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徽州 | 马头墙下的徽派建筑艺术

 wngxb 2016-07-17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徽派建筑结构方正规矩,就像一曲温和平淡的小调,遵循着儒家伦理的等级观念,细节处精雕细琢,灵动华丽。仔细玩味其文化内涵,儒商的精神气质随处可见。

《中华遗产》供图

马头墙优美的弧线挑破了屋檐方正刻板的轮廓,四方的天井刚好变成了方正的画框,时时描绘着风云的变幻,徽派建筑的精神气质,可见一斑。


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最为显著以及最为人熟知的特征,在人多地少,屋宇连绵的徽州,它本是为了防火而生。经时代发展,却也从单一的功能化结构,发展为装饰与实用为一体,乃至成为徽派建筑风格的象征。


摄影:徐红生, 《中华遗产》杂志供图

马头墙原本是为了防火而生。一户人家着火后,遇到高耸的山墙阻隔,火势就不能跨过高墙而蔓延至邻里。


《中华遗产》杂志供图

马头墙有一叠、两叠、三叠之分,根据徽宅院落的进深而不同,有的多达五叠甚至七叠。照片中前面人家的马头墙多达五叠。五叠墙如层峦起伏的五座山峰,故称“五岳朝天”。


天井院落,四水归堂

徽派民居均设有天井,天井与厅堂相连,坐在厅堂之上,即可观蓝天白云,阴晴雨雪,犹如身处自然之中。


图为婺源继志堂,光线柔和的射进继志堂的庭院。天井除了有通风、排水,换气与采光等实用功能外,还具备调节光线,营造光影氛围的作用。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射到院内的光线已变得比较柔和,一种静谧之感油然而生。雨天时,天井四周还会形成方正的水帘,水从天井四方流入堂内,称为四水归堂,因水象征着“财”,这便有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


官门与商门
徽商在经营致富后不惜捐巨资买官加爵,家中便能设立一道“仪门”,以显示宅主“位高权重”。仪门威仪赫赫,在它两侧则是两道门楣月梁被装饰成元宝形的“商门”。由于门额、元宝造型整体形似“商”字结构,于是便有了这种诙谐的称呼。


《中华遗产》杂志供图

图中“福”字所对应的大门便是权力的象征“仪门”了。仪门两侧两道狭窄高直的小门,其门额、元宝梁的造型,与下侧门框整体形似“商”字结构,故称“商”字门。两门放在一起,表达了亦官亦商的一种诉求。


无宅不雕花
“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这其中“雕花”就是指的在徽州民居中随处可见的“三雕艺术”:石雕、砖雕和木雕。华板、柱棋、莲花门、天井四周、沿口、下方石墙裙、屏门隔扇等等,方寸之间,雕刻着精细繁复的砖、木、石雕构建。


摄影/姚军 《中华遗产》杂志供图

图中的木雕刻画的是《三国演义》的戏文的场景,以深浮雕为主。徽戏是徽州人的主要娱乐之一,故成为广受欢迎的木雕题材。


小巷迷宫
徽州每个村落基本上都是同祖同宗,但在建房时依然不与邻共墙,于是形成了狭窄深邃的小巷,有的仅能容一人通过。不仅如此,窄巷两边的封火墙高出屋顶,巷顶多呈半封闭状态,使得每个单元形成一个个独立的防火区,可作为防火分隔之用,故又称“火巷”。


《中华遗产》杂志供图

窄巷幽深迷离,是最动人心弦的徽州美景之一。在窄巷中慢慢游走,放空思绪,体会古往今来穿梭的人们和时空的变幻,体会历久弥新的徽派建筑与文化。

徽派建筑是江南人严谨、精细的处世态度,也是江南人所追求的安详松弛和恬静雅致。它的色彩,白墙青瓦,明朗而又素雅,大面积的白墙,犹如水墨画中的“留白”,令人感觉梦幻,追踪溯源,这些特征则又是徽州人生活哲学的形象化表达,黑白的对比,体现出一种古朴的平衡意识。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旅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