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样才能思维清晰?

 帅汤007 2016-07-18

如果你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考虑问题不周全,解决问题没头绪;

沟通时出现理解障碍或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无法用足够清晰的论据说服别人或者证明观点;

那么,你需要学习结构性思维。

在结构性思维里面,有两种不同的结构,一种是横向式结构,一种是纵向式结构。

横向式结构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举个例来说,大前提是“一个月之内不迟到就能得到全勤奖”,小前提是“小明连续一个月都没有迟到过”,结论是“小明能得到这个月的全勤奖。”

这种结构适用于证明观点或提出建议。

比如你是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你想建议老板把部分人才招聘的事情外包给劳务人才派遣公司,你就可以用这个结构:领导,根据我们最近的调研,发现以电子产品为主的制造型企业,和劳务人才派遣公司合作,能节约50%的招聘成本(大前提),我们是以电子产品为主的制造型企业(小前提),所以建议我们也跟劳务人才派遣公司合作(结论),您觉得怎么样?”

当然,有些老板是结果导向且缺乏耐心的,所以针对这类型的老板,你跟他汇报工作的时候就要结论先行,所以可以把这个结构倒转一下改为:“领导,建议我们和劳务人才派遣公司合作,请他们帮我们招聘一些工人(结论)。因为根据最近的调研,我们发现以电子产品为主的制造型企业,和劳务人才派遣公司合作,能节约50%的招聘成本(大前提),而我们是以电子产品为主的制造型企业(小前提),因此我建议也跟他们合作。你觉得呢?”

有人说,这句话信息量很大,如果老板工作特别繁忙的话,他就希望你能够用足够精炼的语言来表达,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把这段话精简呢?

你可以把大前提跟小前提合并,这样说:“老板,建议我们和劳务人才派遣公司合作来招聘技术工人。因为根据调研,像我们这种以电子产品为主的制造型企业,和劳务人才派遣公司合作,能节约50%的招聘成本。”这样是不是足够精简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老板特别注重细节,关注数据,那么,当你说完这段话之后,他可能会问:“你这个数据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跟劳务人才派遣公司合作能节约成本?他们的招聘质量如何保证?”针对这种类型的老板,你要提前考虑他可能会问些什么问题,你如何应对。


说完了横向式结构,我们再来说纵向式结构。纵向式结构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上到下,提问回答;一种是从下到上,概括总结。

从上到下,就是总分结构,通过提问,能够从结论到原因,从框架到细节,从表层到里层,一层一层、抽丝剥茧的向下挖掘。

比如说有一篇文章是《刘强东:不符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你能力再强,我也不要》。针对这篇文章,我们如何用纵向式的结构向下深挖呢?

我们可以采用提问回答的方式,从Who、What、Why、How四个方面来提问:

Who:这话是谁说的?这是哪个企业的观点?这话是说给谁听的?针对的对象是谁?

What:你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Why:为什么不符合你们核心价值观的人不要?

How:要怎么样做才算是符合你们的核心价值观?什么样的人符合你们的核心价值观?

这样一来,《刘强东:不符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你能力再强,我也不要》这个题目的观点就能得到足够的论据支撑。



纵向式结构除了“从上到下”之外,还有一种是“从下到上”,也就是概括总结。

今天中午和朋友吃饭的时候刚好聊到这个话题,在大家的思维碰撞之下,我们想到了概括总结的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适用于,素材/论据是并列关系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从下到上的方式是分类,找共同点,然后把共通的点归纳出来。


比如上面这张图,说的是讲师授课时,可能面临的三种类型的学员。这种情况下,最快速的分辨学员的方式就是先观察,观察学员的动作、表情、肢体语言和行为方式,然后根据你的观察,给学员分类,每种类型的学员,归纳出这种类型的名称,那么就可以把学员分成支持者、反对者、中间派三种类型。

第二种方式适用于,素材/论据是递进关系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把这些有递进关系的事情结合起来,看看这些事情全部都做到位的情况下,可能达成什么效果,这个“将会达成的结果”就是可以概括的主题。

比如,拜访客户前要做的事情,拜访客户中要做的事情,拜访客户后要做的事情,这是三个要素。从下到上,就可以概括成“成功拜访客户的三步曲”。

第三种方式适用于,素材/论据是对比关系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你最后从下到上推出来的结论,一定是那个权重占比最高的一项



比如上面这个倾听的结构,有五种不同的倾听方式和倾听效果,从“听到的内容”和“对方的感受”两个维度来看的话,同理心倾听的效果是最好的。所以针对这种对比关系的要素,从下到上概括总结出来,就是对效果最好、权重最高、或者最受重视的一项要素进行归纳性描述。

这两天参加华商基业王琳老师的《结构性思维》课程,真的是收获颇丰。王琳老师的课程讲得很有深度。记忆一个知识点所需要的技巧,和强化并丰富一个知识点所需要的技巧,是不一样的。王琳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专业,而且能够准确把握学员的需求,让学员顺利的建立预期。

为了快速的学以致用,我在两天课程结束之后,通过举一反三地思考,写出了这篇文章。同样的事物,能拆解和延伸出什么,一来取决于你的态度,二来取决于你的思考框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