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涛 | 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

 归家之路 2016-07-17



清 石涛《醴浦遗佩卷》局部


清初,绘画在董其昌等人倡导的“南北宗”学说影响下,摹古之风日炽。这时,才华横溢的石涛异军突起,对这种风气毫不理会。

石涛强调“我自用我法”,并清楚地指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安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安入我之腹肠。”“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



石涛甚至豪迈地说:“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

(提示:图片较长,请横屏观赏)

一、清 石涛《醴浦遗佩卷》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二、清 石涛《王孙芳草图卷》

题画诗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

鸡与鸡并食,鸾与鸾同枝。

拣珠去沙砾,但有珠相随。

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

若惜方寸心,待谁可倾倒。

此卷作于康熙辛未(1691),为石涛中晚期佳作。

手卷描绘了依石生长的数丛兰草以及一支初生新竹,石涛可以说是于挥毫之间自抒胸臆,落墨爽利峻迈,运笔淋漓清润,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可由此窥知一二。

长卷构图之中,兰、石、竹的铺排错落成趣,张弛有度。在用墨上可谓浓淡相宜,线条苍劲富有隶意,符合石涛之书风,显示出极高的笔墨造诣。在苔点的表现上尤不拘成法,虚实相生,繁而不乱,强调空间表现,同时又不乏笔墨意趣。

卷尾录李太白诗句,行草中加以隶书笔意,结体奇崛,章法密丽中透出疏朗、素雅中不乏俊逸,石涛的此种书风,对其后以扬州八怪为典型的清中期书画有直接影响。纵览全卷,书风与画风相统一,以写代画,清逸古雅,正体现元代以来“书画同源”的文人画审美追求,实为石涛墨笔兰竹之佳作。

三、清 石涛(传)《高呼与可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四、清 石涛《枯木竹石图卷》


五、清 石涛《梅竹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丙戌”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石涛时年约66岁。

「版权声明」版权来自网络,转载需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