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摘】裴艳玲传(3)

 zcm1944 2016-07-19

【文摘】裴艳玲传(3)

     戏曲,讲究的就是“角儿的艺术”。

    上得台来,所有的目光都得集中在这一个人身上,她就是光源,她就是所有,她就是皇帝,她

就是君王。这一天,裴元等到了

    看看小裴艳玲吧——她先演一出《唐怀自尽》,穿虎皮甲,披小斗篷,十分英武,那干净利落

的小劲头,天下难寻地上难找呀她一出场一亮相,观众就炸窝了,进入角色后,哭得动人心弦,她

的眼泪断了线一样,滴滴落到戏台上,一些观众不住地抹眼泪

    接着小艳玲演《徐策跑城》,别说唱,那“胡子”一甩,圆场一跑,观众就鼓掌就叫好,简直

要疯了。在她演短打武生戏《四杰村》时,把个余千演活了。一口气拧60多个旋子,像燕子抄水似

的,但燕子却翅膀不湿,那是功夫呀。又演《群英会》,一赶二,先饰鲁肃,后扮孔明;后来她在

《陆文龙》中还一赶三(戏曲专业术语,就是一个人在同一部戏中演多个角色),演陆登、王佐、

陆文龙时观众更炸窝了,这小丫头,成精了

    台下的裴元,抹了一把眼泪。成了,成了呀

    挑班吧

    几岁

    9岁

    裴元那时挂在嘴头上的话是:“见过这么小的,没见过这么好的。你见过这么好的,没见过这

么小的”事实嘛,你见过吗?你肯定没见过!当父亲的,当然以自己的闺女这身本事引以为傲

    之所以能出一个裴艳玲,是因为裴艳玲赶上了一个戏曲的巅峰时代

    裴艳玲讲:“那阵,观众也好,戏班子更好。李崇帅收我为徒,就为了我父亲一声大哥,什么

也没收。全心全意地教我,我一个月学几十出戏,他们轮番训我,就像当年李桂春训练李少春。那

不是现在戏校这一套,那是往死里练,练出来,得成角儿,得挣大钱呀,这就是最大动力。”

    李崇帅一辈子就和他们张过一次嘴。最困难的时候,借了15斤全国粮票

    “那阵子的人,真。现在磕了头认了师傅,有多少真教的?那个时代,戏班子的人有情有义

呀,叔叔大爷看我唱得好的,抱着我满场转有的给买很多好吃的,他们是真心为我好,真愿意我成

红角儿、大角儿。后来我被挤对为何寒心?你红了行了挣钱了,谁都恨不得掐死你、捏死你现在都

死掐,一个人得着机会别人就没活路。过去哪有这事儿?过去厉慧良跟张世麟同一个班,比如说你

给厉慧良1000,人家张世麟也是大武生,你给他1000他不要,人家自己主动要800。为什么?厉慧

良嗓子好啊!你说这样能有矛盾吗?没有!这就是心里有良心。干什么心里都得有良心。”裴艳玲



    旧戏班子虽然旧,因为知道没有角儿就吃不了饭,所以,捧着角儿干,没有什么阶级斗争,没

有那么多扭曲的东西。后来所有戏曲团体全成了国营的了,你是角儿?你和老百姓一样,别把自己

当角儿。社会主义了,别搞旧社会那一套了

    李少春和李万春,姐夫小舅子,解放前打擂台,那是良性竞争。台上打擂,台下依旧喝茶聊

天。李兰亭、盖叫天也竞争,私下暗自欣赏佩服

    李少春说自己不能搞特殊了,每月挣8000是不对的,要和群众一样,坚决要求降工资,结果

呢,一再被打击。他去排长队买饭,小窗户里探出头来,一看是李少春,“啪”就关上了,不卖饭

了,你来晚了,李少春

 

    李少春重重地摔在地板上

    这是曾经的大角、红角最后精神处于崩溃边缘

    上官云珠、言慧珠,一个从楼上飞了下来,掉到一个盛满菜的筐里,人还会动,可是,没有人

救。最后拉走时,那卖菜的把筐里的菜洗去血,又把菜卖了。而另一个,三尺白绫上了吊

    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呀


    那个时候,观众也懂戏啊


    早早坐在戏园里,或者秋后的打麦场上。有卖花生瓜子的,飞着热毛巾的戏没有开场,台下就

讨论上了:今儿谁的戏?戏不好,就给你嚷倒好。戏好了,全场雷动地喊。

    “那时就是角儿的艺术,一帮人就指着这个人吃饭呢!谁会拆他的台呢?拆了他的台就是拆自

己的台,就没饭吃了。”

    懂戏的人多,看戏的人多,演戏的人玩命这就是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不再了,过去了。

    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那些年,是裴艳玲最舒心的几年。风好像都不一样,吹到心里,暖暖的,爹跟着她,保护着她,白天演戏晚上说戏,如果一辈子这么演下去,多好啊!

    所以有人说100年才出一个裴艳玲。

    以后,也许再过500年也出不了一个裴艳玲了。过去了,也许,再也回不来了。

   

    裴艳玲声名远播,红透了乐陵。

    她并不知道,这只是她红的开始。她还是个孩子,只知道观众真是喜欢她,她到了台下,还有

叔叔大爷抱着她,还有阿姨给她糖吃,十里八乡的人纷纷来看这个“小神童”。

    一天下起大雨,雨水大极了,整个戏场子一片狼藉,演员和观众都全身湿透了,但观众坐着不

动,小裴艳玲演得更起劲儿,父亲说过了,票卖出去了,就得演,不能耽误了戏,只要天塌不下

来,就得演戏。这个信念一直鼓励着裴艳玲。

    雨越下越大,小艳玲浑身湿透了。

    风也越刮越大,台下的人也都湿透了。

    她却唱得更起劲儿了,有人说裴艳玲是那种人来疯类型,越是有风雨,越是有阻力,她劲头越大。

    果然,台下爆发出风雨雷鸣般的掌声这些掌声,是动力,也是绵绵春雨,湿润着裴艳玲的心。

    “艳玲,来,喝一杯热水”有一个老大姐端着热茶给她,“艳玲,听你唱戏,就两个字,过

瘾。太解瘾了,一个月听不到你唱戏,就翻山越岭追着你去看,看不到你的戏,心里就有一个小馋

虫似的”戏迷的这几句话,比得多少奖都让人听着舒坦。

    那个时候,演出多在乡野之间。后来裴艳玲有一个原则:无论是在中南海,在欧洲金碧辉煌的演剧大厅,还是在老少边穷地区的野台子上,对演出对象一视同仁,童叟无欺!

    她说:“农民看一次戏多不容易呀,这样的观众更可贵、更可敬,也最可爱。所以,越是条件

简陋、艰苦的地方,越要提醒自己:保证演出质量,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应付之念。”

    许多她的老戏迷遍布在农村她们亲切地称她说:“那是我们的玲子呀。这闺女来了,还什么活

都干呢。带团下乡演出那会儿,住老乡家里,吃喝用,和老乡一样。”

    霸州市人大原主任陈国英回忆起当年的那一幕说:“和艳玲特别亲,不是外人似的,走的时

候,装上一车子土豆割几斤肉,再弄上几袋子大米,乡亲们送出老远,就盼望着她下次还来!”

    在王仲德老师《我所认识的裴艳玲》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演出结束后,一位农民来到

后台,对剧团人说:“我母亲83岁了,一定要看裴艳玲的戏,今天我用小推车把老娘从30里外的村

子拉来,看了你们的戏,她还非要见见裴艳玲本人不可,不知中不中?”裴艳玲听说此事,顾不上

抹净脸上的油彩,立刻奔到老太太面前,老人拉着裴艳玲的手,一面抚摸一面说:“闺女,你演得

真好,真好!我这一辈子能看到你的戏,又见了你本人,我死也知足了,死也知足了”此情此景,

裴艳玲还能说什么呢?戏比天大,有这些戏迷,她知足。更多的时候,她不仅唱的是内心的孤绝与

热烈,更是和这些戏迷的气息糅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成名之后,她也多次遇到这种情况。

    1986年初冬,剧团到沧州盐山县演出,刚出石家庄没多久,汽车就出了故障。那时通讯不发

达,没有手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车不知道何时才能修好。初冬的天气,冷风刺骨,他们被冻

得快僵了。剧团在茫茫郊野等了四五个小时,等赶到盐山,已是晚上八点半了,大家还水米没沾

牙,按常规可以“回戏”(戏曲专用名词,就是本场不演了),但热情的观众听说裴艳玲来,从下

午6点一直在等着、等着,而且奔走相告,很多人连饭也没吃就在这里等待着。裴艳玲连犹豫都没

有就对大家说:“这么多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我们的戏,又等了好几个小时,我们不能让他们失

望,咱冷,他们也冷,不演了,他们的心更冷没说的,咱演!”说完,大家顾不上赶路的疲劳和饥

饿,立即化妆。化妆室没有暖气,已经冻透的人们这次真的快僵了。

    晚上10点,演出开始了。

    “裴艳玲!”

    “裴艳玲!”
 
    台下的观众喊着。他们像火,温暖着这个寒冷的夜,温暖着裴艳玲。

    她上台去,先说了几句:“对不起,让父老乡亲久等了,我们的车坏在半路上了,虽然水米没

沾牙,但是,戏,咱照常演!”

    台下的观众像炸开了锅一样。全场沸腾了,欢呼声、掌声连成一片,裴艳玲被深深打动。

    演出结束后已经凌晨1点多了,许多人给裴艳玲送来吃的喝的,热气腾腾。裴艳玲被感动得热

泪长流“这是我,我们剧团应该做的事,可观众的回报,却是这样浓烈的深情。而这习惯,还是父

亲留给我的。戏比天大,观众不可欺,戏不可欺!”

    对于艺术家来说,永远把观众放在第一位,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后来一次在北京,某位中央领导宴请艺术家,偏巧这天裴艳玲在北京有演出。演出7点半开

始,宴会6点开始,有人说,去吧,高官请客呀。可以晚一点儿,就说堵车了,机会难得。有人

说,妆可以化得快些,涂涂得了可是,裴艳玲不行。因为她不是别人,她是裴艳玲。她说:“我必

须赶到剧场,演出比吃饭重要,演戏是演员的职责,戏比天大!”那天,她准时演出,而没有去赴

这个宴会有人说她傻,谁谁请客你都不去,她一笑了之。有什么比观众更重要呢?你是演戏的,你

得明白,唱戏给谁唱?观众在哪儿?给观众演戏,那是咱的本分!

    1990年正月,裴艳玲到衡水一个农村演出。当时天降大雪,演员们住的后台滴水成冰。剧组好

多演员都抱怨,这什么天呀,还演。裴艳玲解释说,甭管什么天,戏应该唱就得唱,咱票卖出去

了,下刀子也得唱。这些,是从小父亲告诉她的。

    那天的戏码是《钟馗》,她从三张桌子上往下翻,裴艳玲只能穿一条彩裤,连秋裤都不能穿,

那滋味可想而知——她也是人,不是神,当然冻得手脚哆嗦,当然嘴唇也发紫,而且,她已经是43

岁的人了。

    这一切,都因为父亲告诉她:“小信哪,咱得把演戏当命,把观众当老天爷呀,没他们,可就

没咱喽。”

    这句话,裴艳玲记了一辈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