炉的具体用法是:从柴灶的火膛里扒出一些还没有烧尽的楷秸,装进手炉,再在上面盖上些膛灰,压紧后再盖上炉盖。这样,既没有烟,又能够长时间保持热度,通常加一次炉料能够维持一两个钟头。如果感到炉子不热了,还可将里面的灰再拨一下,使里面的余烬翻一翻身,接触一下氧气,继而再把膛灰压紧,这样便又能持续使用一段时间。这种取暖方式既经济又环保,恐怕正是现代人所极力倡导和探索的最理想的一种节能取暖方式。所遗憾的是,现在城里早已经见不到烧火灶了。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因此,手炉、脚炉将注定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它的存在,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表现出中国古人的聪明和智慧,如今收藏家之所以收藏它,主要是看准了它的艺术品位,能从中得到古代文化的熏陶,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怀古之情。(待续)
晒上自己收藏的几件铜手炉,以飨同仁。 P3030001.JPG



记得在我小时侯,我家里也有一只烘缸。那时,我们家也只能用得起脚炉,手炉只是见过别人家用过,根据我家里当时的经济条件,根本就享用不起手炉。我记得隔壁邻居有一家姓张的,他家原本是南通货殖家张謇的后裔,因为他家家底殷实,所以才有条件配得起小手炉。我当时虽然才五、六岁,却十分羡慕他家的那只铜手炉。它十分精美,小巧玲珑,炉子盖上还雕着花卉。这完全是有钱人家才能拥有的东西,足可体现家庭富有的一种象征物品。这一印象我迄今都难以忘怀。正因为有这段情结,在我诸多的收藏爱好中,对于铜手炉的收藏更是情有独衷。一是为了圆我童年的梦,来弥补儿时心理上的缺憾;二是我被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所打动;三是本人已经估测到收藏它不但能够保值,今后升值的空间会很大。几年来,我苦苦寻觅,在古玩市场里淘金,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目前我已经是小有所成、藏品颇丰了。
铜手炉的收藏和其它古玩一样,首先都有一个辨别真伪问题。目前,假手炉充斥古玩市场,尤其是仿明代制炉名家张鸣歧的作品,更可谓司空见惯。作伪者利用人们追捧名家的心理,频繁造假,不惜工本,造出的赝品美观规整而且别致,而那些没有眼力的收藏者,大都被其漂亮的表象所迷惑,甚至不惜重金去收买。作为明白人的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眼看着他们在市场上陷入迷津、落进圈套。他们为了能够得到它,掏出大把大把的票子给卖主。对此,我也只能是摇头表示惋惜。
古玩收藏到了如今的时节,“真、善、美”的物件已经十分匮乏了。瓷器或是其他门类的古玩特点都呈现“新加坡”(新、假、破)的态势,高仿的东西几可乱真,即使是高手也难免会“走眼”,不要说是那些刚刚涉足古玩圈子,对艺术品才初感兴趣的初学者了。毫不奇怪,古玩市场的本质属性就是如此,历朝历代也都是如此。只不过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昌明,仿品的风格越来越逼近真品,有的甚至已经达到完全乱真的地步了。“有需求就有生产”,假古董的生产势头可谓方兴未艾,因为即使是假货,只要它完整、漂亮、仿得逼真,也同样都能卖得掉,所谓“没有卖不掉的假货!”在购买群体中,有钱而眼拙的人大有人在。古玩市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淘宝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眼力,那自然就会上当受骗。在现在的古玩市场中,对于这些人,每天都是在过“愚人节”!可悲的是,有的人上了一两次当后并不醒悟,自认为“学费”还能交得起,前仆后继,痴心不改。有的人“痛定思痛”,抓紧学习,虚心好问,不断请教,或许就能走出迷津,最终感悟到真谛;更有人“一遭被蛇咬,三年怕井绳”,从此在古玩市场销声匿迹。不用奇怪,玩古玩的特殊魅力也尽在于此,这完全符合古董收藏的客观规律。那些缺乏鉴别能力的人,他们既然有钱,图的就是一个“美”字,只求完整、漂亮,就会忽略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真”字。然而,纵然是赝品,只要漂亮,就仍然属于“艺术品”的范畴,但它绝对不是古董,短期内是不具有任何收藏价值的。他们即使买了假货也并不怎么在乎,反正是钱来得容易,财大气粗,那就算是他们为创造“和谐社会”多做贡献吧!(待续)


相比较而论,目前古玩杂件中的铜手炉的收藏就要比其他门类如瓷器等门类的收藏条件要有利些。原因在于:明、清、民国铜手炉几乎都是实用器、传世品,时代并不十分遥远,铜手炉甚至到解放初期还在使用,因为是铜器,相对瓷器而言要易于保存得多,完好率也相对较高。其存世量照例说应该是较大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民间留存的铜手炉其实也并不多见了,原因何在?据本人分析原因如下:一、在解放初“抗美援朝”时期,政府号称民间捐献金、银、铜、铁、锡来“保家为国”,制造飞机、大炮、**,用来打美国佬。那时人们的思想觉悟高,不少人家都自发地把家里的铜面盆、烘缸、手炉等物件都给捐了。我们家的铜盆和脚炉就是那时候送走的。二、到了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尚有人家留下的那些铜器、铁器又都被倒进了“小高炉”,为“超英赶美”而“赴汤蹈火”了。三、以前大家都不富裕,铜比铁要值钱得多,遇到家中经济窘迫,急需用钱的时候,就会想到了它。因为它已经不派什么用场了,放在家里还不如送到废品收购站里去卖些钱,聊补“不时之需”。以前在收购站的角落里常常可以看见它的身影。四、最后到了文化大革命,那些残存无几的炉子已经是寥若星辰了。此时侥幸留下来的炉子的命运也同样是不幸的,它不但倍受冷遇,还要“蒙羞含屈”。一方面是炉子的主人既要为炉盖上面錾刻的带有封建色彩的文饰而担惊受怕;另一方面,更会要因为拥有它而会造成别人说他家出生富贵、成分高,因为用得起手炉的人无疑会是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因此铜手炉的命运真可算得上是悲惨而多舛,如今真正能够保留下来的数量也是极其有限的。政治的原因外加愚昧和贫困是中国古董文物的悲剧,象这样“暴殄天物”的事情在我们的国度里难道还见得少吗?
收藏铜手炉的乐趣主要是在于手炉本身的艺术感染力。炉盖上錾刻的纹饰更是吸引人、打动人的关键所在。纹饰是一种文化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匠心别出,设计出诸多的花色品种,从而提升了物件的艺术品位。唐、宋、元代的铜手炉究竟是什么样子?资料少有记载,无法考证。明代制作的手炉以水红铜居多,炉体显得十分大气,内部经工匠千锤百炼,尤其是折弯处,留下许多明显的长条状的锤击痕迹。看不出任何接焊的痕迹。炉盖上的纹饰古拙而简约,粗旷中蕴涵着一种厚重的古典美;清代手炉早期沿袭明代风格,亦以红铜为主,兼用黄铜,风格和明代的基本接近。但炉盖及炉身的纹饰开始变得繁缛,好象只有过分的刻画和雕凿方能显现出拥有者的富有和高贵。到了晚清民国初年,随着民族工业的崛起,手炉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手炉的质地由红铜、黄铜演变为以白铜为主,白铜具有很强的耐熔能力,适合用作手炉。科学的进步,使手炉的制造工艺变得简单,炉盖和炉底能够看见明显的填锡接缝。炉盖上錾凿的纹饰的题材显得千篇一律,无非是寓意吉祥,什么“五蝠捧寿”、“喜鹊登梅”、“喜上眉梢”、花卉、寿桃之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初汉口的制炉名家姚春和所制的铜器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被大会评为一等奖,享誉全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已经淡忘了这段历史,更多的人则是不了解这段历史。然而,这正是中国人的东西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凡刻有“姚春和”名款的手炉,那便是“名品中的名品”,尤其值得关注,其收藏价值更是不可低估的。(待续)







目前在古玩市场上偶尔还能见到数量不多的民国小手炉,往往都是铜锈班驳,甚至是周身漆黑,已经被氧化得面目全非了。其表面品相虽然不堪入目,但绝大多数无疑却是真品。更是在当今老物件日渐枯竭的古玩市场中难得可见的真东西。这类手炉因不起眼,价格亦不高,其实完全可以值得收藏。至于除去炉身的锈迹和污浊,只要处理方法得当,是完全能恢复其本来面目的,并且也不会破坏炉子上原有的“包浆”。本人精于此道,这亦是长期的经验积累反复琢磨所得,因此,不管旧手炉再难看,只要是完整的,我从不错过,志在必得。经我之手,就能使它恢复如初。
其实,对于铜手炉的辨伪和断代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平时经验的不断积累。首先是如何进行断代。铜手炉的质地和制造工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各个朝代的用料大致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在上篇幅均已概括,勿庸累叙。至于如何辨伪,则是收藏的关键所在。现在在古玩市场经常可以看见的一些铜手炉赝品,小巧玲珑,红铜质地,多为铸铜,手感也重,有的还刻有“张鸣歧”的名款,十分讨人喜爱,但却是假货无疑。还有一种铜手炉,打的也是“张鸣歧”的名款,炉身还錾刻有图案,经过作旧,极能迷惑人,但却也是赝品,且在市场上所见的数量还相当可观,这类赝品极具欺骗性和“杀伤力”,其仿真程度足可使不少眼力不够的藏家上当受骗!
一件真正使用过的老物件,它必然会留下使用过的痕迹。一种自然的使用痕迹会附着在它的表面,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包浆”。当然对于作伪者,他们也会煞费苦心地去人为制造“包浆”,无非是烟熏火烤,刻意附着,然而毕竟是通过短期的作假手段硬行添加上去的,这和纯粹长期使用,自然形成的完全不一样,自然包浆即使你想驱除都是比较困难的,年复一年,日积月累。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只要细心观察是不难分辨的。再则,凡是使用过的炉子,炉内必然还附着一些炉垢等附着物,这是人们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但却是一种明显的识别标记;因为不与人手接触的缘故,并且受高温熏烤,长期闲置的结果炉子内壁必然会生成绿锈,这就更能说明它是一件旧器。炉子的外壁可以妥善处理,驱除污垢,但必须保留包浆。炉内的锈迹无须驱除,予以保留,作为一种见证,更可以使其他人得到真品的真切感受。
总之,识别真伪的眼力是怎么来的?主要是多看、多问、多想,久而久之,水到渠成,你就能练就到独具慧眼,明察秋毫,洞察一切!真正一件旧器,都会有一种老气,那正是历史的积淀、展现出的是厚重、古老的沧桑感,一看就能得到是真品的感受,马上就能引发你对它的喜爱和无限遐思。这就是眼力,是睿智、学识、经验的综合反应。等什么时候有了这种感悟的时候,你的鉴别能力也就算是完全够格了。(待续)







普通铜手炉的收藏价值目前似乎还没有显现出什么太大的优势。但是,凡明代、清早期的,尤其是大家制作的,价格优势早已凸显。早在1999年,一件明代24.5厘米长的铜手炉,市场参考价就已达到40000元。而一直被大家所忽视的近代铜手炉的身价也在随着市场的变化在潜移默化。和收藏瓷器一样,人们收藏理念同样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来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现在就有可能成为抢手之物。对于瓷器,原来是非明清的官窑器就没有收藏价值,而事实上社会中那有那么多从宫廷流出的官窑瓷器?到后来,明代的民窑器、清三代的民窑也成为一般收藏家们普遍看好的稀罕之物了;到了现如今,就连民国的民用彩瓷收藏品亦已严重匮乏了,于是就出现了现今古玩市场上“新加坡(新、假、破)”泛滥的混乱局面。这时,很多的收藏家和爱好者都因为值得收藏的资源已经枯竭,感到收藏的前景迷茫,一团漆黑。似乎收藏之路已经走到尽头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此时你独具慧眼,另辟奚径,在这个时候能看准晚清、民国铜手炉的收藏,那么或许你就能绝处逢生,感觉到是意外地找到另一片美丽的蓝天!此举不乏是现时期古玩收藏的一条最佳途径,更可以成为一种长线的投资方式,不但保值,还可以升值,日后必有回报。再说,收藏玩的就是个心境。即使不升值,只要是真品,同样能够感受到器物所承载的中国古文化历史的信息。在欣赏和把玩的过程中,你可以赏心悦目地仔细逐个观赏和精读这些可爱的炉子,品味它们不同的艺术风格,从中得到文化的陶冶,身心得到充实和愉悦!
我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前面没有路的本身就是一条路”!这样一来,难道这不就“峰回路转”了吗?但愿我的建议能够给你启迪,这种预见不久一定会得到验证!

向初学者推荐一只能够在市场见到的一般手炉。原来的品像黑暗,稍做处理即可恢复原貌。内部未做任何处理。价格也不高,适合普通百姓阶层收藏。
P3040001.JPG







清中期张鸣岐寄托款红铜手炉。
P3050021.JPGP3050019.JPGP3050018.JPG

过去由于生产力落后、贫穷,人们的消费意识往往注重于东西的耐用和结实,希望所买的东西经久耐用。一次花钱,一劳永逸。有钱人则会到作坊去定做手炉,要求做成“双料货”。现晒上一只民国初年“双料货”白铜手炉。手炉厚实、扎实,一个成人悬空踩在上面都不会变形。
P3050009.JPGP3050010.JPG






提供一些地摊常见的赝品铜手炉,望初学者引以为戒!这些赝品手感好、美观、规正,底部均打有“张鸣歧”款式,材质多为紫铜;但绝无收藏价值。(地摊摊主起先不同意本人拍照,本人好言与其相商,敬他香烟,最后勉强同意。)
P3070037.jpgP3070038.jpg

恰逢古玩集市,地摊遍地而设,众多收藏爱好者前来“淘宝”,摩肩接踵,好不热闹。见一地摊,摆有一只精美手炉,装以锦盒。被一买主看中,上手取出放大镜仔细端详,经观察后问价:“炉子卖多少钱?”
摊主答道:“三千!”
买主还价:“一千五!”
摊主道:“一千五我买不来!”
买主:“······”随即离去。
我走上前去与摊主攀谈:“人家出了一千五,价钱够高了,你怎么还不卖?”
摊主道:“东西好,便宜我不卖!”
我夸了摊主几句,提出能否拍照?摊主见我欣赏他的东西,说道:“你尽管去照!”语气中明显带有一种充分的自信。
请大家做一判断:买卖双方,谁对谁错?
P3070035.jpgP3070036.jpg

这只铜手炉,炉盖是竹叶纹,炉身还刻有花纹,具有文人气息;底款是“张鸣歧制”;而且锈迹斑斑,很能迷到一些人。然而却是一件仿品!人为做旧后具有一定的“杀伤力”!
P3070032.JPGP3070033.JPG

再揭示3个现代仿制的晚清-民国的白铜手炉。仿品手炉外形美观、规正、手感好,均有刻画,并有底款,很符合收藏爱好者对藏品选择的条件。且价格也不贵。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这类仿品的致命伤即在于:完全是现代化的制作工艺,与真品制作工艺大相径庭!
P3080039.JPGP3080041.JPGP3080042.JPG






老炉新工
       为了迎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将老炉子的外表进行局部喷镀处理后,再进行刻画,不伦不类、画蛇添足。
P3070028.JPGP3070029.JPG

自然包浆与人为作旧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而言:作旧的所谓“包浆”出现在铜炉的表面,一般都比较均匀;自然形成的“包浆”表现为有深有浅、不很均匀。原因是假“包浆”纯粹是短期的人为烟熏火燎所至,真“包浆”则是长期烧烤使用和抚摩所形成。炉子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请您注意第一页所发的炉子的图片,即可得到感悟。
有些真手炉的炉体表面经过不正确的打磨处理后,原来的“包浆”已经遭到了人为的破坏,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所以,处理表面的脏垢和锈迹时要格外的小心谨慎

再晒一只表面刻画的赝品手炉。此类手炉迎合人们欣赏“有工”、“有款”的审美要求,主观臆造,工艺粗俗,经过做旧后,再次进行打磨处理,造成一种“旧货复新”的假象。黄铜炉身、紫铜接底,不伦不类,但却为不少初学者所迷惑。无独有偶,如今,此类假铜墨盒比比皆是、充斥市场,且有工、有款,使得不少人打眼吃药。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在于贪求完美、漂亮。
P3070026.JPGP3070027.JPG


与收藏銅手炉的朋友再说几句心里话:
器物没有经过鉴真就去欣赏,去寄托自己的一份感情往往是盲目的。结果,甚至会伤害自己的感情。如果没有确定东西的真伪就一味地去呵护它、去实现欣赏的“无欲的境界”,那将是无味的、甚至是荒谬的。
“去伪存真”是重要前提。
央视二套组织的专家全国鉴宝的节目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被专家否定后的“宝物”,持宝人往往总是心里不服,因此而怀疑专家的眼力。为什么?因为他们对于自己心仪的“宝物”已经寄托了过多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存在使他们无法接受眼前被否定的残酷现实。自尊心使然,他们敲响了组织者为“持宝人”特设的“不服”的小锣。这是一种宣泄,一种释放,也是对他们所感情付出的一种尊重。节目组织者真可谓用心良苦。
还有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当他的“护宝锤”砸向赝品时,多少“持宝人”呆如木鸡、感情失落,甚至不能自持而当场伤心落泪。还有人尽管已经签了“生死文书”,在最后时刻,为了自己的心仪之物免遭厄运而最终退出游戏。在此刻,东西的真假已经不是主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精神寄托不能幻灭。为什么?也同样是一个感情付出的问题。
再说一个本人亲身经历的事情。十多年前我的一位藏友邀请我去一个大公司的老总家去鉴赏瓷器。据说那位老总身价不匪,家中竟藏有20来件元青花!老总的家居寓所确实非同凡响,厅堂陈设雍容华贵,他热情好客,对我们以礼相待,奉以点心、香茶。当他打开密室,我们看到“蒙恬将军”、“周亚子的柳细营”玉壶春瓶;“四爱图”梅瓶;“至正龙纹象耳瓶”······ “重器”琳琅满目、比比皆是、不一而足。无须上手,我已经感觉到东西明显不对。顿时我感到兴趣萧然,心情十分压抑。主人对我们委实热情,对自己的藏品更是情深意笃,如数家珍。对我们视如知己,滔滔不绝,溢尽对自己藏品的赞美之辞。看他痴迷至此,我实在是不愿意伤害他的感情。违心地赞美了他几句后便匆匆告辞了。离开他家之后,我顿时感到如获重释。诚然,他给自己编织了一个神奇而美好的梦境,身在其中,他感到了真正的富有,感到精神愉悦、感情充沛。我又怎么忍心去破坏他自鸣得意的梦幻呢?再转念一想,作为老总,他个人财产的积累一定十分容易,搞极品收藏无非是附庸风雅,炫耀他不但富有,也懂得文化,更有能力去收藏中国古典文化之精髓。我想,他为获得这些藏品一定也付出了很多,这权当是他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所做的一份贡献吧!
时下网络抨击的“国宝帮”,大多数人痴迷不悟的原因也莫过于把藏品当作了自己的儿子,所投入的感情实在太多,甚至已经完全不能自拔。当然,高仿品也是艺术品。然而,毕竟不是文物。它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在现实毫无收藏价值。其真正价值的显现,恐怕至少要再经历一百年。遗憾的是他们误把艺术品当成真品在收藏、在炫耀。冥顽不化至此,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赏析是一种心境。观赏、把玩是去实现一种更高层面的精神满足,以求达到无我、无欲的境界。收藏的过程扑朔迷离,一旦拥有也只能是暂时的满足。珍藏的前提是首先要把东西认准、读懂。鉴真求索则是必经之路。因为只有真东西才承载着历史文化丰富的信息,才值得你去为它投注你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欣赏、去呵护、去抒发自己怀古的情怀。在完成鉴真的前提下,再去赏析,去感悟,那才是实现收藏最高境界之精义所在。

再晒上一只红铜大手炉。长21厘米,满工,炉身主题为“暗八仙”纹饰,炉盖为金钱纹饰,炉底有阳刻“张鸣岐制”款。手炉周身绿锈斑斑,手感沉重。这种类型的手炉为典型的现代仿古器物。卖主要价也不高,1000元即可成交。提醒各位新手切不可图求便宜、满工、漂亮、完整而当做古董来收藏。艺术品与真品之间则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切莫进入收藏的误区!P3310128.JPGP3310129.JPG

再晒上一只同样布满绿锈的真品手炉。此手炉应是清代早期的物件。底款亦是“张鸣岐”寄托款。供藏友与上图的赝品进行对照。真品的气韵与赝品完全不同。假如你无法目测出它们的真伪,只能说明你还需要提高! 
P3310126.JPGP3310127.JPG

再晒上几只市场地摊常见的赝品铜手炉。1、高浮雕红铜“福寿”纹手炉。附图:
P4040142.JPGP4040143.JPG 
2009-4-4 14:12 上传
下载附件 (164.7 KB)

2、“携琴访友”黄铜刻花赝品手炉。附图
P4040144.JPGP4040145.JPG

3、赝品白铜刻花手炉。底部有款。经做旧后,具有一定的杀伤力附图
P4040146.JPGP4040147.JPGP4040148.JPG

从上面所提供的若干赝品銅手炉的特点来看,造假者无非是利用人们追求完美、有工、有款、手感好、漂亮等项要求,投其所好来刻意仿制的。假如你知识储备不够,那就会上当受骗。加上这类手炉的价格商量的余地很大,卖主漫天要价,开价一般在1500元左右,你如果来个“拦腰砍”,说不定就能成交!成交后,或许你还认为是“检漏”了,其实则是“吃药”!一旦醒悟,守着一个现代仿古工艺品,你此时又作何感受?
现如今的古玩市场,检漏的几率已经是微乎其微了。对于初涉收藏的新手,更要擦亮眼睛,储备足够的知识,面对“漂亮“和“便宜”的东西,要控制自己的占有欲,“冲动是魔鬼”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了!朋友,一定要“戒贪”哦!

今天偶然见到一只清早期的“张隆昌制”的双提梁红铜手炉。东西是真的,可惜炉底已经损坏,经修补。店主要价3000元,不还价。我敬他香烟一支,与其商量能否拍照?他欣然同意。现特将图片发上,供你一阅。  
P4050153.JPGP4050154.JPGP4050155.JPG

再发一只刚刚收到的清中期双提梁红铜手炉。原来提梁固定架已经松动,提梁已经脱落。所以,卖主索价不高。本人看准完全可以修复的可能,故此收进。花费1个工作日的时间,将提梁重新铆接,修复如初,基本达到自己的满意。附图:
P4030133.JPGP4030132.JPGP4030131.JPGP4030134.JPGP4030135.JPG
铜器修复也是一门学问。手炉的提梁架一般经过长期使用都会松动。这种松动的现象往往会让人感到十分无奈。其实,大可不必为此而烦恼。“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修复起来也很容易,只要准备一把“奶头锤”,将提梁架的下部垫实,对准炉膛内露出的铜铆钉,用“奶头锤”轻轻锤击,直到不松动为止。总之,用力要得当,心要细,要做到恰到好处。如果此法不能奏效,那就必须要更换铆钉了。现成的铆钉市面上是没有卖的,根据本人的经验,可利用直径为4mm的紫铜电线来替代铜铆钉。首先要将铜丝的头部煅粗,然后放有一定的余量,以便锤击。上图所示的銅手炉就是我如法炮制的,效果十分理想。为提梁架松动而感到头疼的臧友,不妨照我的介绍的方法一试。


星期天我去了一家常去的古玩店,见原来我曾经问过价的那只红铜还在。当初店主向我开价是1500元,如今已经降到了1000元,并十分无奈地对我说:“现在是金融危机,没办法,不赚钱也买了。”我没有表示出我会动心立即购买的意思,只是请求能否让我拍照。店主爽然同意了。现把銅手炉的照片发上。东西完整,年代为清中期。(长度大约为15厘米)
P3310122.JPGP3310123.JPG


晒上一只朋友的明代红铜袖炉。长度约为11厘米。盖与炉体配合有槽口,严密。炉底厚实,作为一种加固,甚为特殊。附图:
P4140175.JPGP4140176.JPG

晒上2只民国时期的黄铜脚炉(烘缸),目前在古玩市场偶尔能够见到。只因为它不被人看好的缘故,所以,至今还没有出现仿品。如果你有怀旧的情结,不妨收藏一只。收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保值增值,更在于收藏一段历史。了解历史、尊重历史,在对收藏品的赏析过程中去感悟历史,才是收藏的乐趣所在。 P4170178.JPGP4170179.JPGP4170180.JPGP4170181.JPG 
2009-4-17 16:13 上传
下载附件 (86.39 KB)


刚刚入门,条件所限。只能发一个年份浅。价格底的手炉向兄长及各位师友请教。 
这个鱼跃龙门黄铜镀铬手炉是今天刚到手的。图案不错。好意头。哈,我是比较重视外表的。就喜欢花纹漂亮,图案好看的。所以经常上当的。只是那白色的附在炉身的陈年污垢怎去除倒是头痛。擦吗又怕伤及镀铬层, 请兄指点一二,谢谢

[ 本帖最后由 风从那里来 于 2009-4-18 18:53 编辑 ]

DSCN1419.jpg (109.73 KB, 下载次数: 1)

DSCN1419.jpg

DSCN1428.jpg (71.83 KB, 下载次数: 1)

DSCN1428.jpg

DSCN1430.jpg (83.59 KB, 下载次数: 1)

DSCN1430.jpg

DSCN1435.jpg (94.61 KB, 下载次数: 1)

DSCN1435.jpg


这只手炉为20世纪初年的典型镀鉻工艺,东西真,双提梁,不错!表层的氧化物祛除不难,方法详见短信。难得的是炉盖纹饰“鲤鱼跳龙门”,寓意祥瑞,得到此炉,兄弟你前途无量,指日高升哦!
注意没有,炉盖刻铜工艺中,多见圆圈状连珠纹,此乃晚清----民国特有的典型纹饰。可作为铜器断代的参考依据

shoukaitang12发表于雅昌论坛   水泊人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