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物质基础探讨

 佛天海心 2016-07-20

1. 各种中医刺激疗法与结缔组织的关系

  针灸疗法的刺激组织与各类型结缔组织对应关系是:“刮”疗法、“梅花针”疗法、“膏药”疗法以及现代常用的各种皮肤刺激疗法的刺激组织为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层;针灸“浮针”疗法、“皮下针”疗法的刺激组织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针灸经穴疗法的刺激组织为肌间隔结缔组织、神经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器官门以及被膜结缔组织。经穴的定位在四肢大多数定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少数定位于神经血管束结缔组织;在躯干经穴多数定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少数定位于器官门结缔组织。在头的脑颅部经穴多定位于神经末梢分布的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层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颈根部和面部经穴定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

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以上各种刺激疗法刺激的部位均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 Ⅲ类纤维和C纤维)末梢和毛细淋巴管的筋膜。由于全身都有筋膜,刺激“穴位”如肌间隔处,则能牵动浅层筋膜、深层骨膜及关节韧带等大范围的神经感受器,产生强烈的生物学信息;而“非穴位”如肌肉表面的刺激只能牵动少量的筋膜,产生微弱的生物学信息,所以两者之间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差异。针灸过程中有“鱼嘴”样手感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为增强刺激量,临床通过在相连的筋膜间隙上取数个穴位(称为循经取穴) ,或通过大面积刺激增加强度(如刮、梅花针及浮针的弹拨) ,也是同理。

2. 筋膜的发育生物学(从间充质到筋膜)

  多细胞生物(如海胆)由外细胞层和内部的细胞外液( EFC)组成:细胞层体现生物的功能;细胞外液提供稳定的细胞层生存的内环境。从功能系统的角度可分为两大系统:细胞层体构成生物的功能系统;细胞外液构成生物的支持系统。在三胚层动物(如水母),外层细胞层向生物体内凹陷形成内胚层,原有的外层细胞形成外胚层,位于两层之间的细胞外液形成间充质,称为中胚层。进一步演化经脊索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一直到人类都是在三胚层的基础上进化而来:其中外胚层进化为表皮、感官和中枢神经;内胚层进化为消化和呼吸系统上皮;中胚层进化为运动系统、脉管系、免疫系、以及泌尿和生殖系,这就是现在人体的9 大功能系统的起源。在中胚层还有大量未分化的间充质成分在高等动物包括人类中形成了遍布全身的筋膜结缔组织结构,构成支持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所有功能组织细胞的结缔组织支架———筋膜,它与现有9 大功能系统最大的区别是: 9大功能系统均是由高度分化的专能细胞组成,而筋膜是由以未分化的潜能细胞为主的细胞组成(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巨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 ,其中网状细胞又称干细胞具有巨大的分化潜能,在不同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分化为9大功能系统的各种专能细胞,因此筋膜是人体其他功__能系统(中枢系统除外)的储备。人体9大功能系统的各种专能细胞只有很短的生命周期,从几天(如表皮)到几个月(如骨细胞)不等,但由于筋膜中干细胞不断的分化补充,保证了各系统的生长、发育、更新、修复,并从而维持了各系统的功能。为此,我们认为人体筋膜支架在周围神经的参与下构成了一个基本的功能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修复损伤细胞组织、调控专能细胞的生命更新和功能代谢,而不是像目前所广泛理解的筋膜只是在体内起固定、分隔支撑作用,这也正如骨不单纯起为肌肉运动提供支点和支撑人体重量的作用,还有更为重要的造血功能一样。

  3. 筋膜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关系

  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可比喻为一个大花园,以人体各种专能细胞为基础的9大功能系统为花园中生长的各种花草,潜能细胞为基础的筋膜系统为园中的土地。以往西医理论多侧重于对专能细胞构成的各系统的研究,而对潜能细胞构成的筋膜则关注较少;而中医正好相反,无论是物理刺激疗法(针灸、刮、梅花针等)或中药汤剂均侧重于潜能细胞构成的筋膜,两者宛如对花园中的土地进行松土(机械刺激)和灌溉施肥(汤剂) 。由于中西医的侧重点不同,中医疗法有其固有的特点:首先是特异性不强,如活血化淤的方法即可用于治疗运动系统的外伤性疼痛,又可用于治疗内脏疾患和肿瘤;其次作用有时较慢,作用于筋膜的疗法主要通过潜能细胞的激活和释放才能对专能细胞进行更新和调节,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同时中医作用于筋膜的疗法相对西医疗效更加巩固。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的生物学基础。

  4. 筋膜学对现代医学基础研究的影响

以往现代医学对筋膜的研究明显不够重视,虽然近年来对干细胞的研究从组织工程的角度形成热潮。但仍缺乏把人体结缔组织筋膜支架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进行研究的思路。我们提出筋膜学(faciaology)的概念不但为中医研究提供了生物学的功能系统,还将为现代医学基础研究中的难点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例如:

(1) 肿瘤的发生和转移,以往研究多注意到肿瘤细胞的无限制增殖,从筋膜学的角度是否应该注意肿瘤细胞产生的诱导因子导致筋膜中干细胞向肿瘤细胞的分化;

(2) 病毒感染,以往的研究显示乙型肝炎病毒可与肝细胞中的DNA结合,随细胞的分裂而传到新生细胞,因此似乎一旦感染了乙肝就无彻底治愈的可能,而从筋膜学的角度只要控制了病毒在体液中的存在,从筋膜诱导分化的新生肝细胞就有可能完全取代感染的肝细胞,达到完全治愈的程度;

(3) 筋膜学与人体发育和衰老的关系,干细胞近年来在美容整形中多有涉及,但筋膜作为人体的储备在人体一生的发育衰老中起到重要作用,我们知道新生儿体内的筋膜占很大比例,随着人体的发育逐渐减少,到了老年人筋膜消耗待尽,这是总的趋势,但如何保持筋膜的健康状态,调节筋膜的消耗是将来人工干预正常衰老过程的研究课题。因此我们认为筋膜学的提出将对众多研究领域的基础产生影响。

  5. 自体监控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自体监控系统就是在人体内部由筋膜结缔组织支架构成的对组织专能细胞生命和功能状态进行监控和调控的功能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其调控机制为:

(1)神经反射调控———感觉神经冲动经脊神经节进入脊髓后角,然后通过中间神经元或之间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感觉中间神经元,提高这两种神经元的兴奋,起到解和镇痛的作用。

(2)神经内分泌调控———感觉神经冲动经脊髓皮质束到达丘脑换元后向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及皮层下结构发出冲动,再由这些结构向丘脑发出冲动阻断上行伤害刺激向皮层传导,向丘脑下部发出冲动激发下丘脑内分泌各种调节激素,以调节交感、副交感兴奋性,起到镇痛、调节内脏活动、调节机体代谢的作用。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调节器官本身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代谢、修复、再生) ,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调控内脏的功能性活动(分泌、蠕动) ,下丘脑神经内分

泌激素调节整个机体状况。

(3) 淋巴自体免疫调控———机体细胞碎片及大分子物质通过筋膜毛细血管→淋巴管进入中枢淋巴器官,激活特异免疫反应,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清除变性细胞。

  自体调控根据反应速度可分为快、中、慢速反应3:通过感觉神经→脊髓、丘脑、边缘系神经的反射性调控为快速调控反应;通过感觉神经→丘脑、边缘系、丘脑下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为中速反应;通过淋巴→中枢淋巴器官→免疫因子的调控为慢速反应。

  自体调控(监控)系统按机能可分为两类: (1)机能状态调控(代谢活跃程度、兴奋性) ,包括神经反射调控和神经内分泌调控; (2)生命状态调控(诱导细胞分化发育和细胞) ,包括交感神经对细胞分化发育的调控和淋巴免疫对细胞亡的调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