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准干预】老年人耳朵不好了怎么办?

 雨润秋实 2016-07-20



酷事(CUHSS)

中国听力及言语康复科学联盟

酷事(CUHSS),即中国听力及言语康复科学联盟的简称,是在听力及言语康复领域人士的倡议下建立起来的,拟通过CUHSS公众号传播听力及言语康复科学知识。

目前已开通三个微信联盟群,欲入群,请添加“CUHSS管理员”(微信号:cuhss1)为微信好友。


文/周其友、冀飞

文章摘自《老年性聋的听力干预及相关研究》一文,《中华耳科学杂志》2012年第10卷第3期321-324页,详细信息请查看出处原文。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世界人口正处于老龄化阶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到2025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约12 亿。全世界65-75岁的老年人有25%,75岁老年人有70-80%受到老年性聋的困扰。因此,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我国老年性聋患者超过1300万。

老年性聋的致病因素可能是由于耳蜗供血障碍造成的“代谢性”老年聋,可能是过度暴露在强噪声下造成的耳蜗毛细胞损伤,也可能是由于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的退行性改变。其中代谢性改变被认为是老年性聋的最主要致病因素。

老年性听力损失通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双耳对称性、缓慢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高调性耳鸣等。由于言语信号包含大量高频成分,因此高频下降的老年性聋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常常受累。

大部分此类老年聋患者最大问题并非听不到声音,而是不能听清楚别人讲话,特别是噪声环境中言语识别很差。

根据听力损失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对于老年性聋患者可有不同的治疗和康复方法。

1. 助听器  

助听器对老年性聋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手段。当今的助听器具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尺寸,包括传统的耳背式助听器(BTE)、耳内式助听器(ITE)、完全耳道式助听器(CIC)以及开放耳助听器(Open fit)。此外还包括降噪、方向性麦克风、反馈抑制等技术手段可供选择。

对于不同听力曲线类型和不同损失程度的老年性聋患者,需要选配适当型号和技术特征的助听器,方可达到较好的效果。一些老年人肢体不灵活,并不适合使用手动控制部件较小的助听器。

很多文献都报道了助听器可以为老年性聋患者提供较好的听力改善效果。但是在实际临床选配中,老年人使用助听器时会遇到对助听器的接受程度的问题。很多老年人认为佩戴助听器等于贴上了“老人”的标签,因此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是助听器使用者。

据不完全统计,在听力学上应该使用助听器的患者中,仅有约20%最终选择了购买和佩戴助听器,其中大多数老年性聋患者都非常犹豫。而在已经选配助听器的患者中,又有25%-40%的患者仅仅偶尔佩戴甚至最终放弃使用助听器。

由于老年性聋是耳蜗性的听力损失,具有响度重振的特征,患者的耳蜗声强输入动态范围变得狭窄,这有可能造成患者对于较高声压级的声音过于敏感,致使助听器效果打折扣。

2. 听觉辅助装置  

听觉辅助装置的概念近年来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听觉辅助装置包括一些辅助的声音放大装置,还包括通过听觉、视觉、振触觉等对患者进行提示和报警的装置,帮助患者在特定环境下提高聆听效果的装置,有的与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等助听设备联合使用,如磁感应回路线圈等。

FM系统是最具代表性的听觉辅助装置,它通过说话者口边佩戴的麦克风拾取言语信号,直接馈送到聆听者佩戴的接收器。由于拾音麦克风靠近声源,因此FM系统可提供较高的信噪比(15-25 dB),这使得言语信号质量提高。FM系统非常适用于在较大室内空间环境内(如教室、会议厅等)参与讲座、集会等公开活动的听障患者,对老年聋患者尤为有效。

当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个人FM系统在老年聋患者中的使用都不是非常普遍,可能的原因包括FM系统需要与助听器连接的设备和发射设备,FM系统使得听力损失外在表现得更加明显,老年人对FM系统使用不熟练甚至根本不知道存在这种系统。

在我们临床上已经验配助听器的老年聋患者中,个别使用FM回路系统的患者在看电视、听音乐等方面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但较为繁复的安装和调试使得很多患者不愿意在家庭中使用个人FM系统。

3. 中耳植入装置(MEI)  

MEI可以被看作助听器的一种,其效应器通过手术植入中耳。

MEI主要有三方面的优点:

其一,直接驱动听小骨振动能够提高声音质量,并且完全避免了声反馈的出现;

其二,不需要像传统助听器那样将耳模或者定制机电路置于耳道内,这增加了高频信号的功能性增益,提高了声音的保真度,同时能够缓解堵耳效应;

其三,无需佩戴耳模或者耳背机,满足了人们对于美观的要求。

典型的候选者是那些由于无法解决或适应堵耳效应、反馈啸叫,或者高频补偿不足而无法成功使用传统助听器的轻、中、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这恰恰符合一部分老年性聋患者的要求。

目前有文献报道的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MEI 主要是振动声桥(Vibrant Soundbridge,VSB)。

此外,VSB对于那些肢体灵活性差、不便于操控助听器调节旋钮、不方便清洁耳模以及有耳道塌陷等现象的老年聋患者较之传统助听器而言是更好的选择。

另外,老年患者容易伴发慢性中耳炎、外耳道炎、胆脂瘤等现象,在这些情况下VSB也是较为合适的康复手段。

4. 人工耳蜗  

尽管相当一部分60岁以上的老年性聋患者可以通过助听器、听觉辅助装置以及MEI等方式获得听力康复,但对一些重度到极重度听力损失(1 kHz以上听力损失超过70dB)的老年性聋患者仍需要通过人工耳蜗干预听力,因为助听器无法为这类患者提供足够的高频增益以及言语识别率。

对于老年患者,还有一点特殊,那就是即便助听器或者听觉辅助装置为其提供了相对足够的听力补偿,但一旦老人遇到伴随交流方式改变的变故(如退休、有了第三代等)时,可能需要更多更丰富的听觉补偿。

人工耳蜗系统通过将声音信号直接转换为电信号,旁路了内耳的毛细胞感受器,直接刺激残存的听神经元。人工耳蜗并不能使患者的听力恢复到正常水平,但能够使之达到类似轻中度听力损失患者成功使用助听器的效果。

关于老年患者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安全性问题,国内外学者均认为对于任何年龄的患者,只要能耐受外科手术,人工耳蜗技术都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多数老年性聋患者都会伴发其他疾病,有时可能会增大全麻手术中的并发症发生机率。衰老引起的健康水平降低的程度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对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预估,除了参照年龄,更应主要视患者个体身体状况而定。不同的身体状况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的机率不同。

目前很多文献都报道了老年人植入耳蜗的效果,多数认为植入者的言语识别能力获得了改善,并且与年轻患者的收益没有显著差别。

老年性聋患者听力丧失时间越长,听觉系统退行性病变严重,将直接影响人工耳蜗手术效果和增大术后康复训练难度。因此当老年性聋患者确定无法获益于传统助听器时,应及早考虑人工耳蜗植入。

因为经济条件和价格原因,国内老年人植入人工耳蜗开展并不多。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仍然是使用最普遍的听觉干预装置。

助听器更适合于轻度到重度听力损失程度,但老年患者需要对助听器有心理上的接受,并且能够熟练掌握佩戴方法。

中耳听觉植入是另一种很好的听觉康复手段,可以去除传统气导助听器堵耳效应和声反馈的影响。

对于重度到极重度老年性聋患者而言,人工耳蜗植入既可提供较好的言语识别能力,又可在相当的程度上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实际效果往往超出植入前的预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