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之书》解读

 WHC超级英雄 2018-12-11
精要

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茶道」是日本传统美学之代表,冈仓天心用清雅隽永的文笔,蕴藏文人气息的表述,带领着我们近距离领略日本古典美学的世界。

到了 15 世纪,日本则将饮茶上升至一种「高贵之事」,一种形而上的社会文化,甚至赋予其宗教感,渐渐形成了茶道的雏形。

西方更关注日本的武士道,这一痴迷于自我牺牲的「死之艺术」,却几乎没有人关注茶道,这一真正关乎日本人内心的「生之艺术」。

简介

作者冈仓天心任职于波士顿美术馆东方美术部门期间,发现西方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误解,于是写下了「英文三部曲」,以便西方人能够更好的了解东方。这三部曲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茶之书》,这本书被选入美国中学教科书,使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向西方世界谱写了一曲意味深远的以「茶」为主题的「高山流水」。

解读

    100 年前,冈仓天心用英文写下了一本并不算厚重的小册子,叫做《茶之书》,顾名思义,也就是一本关于茶的书。而后来,这本小册子,成为了西方人第一次窥见神秘东方美学的窗口,被称作「东方文化的答辩书」。

    「茶道」为日本传统美学之代表,冈仓天心用清雅隽永的文笔,蕴藏文人气息的表述,带领着我们近距离领略日本古典美学的世界。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是:一碗见人情;茶的饮法沿革;道与禅;茶室;艺术鉴赏;花以及茶人风范。下面我们来一一领略这七个章节的叙述和脉略。

    第一章,一碗见人情。作者大概梳理了茶的诞生,以及何时开始从中国传入日本。他指出,茶最初是为药材,而后渐渐发展成为饮品。在 8 世纪的中国,饮茶成为上流社会的风雅,而到了 15 世纪,日本则将饮茶上升至一种「高贵之事」,一种形而上的社会文化,甚至赋予其宗教感,渐渐形成了茶道的雏形。并且在这里,冈仓天心非常明确地指出,茶道里所包含的这种「宗教」感,是一种唯美主义的「宗教」,是企图在庸碌的日常生活中追逐「美」的仪式。并随之写下那段经典的话: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他指出,茶道不仅仅关于审美,它是一种全方位的生活观,是人类关于生活本身的思考。西方更关注日本的武士道,这一痴迷于自我牺牲的「死之艺术」,却几乎没有人关注茶道,这一真正关乎日本人内心的「生之艺术」。因此作者提出,如果要借助可怕的战争才能成为文明国家,那我们倒是更乐意当一个「野蛮人」。

    第二章,有关茶的饮法沿革。这一章里面,作者以茶的饮法变迁,叙述了不同时代里东方人包括中国与日本分别对茶的认知。他指出,与艺术一样,我们也可以把茶分为不同时期和各种流派。饮茶的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煎茶、点茶和淹茶。不同的饮茶方式,显示出各自流行时期的时代精神,并透露了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煎煮茶饼,研磨茶叶,抑或淹泡茶叶,这是几种不同的饮茶方式,分别揭示出中国唐、宋以及明代大众的情感脉动。甚至可以借用美学术语,总结为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与自然主义时期。冈仓天心从唐代陆羽的《茶经》开始讲起,称陆羽为公元八世纪中期茶史上的首位信徒。那个时代正值儒释道寻求共融共生的时代,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泛神论的象征之物,尤其还能够反映宇宙的和谐秩序。诗人陆羽发现,饮茶之事体现出万事万物中的和谐与秩序,写下了著名的《茶经》。

    上述唐朝陆羽时代如果可以归为茶的古典主义时期,到了宋代,点茶流行,形成了茶史上的第二个流派,也就是进入到了浪漫主义时期。点茶做法是先用小石磨把茶树叶子研成细末,然后加入开水,再用扫帚状的竹筅开始点茶。至于作者所说的自然主义时代,也就是宋代之后,中国经历了政权的更迭,历史动荡,政治变革频繁,饮茶方式越来越简化,成为一种完全的味觉需要与大众饮料。他写,中国长久以来苦难深重,战争夺走了人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他们已经变成现代人,换句话说,就是变得暮气沉沉而又注重实际,失去了诗人与古人永葆青春与活力的想象力。

    第三章,作者就成熟后的日本茶道里所蕴含的道与禅的话题展开深入叙述。他提出,道家为茶道中的各种美学理念奠定了基础,而禅宗却使它们得以在生活中实现。他们都是注重生机的哲学,强调追求完美的过程,超越追求,完美自身,生命和艺术的力量在于继续成长的可能性。道家与其正统后继者禅宗一样,代表着中国南方人的个人主义思潮,而这与北方儒家思想代言的共同精神是大相径庭的。道家是基于自然主义,而后者是基于道德伦理。道家对于法律以及社会道德规范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认为定义总会有局限。对和错不过是一组相对的词。屈原曾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他们质疑社会是否一成不变以及为个体为国家做出牺牲的必然性。而说到禅宗,它强调的其实也是道家的教义,也推崇「相对」。禅宗经常与正统佛门清规戒律产生冲突,就像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大相径庭一样。禅宗热爱本质与抽象,因此水墨画代替了色彩画。禅宗对东方思想还有一种特殊贡献,即认为事物彼此相关,并无高下。一个原子也像宇宙一样具有各种可能性。这些都蕴含在日本的各种艺道思想之中,当然茶道也不例外。

    第四章,是有关日本茶室的具体介绍。日本茶室,又名数寄屋,常常是一间只容得下三五人的面积极小的茅草屋。数寄屋的字面意思,是「想象之所」,延伸为「虚空之所」,甚至可以理解为「不全之所」。这与最开始提到的对「残缺」的崇拜遥相呼应。刻意留下不足和空间,让人们去想象。茶道大师千利休,第一个建造了独立的茶室,创立了一套完整的茶会礼仪。来参加茶会的人,需身着朴素优雅和服,言行举止一一得体,进入茶室,在主人的动作下按照章法进行。并无闲谈的空隙。仔细的品茶,欣赏手中的茶碗,一切都在意会和眼神交流下完成。在茶室这个小小的空间,简单而极致,远离尘嚣,沉醉在美中,净化身心。

    第五章,说到艺术鉴赏,冈仓天心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他从「伯牙驯琴」的故事讲起,提出欣赏艺术需要我们的心灵与之产生共鸣,做到这一点,创作者与欣赏者就必须互相礼让。如想理解一幅杰作,就必须要在它面前保持谦卑。虚荣心会戕害艺术,就像是会扼杀爱情一样。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赏者,如果有了虚荣心,皆是如此。其次,他还指出,不同的灵魂在艺术中达到水乳交融,这堪称最为神圣的事。艺术欣赏者会在欣赏中超越自身,在这一瞬,他在此亦不在此,「无限」在他眼前一闪而过。挣脱了物质世界和时间的枷锁,获得终极的自由。因此艺术与宗教类似,能使人变得崇高。

    第六章,讲到花。作者认为,对人类而言,赏花的意义可与情诗相提并论。无论我们悲伤还是喜悦,花儿始终都是人们的朋友,陪伴着我们。他认为在茶道里面,茶室内的花更符合自然,更具生机,更有对花虔诚的敬意。大师们不会任意摘取鲜花,而是按照心中的艺术构思,精心挑选每一朵花。如果他们不慎剪下不必要的花,就会深感羞愧。与此类似,只要有可能,他们摘取的花朵总是连枝带叶,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将植物的整个美好生命呈现在世人眼前。第七章,作者描述日本茶道大师的茶人风范。讲述他们不仅在茶会时候保持礼仪,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保持这样的仪态。与人交谈,永远不能破坏周围和谐的整体氛围。服装的剪裁样式以及色泽、走路姿势,这所有一切风格都是个体艺术特质的展现,不可掉以轻心。原因在于,一个人不能让自己变成美好的事物,那他又有何资格去追求美呢。

    最后,冈仓天心用」利休最后的茶会「,这一从容赴死的结局,来解释了什么是「只有与美共生的人才能以美好的姿态面对死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茶道大师仍然会优雅自如,如同他们一直以来的生活态度。在暴君的赐死之下,他邀请弟子来参加自己的最后一场茶会。壁龛上挂了一幅以尘世万物转眼即逝为主题的僧人画。从容结束了茶会,待客人离开,切腹自尽。用这一从容而决绝的赴死画上了一生的句号。回到那句主题,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而这样的「温柔试探」,其实是需要极纯粹的心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