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易理探讨之合步四正手

 HGW0400 2016-07-17



拙作《太极拳易理探讨》一文以易理讲拳法,有些拳友反映看不懂,尤其不太明白“气成象、形效法”对太极拳的演练究竟有什么关系。其实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吃透了也不神秘,就像数学很抽象,但数学的应用很具体一样。无非易经讲的是抽象的阴阳之理,阴阳就是气,八卦就是二气形成的象。除了乾坤两卦是纯阴纯阳,其余的坎离、震巽、艮兑六卦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八卦按阴阳二气的消长形成一个闭合循环过程。




我们见到的阴阳太极图表示了阴阳消长形成的闭合过程,将八卦与太极图的四正四隅对应起来,即所谓先天八卦。八卦和五行一样有生克制化,表示出来也即所谓的后天八卦。


易经的六十四卦作为易理的最早应用,表示八卦两两相遇时的吉凶,依据的就是八卦之间的生克关系。拳法就其实战对抗来看,和六十四卦阐述的八卦两两相遇时出现的吉凶是完全一致的。不单单是太极拳,任何一种成熟的拳法都能暗合易理。如果我们把阴阳二气之消长形成的八卦理解为“气成象”,那么成熟的拳法即可理解为“形效法”。中医用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原理看病,太极拳等拳法同样用不同招式之间的生克制化来制敌。不同之处在于,中医调理阴阳说的是“气成象”,没有“形效法”一说。太极拳确认八法之后说的只是“形效法”,而不再有“气成象”之说。




中医经过几千年发展,其理论和应用已经形成一套博大精深的体系。可是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为代表拳种的内家拳,可考的历史不过三百年。且不论内家拳在拳理上是否完善,其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打通了中国搏击术与先秦易理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功夫和中医同是指向实际应用,有理论指导和没有理论指导,其间的差距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下文笔者将在“气成象、形效法”的框架之下,深度解读太极合步四正手演练过程,以加深理解物、象之别。


1、太极拳劲法的确定


八卦各有其性,根据其阴阳的性质和大小,可分为四阳卦和四阴卦。乾性刚健,坤性柔顺。按“气成象”来说,乾卦纯阳无阴,坤卦纯阴无阳,所以在性质上一个刚健一个柔顺。《易传》里将乾坤比喻为父母,震巽为长男长女,坎离为次男次女,艮兑为少男少女。意思是说乾、震、坎、艮这四个阳卦都具有乾健的性质,坤、巽、离、兑这个四个阴卦都有坤顺的性质,无非因为乾坤之外的六卦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而且阴阳多少不等,使得震巽、坎离、艮兑在性质的表现上又有所不同,如坎陷震动等等。




了解八卦的性质对理解合步四正手十分重要,正如了解中医脏象理论中五脏的特性对辨证论治相当关键一样。


太极拳的劲法恰好也是八种,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这八种劲法明显各有各的性质。如果八种劲法在攻防对抗上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克制化体系的话,那么就能够与八卦的性质一一对应起来。笔者参阅《说卦》第七章所言八卦之性情,做出了以下的确定:


乾三连,纯阳,阳刚而健,定性为採劲;

坤六断,纯阴,阴柔成形,定性为挒劲;

坎中满,一阳在二阴之中,刚健在内,定性为掤劲;

离中虚,一阴在二阳之中,阴丽阳而明,内顺外键,定性为捋劲;

震仰盂,一阳生二阴之下,刚动于下,定性为挤劲;

巽下断,一阴藏二阳之下,下倚上势,知时而入,定性为靠劲;

艮覆碗,一阳出二阴之上,刚止于外,定性为肘劲;

兑上缺,一阴据二阳之上,柔借刚势,定性为按劲。


八种劲法一经定性,则阴阳不会再变,各劲法的阴阳之势就是拳势,走架时即可直接拿来应用。在卦象的框架下,八种劲法的确定凸显了象,以气言属于理论。八种劲法的运用凸显了法,以形言属于实践。八卦与六十四卦的用途界限明确。同样的,我们可在形意拳的劈、崩、钻、炮、横的演练对抗中看到五行的生克制化。


2、太极拳推手与竞技




太极拳的推手与竞技属于八法的应用。我们在前面讲过,八卦的两两组合形成六爻的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显示吉凶。六爻卦的吉凶是由上下两卦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可以将六十四卦这种由于上下两卦性质不同而造成的不同的结果应用于太极拳的对抗。


演练太极拳时攻守双方分别占六爻卦上下卦,攻方占上卦,守方占下卦。攻守双方各自采取八法之一式做演练,从理论上说就有六十四种可能出现。上文讲过八卦和五行一样有生克制化,如果双方目的只在懂劲,你来我往,你乾我坤地这么推下去,则卦情皆吉。如果是竞技实战,目的是击败对方,采取的必然是克制之法,则卦情皆凶。


陈公《论太极劲》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挒劲用于捋、採之后……,如己被人用野马分鬃(劲法为挒)至势背后仰之时,即可用挒以转顺势,反借其势,使之后仰。”意思是说挒劲不具有克制挒、捋、採的作用。太极拳八种劲法没有武侠小说里杜撰的什么必胜大招,掤捋挤按等劲法是循环克制的,这种体会把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的人都有,不懂易理太极拳同样可以练得不错,不过深谙易理可以达到神而明之。


合步四正手演练次序:



象曰:上下皆水险而陷,进德修业可出险。

彖曰:习坎重险,当洞察事机之变谋取胜算。

演练:甲乙搭手双掤势,甲为避双重,取对卦以离错坎,便可用捋劲克制掤劲。选另一卦如下:


       象曰:火在水上,水火不交不相为用,未既之象也。

彖曰:未既亨,柔得中也。六五阴居阳位而得中,虽柔得刚但未出险中,不能成事,预示捋不能克掤。

这就需要依易中倒反之理,引出拳中倒反之实。拳论认为掤劲有前倾之势,可藉引劲使其更加前倾,再借势捋彼前倒,跌至己身后方。

务虚的目的在于求实,二者不可偏废。

演练:甲捋乙掤,甲承乙掤劲向后引,形成捋势使乙掤劲落空,突显甲顺乙背。若竞技,当乙前倾显出焦点,甲即时捋发使乙前倒,跌至甲身后方。若推手,乙则思变,取震卦置换坎卦,以实现挤劲制捋劲。选另一卦如下:


       象曰:雷电皆至丰之象。

彖曰:天下之理盛极必衰,日在下必昃。预示挤必胜捋。

演练:乙挤甲捋,乙顺甲捋势平挤甲胸部,使甲两手迫于胸前捋劲落空。乙顺甲背,若竞技,乙迅即以沉劲发倒对手。若推手,则甲处背势思变,取兑卦置换离卦,以实现按劲克制挤劲。选另一卦如下:


        象曰:泽中有雷,日入而息向晦之象。

彖曰:刚来而下柔,动而悦,预示按可制挤。

演练:甲按乙挤,甲顺乙挤势向前推按乙臂,使乙挤劲落空,甲顺乙背。若竞技,甲按劲以纵圆向上发,手足相应,虚步引实步发,使对手拔根跌出,若推手,乙势背思变,取坎卦置换震卦,以实现掤劲置换按劲。选另一卦如下:


       
象曰:泽上有水其容有限,节之象也。

彖曰:节卦外刚内柔,柔以节刚,刚以节柔。预示节卦可复归双掤,重启四正手。

演练:乙掤甲按。若竞技,乙取攻势,在掤之前用假象引诱甲按劲显出焦点,复藉其劲而掤之,无不获胜。若推手,乙用掤劲接甲按劲向上引伸,双方形成塔手掤势。甲乙易位重复上述过程。


3、再说太极拳之气




从以上演练过程可以看出,易经并不难懂。易经就是论气的,简单来说,六爻卦上下两卦之向背或阴阳二气之消长也即演练对抗时八种劲法之运用。所以变得玄虚神秘,是跟风中医某些表述造成的。“气”在拳法中作为形容词用是可以的,就像我们说的浩气、底气、才气之类。只要不是易中之气就不犯忌,因为易中之气是抽象的虚拟的,内气是象不是物。


易云:“六爻刚柔往来如寄,非实物也,故曰虚。”这句话意思是说,六十四卦表示阴阳二气往来的六爻是一种道理而已,仅仅是寄托在实际事物上,并不能落实在实物上,是虚拟出来的。这一点古人十分清楚,反倒是我们现在的人有时候搞不太明白。


至少我们要清楚一点,拳法中的阴阳往来和中医的气机升降不是一回事,前者在克敌制胜,后者在调理气血。前者旨在竞技,后者目的是养生。太极拳有没有导引术(导引术为中医治病方法的一种)的功效姑且不论,拳法就是拳法,其指向和导引术有很大区别,不能把太极拳当成导引术来习练。


太极拳演练讲拳法天经地义,也是拳论中的精华。内家拳的核心标志是刚柔并济的内劲,太极拳将这种刚柔并济的内劲以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劲法发出,靠粘走制化克敌,此之谓太极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