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流浪天下多忍不让终称霸 晋文公名字叫做重耳,姬姓,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晚年宠幸骊姬,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极力要立骊姬为夫人。骊姬有了自己的儿子,就想把他立为太子。晋献公已经立了太子,骊姬就设法陷害,最终导致太子自杀。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将来当国君扫清障碍,骊姬又撺掇献公将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一块儿杀死。兄弟俩为了活命,只好逃亡国外。晋献公死后,国内大臣们把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都杀死,要从晋献公的儿子当中重新挑选国君。重耳认为,国内并不稳定,此时不宜回国,因而他的弟弟夷吾急忙忙赶回国内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惠公。由于内外政策失误,晋国国内有很多人并不拥护他,而是希望重耳当国君。晋惠公于是派出刺客前往翟国刺杀重耳,重耳不得不走上了逃亡之路。这就是晋文公重耳流浪天下的起因。 重耳离开翟国后第一站来到了卫国。卫国是一个很弱小的国家,但它离晋国比较近,卫国国君当然没有能力帮助重耳返国为君,可能又害怕当政的晋惠公借机移兵讨伐,就没有给重耳一个好脸,重耳只好离开了卫国。卫国的这个国君肯定认为重耳不可能再当君主,不仅对他不礼貌,恐怕是连一点儿资助也没给,重耳还没有离开卫国就没有吃的了。经过五鹿这个地方,没有饭吃,只好向乡村人讨要。乡民们把土放在容器里给他,重耳非常生气,大臣赵衰(cui)却对他说:“土象征着土地,你应该行礼接受它。”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了他很丰厚的待遇,把公室同族的一个女子嫁给他,还陪送了二十辆马车。对此重耳非常满足,在齐国一住就是五年。不过,这时候的齐桓公已经是年老志衰,根本没有心思去管晋国的闲事,所以,他只能是给重耳物质上的享受,却从来不提让重耳当国君这回事。赵衰、狐偃咎犯等人商量让重耳离开齐国,在齐女的帮助下,他们把重耳灌醉,硬是用车拉着他离开了临淄城,继续着流亡之路。 重耳路过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是“骈胁”,就是肋骨连在一起,就偷偷地观看。有大臣提醒他不能这样无礼,曹共公根本不听。重耳又离开曹国到了宋国。宋国国君倒是给了重耳高规格接待,只不过,宋国刚刚吃了败仗,国家本来就弱小,无力帮助重耳返国,只好把真实的情况明白地告诉了重耳,然后礼貌地将其送走。重耳到了郑国,这个郑文公也很无理,大臣劝他以礼相待,郑文公说,逃亡经过郑国的公子多了,我都以礼相待,这还有完吗?重耳就离开了郑国到了楚国。 楚成王以诸侯的礼节接待了重耳。接待是高规格的,但这种高规格却是别有用心。楚成王对重耳提出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说:“您将来回国后,用什么来报答我?”重耳说:“珍禽异兽、珠玉绸缎,君王都富富有余,我实在想不出拿什么来报答您。”成王说:“虽然如此,您总得应该用些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说:“假如将来有一天,万不得已和您兵戎相遇,我一定为大王退避三舍。”楚国的大将子玉听了重耳的话非常生气,过后对楚王说:“重耳出言不逊,我请求杀了他。”楚成王没有同意,说了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况且,他的话应该怎样说呢?”楚王将重耳留在楚国好几个月,一如既往地好好招待。当秦国听说重耳在楚国,派人到楚国来迎接,楚成王说:“楚国太远了!秦国、晋国交界,秦国国君这个人很贤明,你好好去吧!”还赠送了很多礼物给重耳。 楚成王在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的情况下并没有杀重耳,当秦国派人来迎接,他也很清楚秦国要送重耳回国为君,但他还是送人上路了。这也给了人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不要害怕别人强大,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强大,只要自己足够强大,又何必担心别人强大! 秦国为什么要选中重耳为晋国国君呢?这是与晋惠公夷吾当国君期间的所作所为有关。当初夷吾靠着秦国的帮助当上国君,事前答应把河西的土地送给秦国,可是即位后立刻食言,派使者以“道歉”的名义拒绝割让土地给秦国。几年后,当秦国发生饥荒时,晋惠公还趁机出兵攻打秦国。晋惠公六年,秦、晋两国交战,晋惠公当了秦国人的俘虏,获释后,按照约定,太子圉被送到秦国当人质。在重耳留住楚国期间,太子圉不辞而别,从秦国偷偷跑回了晋国。可以说,秦国对这父子俩已经是失望至极了,这才决定不扶持太子圉而立重耳。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不仅在礼节上以国君的礼节对待重耳,还把五个宗室女子嫁给了重耳,其中有一个叫怀赢,就是那个跑回国的太子圉夫人。后来,秦穆公派出了大军护送重耳回国,国内也有大臣作为内应,再加上晋惠公父子不得人心,重耳终于在内外的支持下当上了晋国国君。回国后,晋君重耳修明政务,对百姓布施恩惠,赏赐有功人员,帮助安定周王室,经过多年努力,终于代替齐桓公称霸,死后被谥号为晋文公。 晋文公在外逃亡十九年,历尽磨难,面对人们的各种非礼和无理要求,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内心痛苦。但是,晋文公在这个过程中多有所忍,却绝不想让。如在卫国,人们拿土块给他吃,这种连一个叫花子也不如的窘迫,谁人能受得了?大臣赵衰说土代表着土地,这不过是一种自我心理安慰罢了,谁又能真拿着当回事儿?即便土真的就是指土地,一个乡村之人(野人)自己都没有寸土,他又凭什么拿来送人?如果说听了赵衰的话晋文公认了,还不如说他忍了。离开齐国,这对于重耳来说也是一种忍受,是一个君主对臣子的忍受!因为他又要踏上流浪之路,在他人的挟持下去追求那个遥远的目标。在曹国,重耳忍受的是下等人的耻辱,偷看他的“骈胁”,就是拿他当下贱人来对待。最能体现重耳忍受的是在楚国。楚国给予重耳的是国君待遇,但楚成王所要求的也是晋国的国家利益。重耳是知道楚国想得到什么的,但是国家利益是不能丢弃的,因此他只有装糊涂,实际上就是一种忍耐。当他被逼到墙角无路可退的时候,他才不得已说出了那句名言:退避三舍!到了秦国,重耳即将成为晋国国君了,但这时候的重耳也是有所忍的,这就是纳怀赢为妻。怀赢是重耳侄子晋怀公的正宗夫人,限于礼节他打算拒绝,是手下大臣劝他,不要拘泥于小节而忘了大耻辱,他这才不得已接受了。 晋文公流亡路上的忍耐,是他日后称霸的重要原因之一,假如他呈匹夫之怒,很可能随便一个大夫就将他杀了,不要说是一国之君了。但重耳最可贵之处在于有所有所不忍耐,就是当国家重大利益到了即将损失的时候,重耳就不再忍,尽管他面临着被杀的危险。比如说那个“退避三舍”,这是一种战争的议题,也是一种不打第一枪的承诺,但三舍之后呢?它同样包含着绝不再忍的宣示。当战争想避免而不能避免的时候,那就勇敢而战。忍小辱而持大义,晋文公值得后人为其点赞! |
|
来自: 玉稻筱麦坊米 > 《史前夏商周春秋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