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书》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然而却让小编一读之下倍加赞叹。书中处处金句,字字珠玑,在茶道的探索上极尽精妙,由里面延伸出的唯美生活理念表达在各章节的纹理间,读完荡气回肠,齿颊留香。 冈仓天心:死也要水仙和梅作伴的人 本书的作者冈仓天心,是日本近代关于美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明治奇才”,一生行走各国,学贯东西,在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领域纵横穿梭,性情十分浪漫奔放。 他十分推崇中国古代的文化,曾经亲自设计了一款古色古香的道袍,毫不顾忌世人惊奇的眼光,披在身上招摇过市。对自己心仪的女子,会用“宝石声音一般的人”、“水中月”等优美词汇鸿雁传书一诉衷情。去世前一个月他有预感,款款地留下遗言:“当我死时,勿敲钟,勿展旗,将我静埋于孤寂海边之松叶下,将她的诗置于我胸上。让海鸥来唱挽歌。若要立碑,请植一些水仙,一株梅。也许,一个白雾的夜晚,我能听到她踏着甜美的月光而来的脚步声。” 这样极富东方唯美色彩的人,难免关于茶的说明,也优雅无比。 茶道:无与伦比的、“生的艺术” 在书中,冈仓天心如此描述: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不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开始是作为药方,慢慢却成了饮品,在8世纪的中国,茶,以上流社会的风情雅致,步入了诗句的殿堂。15世纪时,日本则将其晋升为一种唯美的信仰--茶道。盖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里,也存在着美好—对这种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源由。 在日本人的手上,茶所代表的,不仅是藉由特定的饮茶形式,体现某种理念;它更是一种对生命精彩之处的信仰。 茶室:简朴背后所传达的“无所不有”的高贵 茶室,日本称为“数寄屋”,本义为“时兴之所”。日本茶屋的设计通常极其简朴,茶室斜顶垂檐的高度,只容少许阳光射进;从屋顶到地板,室内所有的对象,色调都偏淡素;空间非常有限,这些理念的背后深含佛家关于无常的训诫。 茶室象征我们的身体,终有一天散落开来时,又回归隐没至原本的荒芜之中。茶室以其茅草屋顶,诉说短暂易逝;以其纤细支柱,透露脆弱本性;以竹撑暗示轻微;以平凡的选材,言明无所滞碍。因为将美感投射于如此单纯简朴的环境上,那妙不可言的灵光始能现身于现实之中,而所谓的永恒,唯有在这种精神世界中,才有可能追寻。 花道:贴近生命本质,进而触动人心 作者主张尊重鲜花的生命,以它们自身表达美。因此在书中说:茶道大师谨守着自己的任务,仅以挑选为限,那些属于它们的故事,就让身为主角的花儿自己去述说。若是你在晚冬时节进入一座茶室,里头可能会摆上一枝纤弱的山樱,伴随着一朵含苞待放的茶花,呼应那逐渐远离的冬日身影,顺便透露春天即将来临的预兆。同样地,假如你在恼人的炎夏午后赴一茶会,在床之间的阴暗幽凉处,你会发现挂着一株百合,当露珠从它叶梢滴落时,仿佛是在向人生的愚昧微笑。 茶人: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 在《道与禅》中,他说:“一个人若能掌握生命艺术的精髓,便可称作是道家的真人。对这样的人来说,出生乃是进入了一场大梦,而踏入此梦则是为了在离世时,见识到梦醒的真实。他磨练自己的心智,好隐晦入悠悠大众之中。” 他以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之死作结并这样评述:“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伟大茶人的末日,如同他们此生的其他的时刻,尽是高雅动人。永远试图与宇宙万物的调性保持和谐,就连迈向死亡的未知世界,也都早早准备妥善。” 学习此书中的智慧,以茶抵达生命的无限。 品茶、读书、爱茶爱生活,这里是问山《一月一茶书》专栏,为你解读、推荐我们读过的好书! 更多茶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平台“问山茶友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