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曰:“曾不旁窥尺牍,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研妙,不亦谬哉!” 举个例子,南朝齐张融擅长草书,常常以此得意。齐高帝萧道成对他说,你的书法很有骨力,可惜没有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张融说:“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不仅如此,他还常常叹息:“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可见,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很早的时候,大言不惭者有之,标新立异者有之,藐视传统者有之。唯有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没有留下张融的什么墨迹,仅仅留下了他令人发噓的语言。 最近,“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现代版的“射书”大家邵岩出现了。 先看其履历: 邵岩1962年出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汉字艺术中心主任,中国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景德镇陶瓷中外艺术家协会艺术总监,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当代艺术专业特聘专家,中央美术学院、荣宝斋画院外聘教授,中国现代书法代表书家。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80余次,出版专著十几本。作品被大英博物馆、美国《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社、香港艺术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当然这个履历里的真实性存疑,比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发表了一个声明: 我们再看其创作作品: 对于这样的创作,邵岩有他的想法: 1、由于自认在传统书法方面,难以超越张旭、怀素等大师,邵岩选择私下练习。“那时候拿着书法看,就觉得什么时候能超过古人。不能超过我就不玩。” 2、“古人给我们的空间太小了。(传统书法)我会写一辈子,晚年再说,让后人盖棺定论去。现在我觉得我的行书,跟前人比,好像有自己的风貌了。最起码我在强调造型,古人都没有。” 3、“草书尤其是狂草,是传统书法最有表现性的艺术。楷书行书都没有。但再怎么表现,你得拿笔蘸墨再写,写完了还得蘸,蘸墨这段时间气不就断了吗?另外你就蘸这一点墨,起、顿、行、转折,就不断重复这几个动作。你还要不断地蘸墨,里面有好多重复,气还不通畅。要表现人的情感,一泻千里、百般缠绵、激情四射,用注射器就解决了。” 4、“不要去界定我的作品是否是书法,就是‘射墨’。你再解析的话,我可能稍微有点改变,它就是书法,它高于书法,怎么就不是书法了呢?但这个概念只限定于我,你不能用。你模仿就是学我,要超过就去超越吧。” 5、“带有先锋性的东西,大家怎么骂,我都理解。他们是普通老百姓,不懂得艺术是什么,而且一些书法家都不理解。但艺术家就是要完成这样一个使命——视觉上的一种引领。” 邵岩深入传统的作品: 小楷 行书 走出传统的部分: 结语: 在学习和研究书法的过程中,我们提倡“原创”,是深深根植在中国优秀书法传统土壤之中的创新,是追求卓越的、能够经受历史考验的创新。如果走进传统的部分如此浅薄,如此单调,走出传统的部分如此癫狂,如此放肆,那就是走进了没有出路的“原创”误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