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 小马,你当时要不是逼了自己一把,你的论文怎么写得完。 小陈,你当时要不是逼着自己学习英语,你能通过英语六级吗。 小崔,你当时要不逼着自己去那家高大上的公司面试,你现在能混得这么好。 于是我们产生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你不逼自己,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强。心理学上关于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三区 在舒适区我们得心应手,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做在行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际,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对这个区域中的人和事感觉很舒适。但是学到的东西很少,甚至学不到什么东西。 在学习区里面是我们很少接触甚至未曾涉足的领域,充满新颖的事物,在这里可以充分的锻炼自我,挑战自我。所以在这个区域的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是真正在学习。 恐慌区,顾名思义,在这个区域中会感到忧虑,恐惧,不堪重负。所以,人处在恐慌区中也无法学习。 从这个观点出发就会发现,逼自己是让自己走出舒适区,向着成长区和恐慌区前进。但是别忘了,前面还有恐慌区,这个区域让人恐慌,那就不能很好地成长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就有一个感触:有时候读到那些很高深的书的时候,就读不下去了,然后就放回书架,因为目标定的太高了。但是当你过了一段时间再去读的时候,你会发现不懂的东西变少了。这也是《如果阅读一本书》上面所说的情况。那我们到底要怎么样逼自己。 1.对自己发问:我到底想不想做那件事。 这一点很关键,都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如果你做成那件事的心都不够强烈,你还能把这件事做成功吗?在面试的时候就能看到这种情况,一位让面试官淘汰了的大学生,在面试结束后表现出强烈想加入那家公司的心愿,最后被录取的故事。当你成功的心愿不够强烈的时候,你很容易出现的台词:我就是想试一试。看到别人都去了,我也得去考一个证。我之前就没有做成功多少事,这次也一样。就像我开始写文章的时候,真的写的不好(哈哈,当然现在写得还是不怎么样),但是我问自己我到底想不想写。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想写,我喜欢把自己在成长过程的感悟分享给更多的人,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总结的过程。所以说,想与不想是逼自己的第一步必须要想清楚的事。 2.我努力一把能实现目标吗? 在制作计划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计划做的满满的,然后做完计划以后心里就开始飘飘然了。好像做完计划以后,这个计划自己就可以实现了似的。过了一个星期,看看自己的完成情况,很多都还没开始做。过了一个月,很多做的事已经放弃了。越到后来放弃得越多,自己也越来越没有信心。在我高三的时候,班主任总会说一句:別把目标定的太高,你得想想自己踮起脚尖能不能够得到,而不是要你自己一直跳起来才能够得到。比如你要开始养成看书的习惯,这个时候最好别看那些很难的哲学的或者心理学的书籍,那种书保证你看几页就不想看了。也別想着我一定要坚持看书几个小时不休息,开始设定个30分钟一直不分心就很不错了。人好像总是高估一个小时能完成的事,却低估一段时间坚持的成果。不要怕开始时自己完成的量少,只要能坚持下去你都会被自己感动到,坚持这个东西就是越坚持就越能坚持。(好像是废话哈) 3.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当我们主观地看待一件事的时候也要客观地去观察环境是不是能让我们一直做下去。有一点很奇怪的经验也不怕大家笑,我一回家看书的效率就会明显下降。在家里杂事比较多,一会就有事打扰到自己。然后家里也没有像样的书桌,吃饭的桌子明显不符合人体美学,高度不适合长期看书,时间一长脖子就会酸。最后在家里的时间很自由,一般都会选择投资收益率比较高的事,比如说看电影,喝茶聊天,玩电脑...所以在执行的时候还是要考虑环境的因素的,如果能改变小小环境就去做点什么吧,你会发现效率真的不一样。如果不行,那就改一改自己的计划吧。或者干脆换一个环境。 4.万一...... 万一我通不过六级怎么办? 万一我没考到那个证怎么办? 万一面试还是通不过我怎么办? 通不过六级,至少在准备的过程中你的英语不会比原来差吧,你还是在进步啊。没考到那个证,你不也学习了那方面的知识了吗?以后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了。面试通不过不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呢,况且有可能是这个公司不适合自己,而不是说你真的不够优秀,你要知道当你要选择了这家可能就失去了去那一家的机会了,这些都是机会成本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