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宇清:北方狩猎文化的宏大“陈列馆”-中卫大麦地岩画

 香山梦艺术馆 2016-07-18

北方狩猎文化的宏大“陈列馆”

——中卫大麦地岩画

石宇清

中卫市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北面为腾格里沙漠及绵延的卫宁北山,南踞香山,中部的黄河冲积平原,恰似一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其间。中卫辖沙坡头区(原中卫县)及中宁、海原两县,文化源远流长,各时代的文物古迹众多,分布有一碗泉、长流水旧石器时代遗址、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狼窝子坑、小湖春秋战国墓群、照壁山古铜矿遗址、宣和汉墓群、及大佛寺、高庙保安寺等各类遗址、墓葬、石窟、古建筑800多处。中卫岩画,就是这众多古迹中的一部历史“石书”。

中卫岩画主要分布于黄河两岸的香山和卫宁北山之中。卫宁北山东西长约50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以晚古生代地层为主体,为缓坡状褶皱和冲断群,由多支较低矮的梁脊和坳谷冲沟组成,主峰海拔1476米。经初步调查,北山岩画区在30平方公里范围的山梁沟壑之上,发现岩画7000多幅,个体图案2万多个,分为大麦地、石房圈、新井沟、大通沟、枣刺沟、黄石坡、双石垒子以及东部中宁县境内的石马湾、黄羊湾等八个主要的岩画区。其中大麦地岩画最为集中,在约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共有岩画2300多幅,个体图像7800多个,其中一块约10米长的巨石上,刻有不同时期的岩画图像210多个。南部的香山属祁连山余脉,在中卫境内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主峰海拔2361.6米,香山岩画主要分布于石马沟、石羊沟、大井河、骚胡槽子、南井沟、红石水沟、茶树沟、韩索井等十四个地点,约有岩画800多幅。以大麦地为中心的北山岩画区以及香山岩画,于19902月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9月,大麦地岩画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卫岩画题材内容主要有射猎、动物、植物、天体、人物、符号、文字、祭祀、放牧、争战、工具、建筑、舞蹈、生殖等十多个种类,可谓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在众多的个体图像中以动物为大宗,主要有羊、鹿、牛、虎、豹、狼、狗、马、骆驼、驴、野猪、鸵鸟、鹰、鸡、蜥蜴、蛙等,另外,有的动物难以辨认形态,有的暂时不能确定其种属,其中刻画最多的当属羊、鹿、马、牛之类。综观中卫岩画广泛的题材之中,除各类动物之外,出现最多的为生殖繁衍、生殖崇拜的内容,这类题材在整个北山岩画中屡见不鲜,并且通过夸张或写实的动作、外观形象、有寓意的图案、阴性和阳性符号等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直接刻画出男女交媾的场景;有的以单体或组合的,富有隐寓的女阴男根符号来表现;有的以刻画母子动物来表现;有的在雌性动物身体上凿刻出大小不一的圆圈、圆点来示意;有的看似人在狩猎,而箭却总是射向雌性动物的尾部;有的则凿出男性或健壮的雄性动物勃起的生殖器……充分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对生殖形态及内涵的崇拜,包含了对人类自身及该地域动物种群繁衍生息的高度关注。《老子.六章》中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乃维妙之意,牝指雌性,这句话很好的道出了生殖繁衍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诸如此类的含有原始宗教意味的动物崇拜、天体崇拜、祭祀舞蹈等图案,在中卫各岩画区内比比皆是。此外,射猎的题材也是中卫岩画中较为普遍的内容,主要射猎对象是虎、羊、鹿等动物,图案场景中的人物大多都持有弓箭,有徒步射猎,也有骑马射猎,有些还刻画了多只猎狗参加狩猎的场面,直观地反映了古代中卫地区北方狩猎民族的生存生活状态。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宗教一开始便和经济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原始宗教与经济的关系和作用,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地理环境的民族部落内,其表现是各式各样的”。中卫地区狩猎畜牧经济延续时间相当长,所以其崇拜祭祀等宗教活动也多与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中卫岩画以动物图案为大宗的直接原因,也是中卫岩画中所反映出的这一地区原始宗教最主要的地域性特点。而生殖崇拜、太阳崇拜等等,都是各地域的原始先民对维系部族、繁衍生存的共同愿望……

中卫岩画有研磨、敲凿、线刻、刻磨等多种制作方式,绝大部分岩画图案位于面南的岩石之上。其艺术特点与其他相关艺术类别有着相通的一致性,但也有着区别于现代艺术的自身内涵。从中卫岩画复杂多样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看,包含在岩画中的审美意识和观念,总是和人类初期的生存观念、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认识理解(如巫术、宗教等观念)互相交融在一起的,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其艺术特点表现在:一是,粗犷古朴,刻画简练粗拙。中卫岩画中的一些形象图案刻画,主要抓住了事物的大体外部特征,并通过简练稚嫩的手法,突出所刻画物体的主要轮廓,并不在乎细部特征的描绘。这一方面显示出远古人类对事物的概括性认识,同时也反映出了刻画者对事物或图像的存在价值、拥有价值的重要认识观念,在美学艺术观念中的形式感似乎没有任何的体现,综合实用功利的观念在这里占据了重要位置,这也是许多史前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二是,中卫岩画中许多图案的刻画,遵循了现代意义上的某些形式规律,如对称、均衡、比例等。这些图案给我们以视觉上的愉悦,也表现出了刻画者追求形式特色的愿望与努力,使画面显得较为精美。此类岩画无疑表明了艺术从宗教观念中逐步分离、独立的倾向。三是,刻画者对刻画形象主观理解与改造的方式,在中卫岩画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由于远古人类对某些自然科学现象不理解,加之特定群体中情感、观念的理解和需要,刻制者有意识地对某些事物进行主观取舍、嫁接或夸张、变形,从而反映出群体的集体意识和观念。如在刻画老虎时,大多夸张了老虎具有强大威力的牙齿和爪子,虽看上去有些比例失调,但却很好地表现了虎的威猛强大,这实际显现出对事物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真实认识和敬畏。四是,装饰性的岩画图案在中卫岩画中也占据了一定数量。其中,有些装饰性图案,描绘了事物的外表纹饰、体貌特征,具有写实的意味,如虎的斑纹、鹿的皮毛特征、盘角羊弯曲优美的大角……这与现代艺术的装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有些装饰图案绝非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装饰美化。一类是刻画在动物身上的“有意味的”艺术装饰形式,如动物从口部延续到胸部的线条、牛腹部大大小小的圆圈、鹿胸部的同心圆等,其内涵远远超过了写实性的装饰,当视为活体生命、繁衍的暗示、祈盼或象征。另一类是体现在人面像上的抽象的装饰纹,这类图案已脱离了事物的具体形态,很可能包含着一种集体族群共同的观念意识,是一种符号化的标志或象征。

中卫地区自古就是人类狩猎畜牧的天然场所。从黄河两岸的长流水、孟家湾、沙坡头、沙塘、荒草湖等石器时代遗址中,我们就能明显地看出北方细石器狩猎文化在其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众多的北方草原民族墓葬群,以及部分出土文物与岩画图案的相似性,更能说明岩画与中卫先民不可割舍的紧密联系;自春秋战国经汉代,并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的照壁山古铜矿遗址,就分布在北山岩画区的北部。这众多的遗址、墓葬群,大都分布在岩画区附近,甚至在北山岩画区内,也发现了具有北方狩猎文化特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由此,再结合中卫岩画的图案形象某些特点,我们完全可以推断,中卫岩画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凿刻。它是原始社会和各历史时代,北方原始氏族、游牧民族创造的珍贵宗教、历史文化遗存,反映了远古人类动物崇拜、天体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生殖崇拜、巫术活动、祭祀仪式、骑射围猎等各方面的生活场景和宗教活动,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北方狩猎游牧文化“陈列馆”,是我们考证研究人类各历史阶段政治、宗教、文化生活的难得的图画实物,为宗教、历史、政治、艺术、民族、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   

 

大麦地远景

鹿、牛图

牧猎

群羊图1

群羊图2

群羊

狩猎图

蹄印 虎

舞蹈图

岩画区场景

拓片1

拓片2

拓片3

母子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