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4800字,阅读估计需要10分钟) 在上一篇中,我介绍了日本茶道中的道具的一些情况,我认为日本的茶会时对于艺术或美的追求,与中国唐宋饮茶或茶会,对于茶本身味的追求并不相同,特别是当代茶道的探讨或对茶的精神的体验中,了解中日茶道的这种差异可以更多的认识日本茶道的发展过程所展示出来特殊性,比如所涉及的关于对茶会的艺术的鉴赏,在不同时代茶道大师们对于茶及饮茶过程的了解,对于茶器在茶饮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等。 对日本的茶道及所涉及的器具有的艺术美学和茶的精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想这也是作为对茶器这个与茶相关的重要器具的另一个侧面的所需要探讨,并为我思考如何在新的时期去思考茶器的选择提供一种借鉴。当然也是为了理解茶道这个词所包含的意义;或者说去理解饮茶过程称之为文化的一种途径。在本文中,我采用引用的方式,来表述我对于日本茶道的一些理解。 首先向大家介绍田中仙翁所著的《茶道的美学-茶的精神与形式》。我想通过这本书的结语,能够很好的反映本文的一些内容,也能够让我们吃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事情。当然重点是其中透出的对于道具的变化,引用的是最后的结语部分,全文如下: “一个国家的文化与其自然和风土息息相关。日本的文化和艺术也与四季分明的风土关联密切。在温和的气候中沐浴着自然的恩惠萌发生长的日本文化,在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从吃茶的习惯和吃茶的聚会发展而来的茶汤便是其中一个典型。 直到平安时代末期,日本的文化以京都的宫廷和贵族为主传承而来。学问自不待言,美术和艺能是庶民难以涉足的传统世界。就连执掌政权的武家们也深感无法打破这种格局。 但吃茶的习惯却同中国文化一起传到了日本,除此之外,还包括名种技术、美术、艺术、工艺以及衣食住行的模式和新的宗教等等。 在这之中,美术和工艺与吃茶密不可分。吃茶就需要天目和青瓷的茶碗,而这些陶器本身就是精湛的美术品,即便用现今的制造技术也未必能够如法炮制。这些茶碗使用时被放置在堆朱、螺钿、存星等盏托上,这些都是杰出的工艺品。而装饰在茶室空间墙壁上的绘画、室内装饰品,也都是曾与武家与庶民阶层的生活格格不入的物品。 但是后来的武家学会了持有和鉴赏这些唐物舶来品,取代贵族并创造了武家文化。其行为和原动力就是作为新宗教和哲学的禅,禅在进入日本之后,是镰仓的武士首先接受了它。 在通过禅来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武士们从新的视角审视了作为武士根本的伦理和生死观,与禅僧所谓通过个人的修炼获得生生发展的思想产生共鸣。禅僧在当时是学问最好的知识人,因为与中国保持着频繁的交流,始终接触着外国的文化。 当时的禅宗寺院发挥着传播中国的学问和艺术大本营的作用。室町时代后,五山的禅僧在上流武家阶层的庇护下,将禅宗趣味和文化传播给了武家贵族。而作为统治阶级的武家也需要禅僧这种学识上的支持。 为了适应这个需求,禅僧发挥了十二分的作用。不但在学问、艺术、道德等方面,而且在建筑、造园、乃至政治、经济、外交等所有领域产生作用,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吃茶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形式和精神也几经离合,不过,最初整合的是形式。禅宗寺院在举行茶会活动时,有装饰室内、遵从礼仪进行茶礼的吃茶传统。全盘照搬这种茶礼形式就成了初期的吃茶的茶礼茶规。 这种聚会也给建筑带来了影响。在寝殿造到书院造这种武家贵族独特的建筑结构的过渡中,武家的宅弟发生了种种变化。举行吃茶会的住宅中以集会的会所为主,在吃茶的形式上可谓绞尽了脑汁。 足利氏掌握政权后,建立了宋元样式的禅宗寺院,在自家的住宅中也建造了同样风格的寓所。三代将军义满建造了至今耸立着的三层建筑金阁以及二层附会所的北山殿。 在义满的时代,茶会似乎是不公开的,但到了义教的时候就有了茶会时装饰美术品的记录。 义政十分重视造园、建筑和室内装饰等。这个时候,室内装饰等配合凸窗、搁板架、台板这种造建筑样式的做法基本定型。 吃茶的方法从室町时代后期也开始发生变化。茶会客人的人数限制在数人,称之为“茶汤”。这所以将客人限定在三人至五人,原因是让主客人之间能够做到心心相印。当茶会演变成茶汤,客人人数进一步减少的情况下,客间的狭小令主客人之间产生一种紧张感。于是,就发明了被称之为小客间或数寄屋的特别茶席。与此同时,茶人们在墙壁、柱子、凹间、出入口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无论平面上还是立体上,茶席都发生了大的变化。 在16世纪后半叶的堺,凭藉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繁荣,文学与艺术也相当盛行。堺这个城市与京都和奈良不同,它是贸易港,与明朝的贸易船每月都有往来,港口异常兴旺,从南蛮也有物品运来。辨别取舍这些珍奇物品的便是堺的商贾。可以说在当时的日本,堺是一扇接触近代文明的窗户。 堺流行的茶汤展示了一个全部的美之世界。这并非后来所看到的固定死板的程式,它体现了主体的美意识,注重在创意上下工夫。《上山宗二记》中见有如下记载: 茶汤中若是掌握其本质的话,就能做到各种规矩、茶礼的触类旁通。首先是数寄的方法,这是秘传。这必须请教高人方能学到。但要做到此五条的融会贯通极其困难,若做不到自我独创,就应该在若狭屋宗 可、梅雪前止步。茶汤的方法和习惯的学习需遵从古来的传统。创意需新颖。外观上的事可托付给技术高超的前辈。(传统技法和创意的)选择要符合各个时代的需求。 正如文中所述,茶道的方法要跟前辈学习,茶汤的方法和习惯要遵从古来的传统,创意要做到新颖,“选择要符合各个时代的需求”。这些话都代表茶人追求美之世界的态度。” PS:这段文字所涉及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当然如果需要了解茶道的美学,建议还是去看田中先生的著作,从这本书中,你可以体验到整个茶会或是日本茶道在艺术性上的尝试及实践。 其次是来自于《茶之书》中冈仓天心对于日本茶室的理解,装饰茶室用的道具的这种理念和选择也能透出日本茶道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我想这对于对我们当代加深对茶的理解还是有帮助的。原文如下: “茶室有“时兴之所”这样的名字,暗示着它是一个容纳创意的空间结构,可以符合特定的,个别的艺术需求。茶人是去造就茶室,而非受限于茶室。因此茶室的具体样貌,自始就是为了一时所好,而非流传百世。……另上方面,具有个人主义色彩的禅宗思想,于15世纪时跃上主导地位,而茶室更让我们察觉到,这种思想是如何为古老日本的艺术理念,注入了更深切的意涵。承续佛教一切无常的看法,还有以心御物的训勉,禅宗思想将房屋视为身体暂时的避风港。而且就连我们拥有的身体,同样不过有如原野中的一座草屋——以四周杂生的草杆绑束而成,虽能用来遮风避雨,但也有点单薄脆弱,终有一天散落开来时,又回归隐没至原本的荒芜之中。茶室以其茅草屋顶,话说短暂易逝;以其纤细支柱,透露脆弱本性;以竹撑暗示轻微,以平凡的选材,言明无所滞碍。因为将美感投射于如此单纯简朴的环境上,那妙不可言的灵光始能现身于现实之中,而所谓的永恒,唯有在这种精神世界中,才有可能追寻。 茶室必须依循某种个别特定的品味来建造,乃是在遵照一项重要的艺术原则;若要淋漓尽致地赏玩艺术,就必定得真诚面对此刻的生活与生命。并非是说无需考虑将来人们的观感,而是应该更试着去享受当下;这也不是在说无需尊重过去留下的作品,而是应该试着将前人的果实融入自己的胸怀…… “虚空之所”这样的称呼,除了带有道家“无所不有”的理论之外,也关连到另一个概念,那就是茶室中装饰的主题,需要持续不断有所变更。茶室乃是绝对的“空”,其中的摆设,只是符合某种暂时性的美感情怀。所有的对象,都是为了增添与主题应和的美感,而刻意挑选与安置的,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才会加入一些别有用意的艺术作品。……因此,日本茶室的装置原则,……日本人早已习惯单纯而不断变换摆设方式的装饰方法。……一件艺术品,即使是大师的杰作,观赏者也必须要拥有强盛丰富的鉴赏力,才能在不停凝望之上,还有享受之感。…… “不全之所”这个说法,指出我们装置架构的又一个面向。同样是受禅道两家典范影响所致,日本的艺术作品中欠缺平衡对称,此项特征经常为西方评论家所着墨。以二元理念为根本的儒家,以及崇拜“三元”的北方佛教,绝对不会表现出平衡对称,会有什么值得加以反对之处。事实上。……道家与禅宗对于何谓完美,与上述提到的看法大相径庭。人们唯有在心智上克服自身的不完全,才能对真正的美有所认识。生命与艺术的蓬勃生气,源自于它们具有成长的可能性。茶室,将这种可能性保留给每一位客人,让他们的想像力为自己填补出完整的美感效果。…… 在茶室中,随时随地可见害怕造成重复的心思。用来布置房间的各种对象,必须经过精心挑选,以避免在颜色或式样上有所重叠。已经摆上实体的花卉,绘画中就不可以再出现,煮水壶身若是圆的,盛水的器皿就得有棱有角。茶碗选的是黑色釉彩,茶叶罐便不应该挑黑色漆光。如果要在床之间放上花瓶或香炉,则切记不可将其置于正中央,以免空间受其平分对称。床之间的柱子也有必须遵守的规范,它所用的木材不能与茶室内其它柱子相同,否帽还是不免引来千篇一律之嫌。…… 简单朴素与不落俗套,确实让茶室成为免于外界忧烦的桃源。在此之外,再无他处,可以让人对美心情沉醉,不受打扰……” 茶器所承载的茶,对其不同的追求,也许是成就中日过去茶道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我国,茶与禅和道都结合得相当的紧密,而道教在唐时的兴起,也使得对茶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出来,卢仝曾作七碗茶诗,把茶作为仙丹妙药,并说七碗饮不得,而这种对于茶之功效的追求,对于与茶性味及功效相关的崇拜,使之功利的成色增加了不少,炼丹成仙成为重要的追求之一。而禅宗的静修悟道,使茶成为一种能够静心防止嗑睡的重要物品这一,茶只是辅助于修禅悟道,而感悟生命或者说是悟道成佛是一种目标,因此从方面讲,对于茶的认识是有差别的,而这个过程中,我国唐的道家气息及其后宋朝的点茶,并与使这通过僧侣禅宗传入日本的茶道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元后,宋代的饮茶文化被明的散茶所替代,使得饮茶成为非常容易的事情,而清饮之茶的平民化和近代中国历史中的曲折坎坷,使得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多过了从茶之中涉取生命的理解。而这本身对于茶器这个一个表现形式还是出现了很大的区别。 我想,之所以在茶器中用二个篇幅,近8000余字的内容来提日本茶道(茶会)中的器,和茶室中的一些内容,其目的的表现我对于茶器的一个观点,如何使一杯好茶在其物质的性的另一面,更多的表现出道的另一面,正如我在前面所讲的,有形之物所表现的应该是无形的道,有形之为器,而器的背后为道,一杯好茶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个茶味,而更应该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美和对于生命或生活的思考,而对于这种茶的精神的思考和美的追求,更能体现茶无形之用的价值。 在中国大学MOOC上,我曾经在《中国茶道》的评论区讨论关于何为茶文化这个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我在日本茶道上看到了时长4小时的顶极的仪式感极强的茶道表演,这一整套规范化和内容,所透露出的日本茶道大师们的贡献;但我认为我觉得并没有形成公认的一个表现形式,也许原因是我们散茶的情况下有过多的茶类,而各个茶类之间所表达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有更多的饮茶风俗,对于茶室的理解也是非常的有个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公认陆羽作为茶的祖师,依然以其的二十四茶器或者以其对茶器的理解来作为我们的参考,虽然我们常说一茶一世界,茶禅一味,但真正能理解这个并加以表现的能有多少,更多的是我们在追求我们最终品尝茶的最后的味道,追求影响最后茶味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而过程有多少人去体验,并把与禅的静修这种相结合,我们也许更注重与环境,希望在自然的春光里品尝茶味,去体验天人合一,但有多少去关注茶器过程中的艺术和美,去感受这种美的艺术性后的历史传承和人文内涵,也许冈仓天心一百年前写的茶之书,之所以依然成为今日的话题,也许正是由于超越了茶之味的本身吧。 当然对于平常的饮茶生活来说,自然无需想得如此复杂,也许正如道家所言,复杂的背后是简单,大道至简。 作者简介:邱立军 定海区农技推广人员 高级农艺师 悠果农艺主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