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谷雨 对于游荡在医院周边的“医托”,很多人都深恶痛绝。然而,有些患者,未必跟“医托”见面,却也能被他们一步步引到一些不法医疗机构就诊。近日,本报热线接到热心市民反映,称微信圈里一下冒出了许多“网络医托”。虽然他们打着“医师助理”、“健康咨询”等幌子,但最终目的,却是将病人忽悠去看病。这些活跃在朋友圈的“医师助理”,究竟是啥真面目?他们到底是助人,还是坑人?记者展开了调查。 爆料:微信圈的“医师助理”近来特别多 “明明是医托,他们却打着‘医师助理’幌子,专门忽悠病人,他们骗人坑人的手法,跟之前媒体曝光的如出一辙。”市民吴先生致电晚报热线反映说,前几天,他在玩微信时,发现微信圈一下多了不少“医生”,这些“医生”都有一个共同点,个个都是美女医生或美女护士头像,微信名则是“XX医师助理”。出于好奇,他便跟其中两个聊了起来。吴先生说,刚开始,对方对他咨询的健康问题,给出的答复用到不少专业医学术语。然而聊着聊着,对方开始建议他要尽快就医。顺着对方话题,到最后对方推荐的却是民营医院。“以前医托都是在医院周边晃悠借机骗人,没想到现在,他们开始走高端路线了。”吴先生表示,对稍有生活经验的人来说,是不会相信这些的,不过,对那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来说,很容易被“网络医托”所忽悠,结果上当受骗。 为了核实真假,记者打开了微信“附近的人”功能,果然,在里面发现了不少“医师助理”。于是,记者添加了一个名为“医师助理梦迪”的微信号,微信头像是位妙龄少女。添加成功后,微信主人主动与记者聊了起来,她自称姓袁,在苏州桐泾公园附近一家 医院上班,她的主要工作是男科医生助理。随后,她主动询问了记者一些健康信息,并表示,她可以帮记者,安排好的医生进行治疗。果然,过了没多久,她便将医院地址、电话和预约号等信息发给了记者,并表示,记者到医院后,直接到挂号处报预约号便可。 此后,记者又与另外几名“医师助理”取得了联系,经过交流发现,这些“医师助理”虽身份各不相同,但聊天时的口径却同一个套路。其中,有两位不约而同地推荐了桐泾公园附近的这家医院,另一位,则推荐了南环西路上一家医院。 暗访:“医师助理”避 而不见,就诊通道却畅通 7月12日下午3点左右,记者来到桐泾公园附近的这家医院。在一楼挂号处,记者报了预约号,一名护士听了一愣,然后询问边上另一名护士。两人低声嘀咕了几句,拨打了一个内线电话。值班护士告诉记者,稍等一会儿就会有导医前来。果然,没几分钟,一名三十来岁的女子来到挂号处,称已为记者安排好专家,将记者带到了另一幢楼二楼的一间男医生诊室。 一名中年男医生询问了记者是否结婚、身体哪里不舒服等信息,并做了简单检查,然后该医生表示,具体是啥病症,需要先做几个检查。在开检查单过程中,该医生特别提醒记者,要重视健康,如果健康没了,赚再多的钱也没啥意思了。“你身上三四百元有吧?”该医生特意问了这样一句,得到记者肯定答复后,他又开始写另外的检查单。“你先去缴费,做好检查,再到我这里来。”该医生交代说。 记者来到了诊室外面的收费处,收费员一番计算后,显示检查费为433元。见此情景,记者以身上没带那么多现金为由,从收费员手中要回了检查单。在见到记者拿着检查单不是进入医生诊室,而是下楼时,一名值班护士追了下来。你那检查单留下,不能带走。”记者没“有理会该护士,借机快速离开了该医院。 紧接着,记者又来到南环西路上的一家医院进行暗访。到达医院大厅后,记者微信联系了之前与记者一直保持联系的“医师助理”,两三分钟后,一名穿白大褂的年轻女子来到了大厅,找到了记者。然而,记者观察后发现,对方工号牌上的名字,并非与记者微信联系女子的名字。记者提出质疑后,对方解释说,她的确不是跟记者聊微信的人,因为那位同事忙赶不过来,所以她替代了。在该女子带领下,记者挂号后被带到三楼的诊室。经过一位男医生的问诊,也给记者开出了一沓检查单。到收费处一划账,总费用为443元。 揭秘:热心助人是假,忽悠坑人才是真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打着“咨询医生”或“医师助理”幌子来诱导患者到民营医院就医的情况,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很普遍,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重点医院周边,用手机社交软件随便一搜,便能找到大量的“网络医托”身影。 业内人士表示,根据业内所掌握情况,以及一些媒体曝光的内容,那些“医师助理”并非真的医生或有医学背景,他们往往是些信息公司招聘的普通业务员。他们入职后,会接受公司统一培训。他们的头像有的被包装成年轻漂亮的女医生或女护士,有的则被包装成男性医生。经过包装后,这些“医师助理”便可开展工作,一个人可以同时服务多家不同医院,而这些医院,大都为民营的男科及妇科医院。 记者了解到,那些“医师助理”,利用微信圈或网络和患者取得联系后,他们往往会将患者推荐到自己有联系的医疗机构就诊,如果患者成功到诊,那么他们便会从医疗机构获得相应提成。提成金额,则要看病人的检查、治疗总费用,费用越高,他们的提成越多。病人多了,哪怕去掉给这些“网络医托”的提成,医院还会有可观的利润。正因为如此,全国各地的很多民营医疗机构,都在学习这个模式。“网络医托”和现实中的医托相比,由于他们更隐蔽,执法部门打击起来更难,所以,他们越来越猖獗。 监管:围剿“网络医托”的“集群战”已打响 苏州市卫计委综合监督处副处长刘日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微信,以“医师助理”形式,为患者提供所谓的健康咨询、引导患者到相关医院就医的行为,是“网络医托”骗人坑人的新手段,由于隐蔽性强,的确给执法部门的取证和查处带来了不小难度。刘日记说,这些“网络医托”,与相关医疗机构之间,存在一条利益链,通过不实宣传,诱导患者到一些民营医疗机构就诊,而一些不法医疗机构,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往往会采取骗诊骗治手段,对病人实施过度治疗,不但延误了病人病情,也加重了病人负担。 针对百姓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医托”、“号贩子”等问题,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近日,苏州市卫计委联合公安、工商等多个部门,在全市联合开展了集中整治“号贩子”和“网络医托”专项行动,坚决遏制“网络医托”和“号贩子”的猖獗势头,斩断“网络医托”的利益链条,保障广大市民的就医安全。 刘日记最后提醒广大市民,一定要提高对不良就医广告的识别能力,要学会从权威部门获取权威的就医信息。涉及专家,专科医院等“信息,还是要多加甄别,尽量选择到口碑好、技术力量雄厚的医疗机构去就医。”刘日记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