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音乐:徐千雅《丝绸之路》)
“悬壁长城”,仅“悬壁”二字便显示出这段长城之险势。城墙自山上陡跌而下,陡峭直长,好似倒挂山脊、铁臂悬空,封锁了石关峡口,故称“悬壁长城”...
“悬壁长城”位于嘉峪关关城以北八公里处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北坡,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修筑,是一条长15公里的片石夹土城墙。其中,有231米墙体悬挂于高150米、倾斜度为45度的山脊上,高达六米...墙头筑有垛墙和宇墙,首尾各添筑一墩台。在首墩和山坡上筑台阶式漫道。游人拾阶而上,平坦处如履平地,险峻处如攀绝壁。颇似北京八达岭长城。有诗赞云:“万里长城万里关,迭障黑山暗壁悬。”说的就是这里...
说起“悬壁长城”,就不能不说丝绸之路。“悬壁长城”与近在咫尺的“石关峡长城”,为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地段。古为绿洲戈壁之分野,河西保障之咽喉。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守石关峡口。石关峡口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从汉及明,经石关峡出入西域诸国的军政官吏、商胡贩客不计其数。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等都在
此留过史迹,演绎了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和强盛的历史篇章...
1.

仰望“悬壁长城”,令人触目惊心...(上、下)
2.

3.

4.

5.

6.

瞧,犹豫不决了...(上)
7.

“悬壁长城”是片石夹土构筑,修建时有一定难度。保留至今实属不易...(上)
8.

这块善意的提示牌,让欲登“悬壁”者估量一下自己的能力...(上)
9.

10.

看见这些“老外”兴致勃勃地从“悬壁长城”走下来,顿时充满了信心...(上、下)
11.

12.
这几位游客也顺利归来...(上、下)
13.  14. 奋勇攀登...(上、下 3幅)15.  16.  17. 这几位年轻人几乎是跑着下来的...(上)18. 长城脚下,一队驼队伴着驼铃步履艰难地走来,让人想起了当年驼马商队络绎不绝的丝绸之路...创意者独具匠心(上、下 10 幅)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往前看,诸多在此留下过史迹的重磅人物从眼前走过...(上)29. 张骞:(?——前114年),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奉武帝之命,率百余人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余年后继续西行。过嘉峪石关峡,至大宛、大夏等地。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由南山经嘉峪关返回汉庭。历时十三年,对西域各国的风物人情多有了解。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又派张骞西使...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返回长安。
张骞两度西使,广通大漠,融合西域,功绩卓著。(上)
30.
 霍去病:(公元前141——前117年),西汉名将。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从小善骑射,年少时被武帝召为侍中,随卫青北击匈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以霍去病为膘骑将军,率一万骑兵,反攻进迫河西的匈奴后大胜,河西归入西汉...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武帝特地在自己的墓地茂陵旁为其修建了一座陪墓。霍去病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像,象征着他的不朽功勋。(上)
31.
 班超:(公元31——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名将、外交家。青年时效张骞立功异域,遂投笔从戎。永平十六年后(公元73年)率兵征讨西域,用争取和平和军事打击相结合的办法平定了西域。西域五十余国先后与汉通好,“丝绸之路”得以畅通...
班超被封为定远侯,经营西域三十一年,加强了东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对祖国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上)
32.
 玄奘:(公元602年——664年),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县东南)人。唐代杰出佛学家、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出长安西行,经嘉峪石关峡,出玉门关,沿丝绸之路向西行,历尽艰险到达印度。进入最大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从学于名僧戒贤法师,取得了丰硕的佛学成果...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携带大小乘佛经梵本657部回长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组织译经,译出75部1335卷佛经。并将西行见闻辑为《大唐西域记》。此书对西域诸国的风物人情、地形地貌细有记录,是一部重要的史料典籍...(上)
33.
 马可·波罗:(公元1254年——1324年),意大利杰出旅行家。奉罗马教皇之命出使中国,公元1271年经两河流域,越帕米尔,入新疆喀什。在甘州(即甘肃张掖)居住了一年。游历过额济纳旗、西宁等地。后东行经宁夏、陕北等地到达元大都。深受元世祖的宠爱,委为钦差大臣巡视过山西、陕西、四川、福建等地。后任扬州总管三年,曾代表元朝出使过缅甸、印尼、爪哇、苏门答腊等國,共仕元十七年...
公元1291年从泉州出发经印度回国,将中国之行辑为《马可·波罗行记》。书中介绍了中国、中亚等地的地理状况及东方高度的文明,使欧洲人大开眼界,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上)
34.
 林则徐:(公元1785年——1850年),字少穆,号俟村老人。中国清末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升任湖广总督。后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后,道光帝以广东战败,归咎林则徐,并将其革职,充军伊犁。公元1842年10月11日经嘉峪关出疆,曾写有《出嘉峪关感赋》诗四首...
在疆期间协助办理垦务,亲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行程三万里,致力广开田陌,极力倡导水利,使得物阜民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各方面多有建树,绩效显著。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病逝于广州潮州。(上)
35.
 左宗棠:(公元1812年——1885年),字季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今湖南湘阴县界头铺镇)人。清末洋务派的首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曾对嘉峪关及西北长城、关隘进行过修葺。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修缮嘉峪关关城,亲书“天下第一雄关”,镌刻匾额悬于嘉峪关关楼...
公元1876年,督办新疆军务,挥师进疆讨伐阿古柏,次年占于阗,收复除伊犁之外的新疆领土,随即上书建议新疆改设行省...
左宗棠在督办西北军政期间,为保证军粮共给,发展地方经济,大力兴办屯垦,其功绩遗泽至今。公元1885年病故于福州。(上)
36. 
掩卷沉思,回望“悬壁”,仿佛又回到那烽火连天、驼铃声声的沧桑岁月...(上、下)
37.

谢谢各位朋友光临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