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的起源——“易历三圣,世历三古”

 woshisiguang 2016-07-20

 

伏羲氏是中华民族心智的先启者,是人类从原始状态步入文明时代的探路人。相传伏羲氏仰观天,俯察地,感受最深的是天地的广大、四季的变化、日月的交替等自然现象,于是用8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始有八卦,进行占卜吉凶,希望得到神意的显示,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和把握方式,孕育着中国哲学的萌芽,奠定了中国乃至东方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是后来《周易》的思想基础。《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相传,伏羲为了画八卦,开始时他围着不周山,四面八方地挖了八个洞,今天这个洞里坐下来瞄,明天那个洞里坐下来瞄,七瞄八瞄,对天上的星星看出点名堂来了。他发现北方有七颗星,就先画了七个点点;又看见南方有六颗星,就在南方打了六个点点;东方一颗大星,他打了一颗大点点;西方三颗小星,他打了三颗小点点;再看东西南北的四个角没得定位的星,他就没法做记号了。这样画出来的图,尽是一些点点,不成形状还是不中意。伏羲为了画出中意的八卦图来,他跑遍了大山,走遍了大河。有一回,他来到一个叫孟河的地方,河里忽然冒出个怪物来。伏羲水性好,一下子捉住了这个怪物。这怪物有八尺五寸长,头尾像马,身子像龙,又有鳞。伏羲认为是龙马,把它供了起来。到了晚上,龙马发亮,身背上四面八方现出了五十五个亮点子,像天图一样。伏羲按这个龙马背上的图样画好了,自己也中意,只是别人看不懂,说是四面八方打的尽是麻麻点点,很不好认。为了使别人也看得懂,伏羲观看了九十九天在天上飞的雀鸟,又观看了九十九天在地上跑的野兽,还观看了九十九天在水里游的鱼儿。有一次,他从洛水路过,见一堆人围着一只大乌龟在看稀奇。伏羲晓得这乌龟总有几千年的岁数,便收下它供了起来。后来,伏羲画八卦累倒了,乌龟“巴嗒巴嗒”地掉下眼泪,开口讲话:“伏羲呀,把我杀了吧,我把龟壳留下给你,你一定会画出八卦来的。”伏羲仔细看乌龟的壳子,它的头部是天,尾部是地,四面八方正好有八条横划花纹。伏羲满心欢喜,终于照着画出了八卦的图案来。后世司马迁、扬雄、孔安国、马融、王肃、王充、徐干、王弼、孔颖达、李鼎祚等,都尊伏羲画八卦之说,影响至今。90%的人看完它之后,五脏六腑、失眠、颈椎病、便秘、高血压等疾病都治好了

周文王:到了殷商末期,大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西侯姬昌被殷纣囚禁在羑里的时候,将八卦中的各卦相互重叠(包括本身的重叠)演化而成六十四卦,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西伯囚羑里,演周易”。西伯,即后来的周文王。据《史记周本纪》中介绍,姬昌能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祖父古公亶父的制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据地。有人将将此告密,纣王担心姬昌的势力壮大危害自身的统治,于是纣便将姬昌囚禁起来。82岁的姬昌被关进监狱,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我猜,他最初入狱的那些天,可能会因气愤难息而在这所高出地面五米的台形监狱里不停地踱步。但最后,他使自己镇静了下来,他明白他必须接受眼下的现实,不管心中多么不满和气恨,他都暂时无法走出这座监狱。既然如此,那就找点事做吧,要不然,怎么度过漫长的白天和夜晚?在监狱里能做成什么事?有监规在限制着,有武士在监督着!那就思考,没有谁能剥夺得了自己思考的权利。思考什么?82岁的姬昌要思考的事情太多,可只有一个问题最紧迫,那就是思考自己的命运。也许就在这时,他想起了伏羲的八卦,想起了八卦中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他于是依此琢磨,开始了自己的发现和创造。他从自然界选取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自然物,作为万物生成的根源;他把世上千变万化纷纭复杂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他把刚柔相对、变在其中,作为自己对世事和人生的基本看法;他将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

孔子:不过《周易》名传天下,功在孔子。《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说卦》、《文言》。”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大圣人,曾经提出过人生的五大里程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孔子感慨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这就是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故事。这就是说,孔子在年轻时代没有读过《易》,或者连听说过都没有,或者听说边,他误以为《易》是一部占筮的书,所以不甚重视,便没有去读它。直到晚年,孔子才翻阅《易》。这一翻阅不要紧,他发现这并不是什么占筮的书,而是阐述人生哲理的一部妙书。感叹之余,孔子为《易》写下了评论和注释,也有可能孔子对《周易》也进行了增删和改写,或者是孔门后学按孔子的传授汇集成册,这就是解释说明《周易》经部分的最早、最具权威性的“十翼”。有了“十翼”,《周易》才能据文字通释,所以才说“易历三圣”。在孔子的推崇下,《易》被儒家定为五经(《易》、《尚书》、《诗》、《礼》、《春秋》)之首。90%的人看完它之后,五脏六腑、失眠、颈椎病、便秘、高血压等疾病都治好了

春秋时代的孔子,受时代局限,不会完全摒弃“占筮”而不受影响,但他毕竟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学者,提出学易“不占而已矣”,而注重“观其义”,将一套深邃的阴阳哲理思辨和社会伦理学说注入了《周易》:一是把吉凶哲理化。《系辞上传》说,“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意思是说,得为吉,失为凶,到底得什么失什么呢?从《系辞上传》的上下文看,应该指得道与失道。道又是什么?《系辞上传》说得明白,“一阴一阳谓之道”。可见,孔子认为,宇宙的根本规律就是阴阳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周易》用阴阳爻两种符号来表示,说明符合阴阳交变规律的行为结果为吉,反之则凶。二是奉劝君子“见几而作”。几是什么?《系辞下传》说得很清楚,“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也”。

可见,所谓“几”指的是先兆信息,即征兆。由于它隐晦微弱,往往不易被人所察觉而忽略,因此一定要善于抓“几”的机遇,以使自己的决策与行动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告诉人们,人生不应该是搞宿命论,而是要趋吉避凶。怎样才能趋吉避凶、化凶为吉呢?《系辞上传》提出了四字诀窍:顺天履信,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意思就是说,一要符合自然规律,二要讲信用。总之,孔子作《易传》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德国现代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这样说过:“以公元前500年为轴心——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易传》把《易经》本身所蕴含的义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易》作为分析客观事物和提高人的道德境界的依据,规定了中国易学展开的基本命题,也规定了中国易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路向。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就是在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以后,秦始皇根据李斯的建议,下令禁止私学,并焚毁《秦记》以外所有史书和诸子百家著作及《诗》、《书》,为什么《周易》免于被焚,而成为“官家”批准下来的可以公开“刊行”、“习读”的书了?《史记李斯列传》中说:“李斯者,楚上蔡上人也。年少时,为群小吏……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李斯是跟随荀子学“帝王术”的,怎么不读由周文王演而成的“帝王术”的《周易》呢?或许,正是由于李斯胎动《周易》深有研究并由此深受启发,才使李斯登上丞相宝座吧,所以他偏爱此书,便悄悄地将《周易》归入“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流传至今。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和部分图片转自网络,此观点是原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意见。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