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一致推崇的一本书籍,就是《易经》

 控弦破左的 2023-09-01 发布于河南

第一章、首先,我们要认真研究历史文献、史料等,确定《易经》的性质:

研究历史资料,确定《易经》的性质。

《易经》的确是一本哲理书籍。

一、《易经》的文字内容,经历了三个大过程才发展完整。

东汉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曰:“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历经三古”。

意思是:“《易经》的道理,是很深奥的,经历了远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近古的孔子三位圣人”。

即:

1、远古的:(约8000年前)伏羲创制八卦。

2、中古的:(约3000年前)周文王在伏羲八卦基础上创制64卦;

3、近古的:(约2500年前)孔子作《十翼》。

这样,跨越了几千年,才把《易经》的文字内容,发展完整的。

二、《易经》的性质

1、《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这样一部宏大理论的发展过程:是按照“质变量变、否定之否定”的科学规律,演化而来的;

2、《易经》是中国古圣先贤总结出的客观规律,教示后人如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可持续发展的哲理书籍。

3、所以,孔子在《易经 系辞上传》曰:“生生之谓《易》。”

意思是:“《易经》是讲述如何生生不息的。”

4、关于对《易经》定性的更多论述,笔者已在“百度”和“今日头条”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表述过了。

详见:《论文:韩国拿《易经》去申遗,我们如何保护中华文化的源头》的第二章。

输入文章名字即可查询出来。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在这里,我们只谈一下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是对《易经》高度重视的。

第二章:中国历朝历代,从古至今,都对《易经》十分重视。

1、包括:古圣先贤。

2、包括:“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所在的朝代。

3、包括:今天我们的“新时代。”

第一节、三皇五帝时期:

一、《易经 系辞下》记载了包牺氏即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于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创八卦。”

意思是伏羲:“仰观日月星辰的规律,俯瞰高低地形的法则……在近处结合自身(即人)的规律,在远处结合万物的规律,于是创立了八卦。”

伏羲“一画开天,文明肇始。”

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讲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

八卦是《易经》的理论基础,是《易经》的萌芽阶段。

二、中华文化发展到了伏羲的时期,他“一画开天,文明肇始”,创制了阴爻、阴爻形成的先天八卦。

从此,在华夏大地上文化的发展更加生生不息。

1、2006年甘肃天水的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注:非世界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天水的大地湾古文化遗迹被认为是伏羲的发祥地,距今已有约8000年历史。

2、中国、韩国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把《易经》确定为本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都没有申遗成功。

第二节、西周时期:

1、《史记 周本纪》记载了:“周文王在狱中把伏羲的八卦,扩展成64卦,写成了《周易》。”

周文王根据伏羲八卦,创制了64卦,写成了《周易》

为了不让商纣王发现它是一本治国的哲理书籍,就故意写得让人看不懂,把它伪装成了一本卜筮的书。

2、《帝王世纪》记载了:“商纣王为了试探周文王研究的《周易》,即周文王自称的卜筮书是否灵验,杀了周文王的长子伯邑孝,做成肉汤给周文王喝,周文王喝了以后。商纣王认为他研究的卜筮不仅不灵,反而是老糊涂的表现”。于是对他放松了警惕,周文王后来才能顺利出狱。

如果周朝靠迷信的书籍来治国,根本不可能推翻商纣王,并存续了八百多年。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

一、《论语 述而》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意思是:“如果能多给我几年,让我五十岁时就能学到《周易》,我就可以不犯后来犯的大过错了。”

孔子的重要成就之一:制作了《易传》

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串连《易经》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史称“韦编三绝”

三、孔子写《易传》,把《周易》由人们误以为是卜筮的书,恢复了它是哲理书的本来面目。

①、《史记 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②、《汉书 艺文志》曰:“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即孔子,晚年喜欢研习《周易》,为《周易》写了《十翼》,即《易传》,使之合称为《易经》。

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书《要》篇

③、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要》篇,其中有一段记载了孔子不提倡用《周易》占卜,而只注重《周易》的哲理:

孔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繁。……察其要者,不诡其辞……《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意思是:“没有德行的人,才会只想依靠神灵;缺乏智谋的人,才会频繁地进行卜筮。……明察了《周易》的要旨,就不会认为它的言辞诡秘(即具有卜筮的作用)……对于《周易》,我不提倡把它当作卜筮工具,我只注重它其中的德、义呀!……我只求索《周易》中的德、义而已,我与史、巫等人在重视学习《周易》上是一样的,但学习《周易》的目的是不同的。君子用修养德行的方法去追求福,就会很少祭祀;用践行仁义的方式追求吉祥,就会远离卜筮。我不提倡祈祷卜筮的行为”。

孔子明确表明了:自己不同于史巫把《周易》用来卜筮工具的做法,而只研究其哲理。

这与孔子在《乾卦 大象》、《坤卦 大象》里提倡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一致的。

④、《易经》共有16589个字,孔子在《易传 系辞上传》仅仅用几十个字介绍了一下当时人们的卜筮方法,之后曰:“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事毕矣。”

意思是:“八卦之间的关系,推而广之,可以代表天下万事万物的哲理。”

可以看出:孔子只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易经》可以代表万事万物之间的哲理,最多也只是在平时把卜筮当作一种活跃气氛的娱乐项目而已。

所以,孔子在《易传 系辞上传》曰:“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意思是:“如有行动就观察形势的变化,对于占卜,只是娱乐一下而已。”

⑤、儒家把《易经》奉为讲哲理的“四书五经”之首,儒门弟子中没有一个从事或提倡算命的,主张祭祀只是为用“同宗同族同源”来凝聚人心,维护安定,和今天我们举行公祭黄帝的活动是一个道理。

⑥、儒门书籍《礼记 王制》曰:“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意思是:“凡是假托鬼神、时辰日子、卜筮来招摇撞骗的,杀掉。”

可见,儒家反对卜筮等迷信的态度是十分坚定的。

也是非常符合,我们今天提倡的唯物主义思想。

第四节、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虽然没有史料显示:有人才为他完全翻译清楚了《易经》的义理,但是孔子作的《易传》很多句子还是很好理解的。尤其是《易传 乾卦 坤卦 大象辞》:“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仅从这八个字就知道《易经》绝不是什么卜筮书籍。

他必定也能看出这应该是周朝能延续800多年的重要治国理论,所以高度重视它,在“焚烧列国史书”的运动中并没有烧毁它。

1、秦始皇一直都是按《易经》的“文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行事的:

千古一帝,自强不息

①、自强不息

即一个人想要成功,就要依靠自身不懈地努力。对于国家来讲也是如此。

秦始皇非常注重靠自己的努力去强大国家。《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了他“衡石程书”的典故来源。

并且,秦始皇非常讲求强国的方法,他把“人才强国”作为最根本的国家战略。

他把重视人才,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据《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秦始皇见到韩非子的文章,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意思是:“我要是能见到这个人,并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遗憾了。”

并为得到韩非子发动了对韩战争。虽然,秦始皇最终误杀了韩非子,却全面使用了他的法家学说。

②、厚德载物

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注重招揽了李斯、韩非子、尉僚等人才。即使李信打了败仗,秦始皇也归咎于自己,亲自驰车去王翦家里请他伐楚,从不妄杀功臣,最终才能一统天下。他为了彰显德行的重要性,把黄河改名为“德水”。

③、秦始皇极力符合《易经》的思维来治国,比如:《易经 系辞上传》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意思是:“六爻的运行,体现了天、地、人,这三大最重要方面的运行规律。”

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最重要因素的阴阳辩证变化规律。

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数目以六为单位,符节、法冠都定为六寸,车厢宽六尺,六尺为一步,一车驾六马。”

第五节、汉朝:

1、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根据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汉武帝设置了“五经博士”,即为儒家的五部经典:《诗》、《书》、《礼》、《易》和公羊《春秋》,各设一个博士。

雄才大略汉武帝,设立《易》学博士。

2、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宣帝、汉元帝时,施仇、孟喜、梁丘贺、京房,可以在官府传授《易经》。

自此《易经》完全被汉朝官方认可为哲理书籍。

3、又因为《易经》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一部成书,所以自汉朝开始,就从年代和哲理深度两个方面都认可了:“《易》为群经之首”。

4、中国的历代著名中医学家大都非常重视《易经》学说,尤其是阴阳辩证思想。

例如:

《黄帝内经》的思想,源于《易经》。

①、成书于西汉(或西汉以前)的《黄帝内经》,就是以《易经》的“天人合一学说、阴阳学说、由阴阳学说产生的五行学说”,这三大学说为根本思想的。

②、张仲景“勤求古训”,著有《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论治”,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

《庄子 杂篇 天下》曰:“《易》以道阴阳。”

意思是:“《易经》是讲述阴阳(辩证)变化规律的。”

所以,张仲景的“辨证论治”,可以在《易经》中找见根源。

第六节、三国:

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弼写了《周易注》、《周易略例》 。

第七节:晋朝

晋武帝司马炎在公元275年取年号为“咸宁”,出自《易经 乾卦 彖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第八节、南北朝:

南朝梁武帝萧衍,著有《周易大义》、《周易讲疏》、《大易疑问》。

第九节、隋朝:

隋炀帝杨广在公元605年取年号为“大业”,来自《易经 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第十节、唐朝:

①、唐太宗公元627年取年号为“贞观”,取自于系《易经 系辞下》中的“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唐太宗的年号,来自《易经》。

②、唐太宗命孔颖达等人撰写了《周易正义》。

③、唐中后期经学家李鼎祚撰写了《周易集解》,并进献给了唐代宗。

《周易集解》杂采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虞、张瑶、向秀、王凯仲、侯梁、蜀才、翟元、韩康伯、刘谳、何妥、崔憬、沈瞵士、卢氏、崔觐、伏曼容、孔颖达、姚规、朱仰之、蔡景吾等三十五家之说。其中,主要汇集易学中象数派各家的注释,又以引苟爽、虞翻、干宝等人注释最多。于王弼、何晏、韩康伯等义理派易学家的注释也有所采纳,但总体上是排斥的。

其主张就是《序》中所说的“刊辅嗣(王弼字)之野文,补康成(郑玄字)之逸象”。

意思是:“纠正王弼的错误解释,纠正郑玄的失误地方”。

除集前人注解外,李鼎祚自己也有一些注释和评论,但数量甚少,有新意者更少。

李氏本人对《周易》体例及其性质的看法可略见于《序》中。他认为郑玄易学“多参天象”,王弼易学“全释人事”,就此两家相比,郑学高于王弼。这表明他是重视象数学派的。

他又认为《周易》既讲天道,又讲人事。元气分为阴阳二气,二气又相交为三,便形成天象。从天地万物到人身,皆符合天地阴阳变化的法则。从人事上说,天地形成后,就有天高地卑的差别,由此也有了人类生活中的君臣、父子、男女、夫妇之道。

他其实是强调了(属于象数派的)阴阳家的思想中的哲理部分。

详见,笔者在本文第一章开头提到的,在“百度”和“今日头条”上发表的论文《论文:韩国拿《易经》去申遗,我们如何保护中华文化的源头》。

在此论文中的第四章,笔者对《易经》的派别,做了与时俱进的、新的划分。对阴阳家和《易经》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④、唐太宗时期的宰相虞世南说“不读《易》,不可以为将相”。

⑤、唐高宗李治在公元670年取年号为“咸亨”,取自《易经 坤卦 彖辞》:“含弘广大,品物咸亨”。

⑥、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第十一节、宋朝:

一、北宋时代无论是皇帝还是普通儒生,都对《周易》推崇备至。随着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完善,《易经》成为宋代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

王安石倡导、发展了《易经》的哲理。

二、1、王安石撰写了《易解》、《易象论解》、《卦名解》、《易泛论》、《河图洛书义》等文章,其思想一脉相承的就是支持易学义理派,不赞成并打压象数派。

2、王安石和唐宋时期大多数名士一样,对于《周易》的所谓占卜功能不以为然,他看重的是《易经》中蕴含的哲学理论,尤其在《易解》中重点阐发了这个观点,并且发展了义理派理论。

3、北宋时期,与王安石同时代的“北宋五子”,都对《易经》做了深刻研究:

①、程颐写有《程氏易传》;

②、张载写有《易说》;

③、周敦颐写有《太极图说》继承了孔子写的《易传 系辞传》思想,全文只有249个字,阐释了其宇宙观:“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该哲学著作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文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4、与王安石同时代的欧阳修、司马光也分别著有《易童子问》、《温公易说》来阐述《易经》是一本讲哲理的书籍。

苏轼把《易经》当作人生的重要精神支柱

5、与王安石同时代的苏轼说:“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并写下了《东坡易传》一书。

朱熹是《易经》研究的集大成者

6、①、南宋的朱熹虽然囊括《周易》义理派和象数派,但他对于王安石的《易解》十分重视,他创立了南宋理学不少理论借鉴了王安石的观点。

②、朱熹著有《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子语类》,是以“义理派的思想为主的”,体现了《易经》是哲理书籍的本旨,是当时科举考试的立论重要根据,包括明、清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都是运用的朱熹的观点。

③、在朱熹的《周易本义》里,他指出:“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

意思是:“宏大啊,《易经》!它的哲理非常广大,无所不包;它的作用非常精妙,处处都可以使用。”

第十二节、元朝:

①、蒙古皇帝元世祖忽必烈采纳汉臣官员刘秉忠的建议,改国号为元,依据就是《易经乾卦 彖辞》中的“大哉乾元”。

元朝的国号,来自《易经》。

②、1315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考试,《易经》是必科内容,在考题中,设有经义一道,《诗经》以朱熹注为标准,《周易》以程颐、朱熹注为标准,《尚书》以蔡沈注为标准,要求五百字以上。

第十三节、明朝:

①、明朝的“明”字取自于《易经 乾卦 彖辞》中的“大明终始”。

明朝的国号,来自《易经》。

②、明成祖朱棣,命胡广编写《周易大全》,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颁行天下。作为明代科举取士的标准教材之一。全面采用了程颐的《程氏易传》和朱熹的《周易本义》的注本。

第十四节、清朝:

乾隆重视《易经》

清朝乾隆在位时,主持编撰了《四库全书》。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指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第十五节、现代、当代:

一、毛主席的字“润之”,来自《易经 系辞上》:“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和《易经 说卦传》:“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 

 

毛主席的字“润之”,来自《易经》。

二、蒋介石的名“中正”,字“介石”,分别来自《易经 豫卦 六二爻小象和爻辞》:“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介于石,不终日。”

三、1987年中国大陆第一次主持了国际《易经》学术研讨会,《人民日报》的标题是:探讨中国古时候的“宇宙代数学”。

因为《易经》的哲理可以启发代数学方面的思维。

四、现代许多学者也都注重研究《易经》。例如:闻一多编写有《周易义证类纂》。

五、当代许多学者也都注重研究《易经》。例如:

①、高亨汇集了前人的解说,编写有《周易古经今注》;

②、金景芳编写有《周易全解》;

③、曾仕强、南怀瑾等人的著书立说,并在中央电视台和网络上讲解。

六、1、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把《易经》称为“科学的经典”。

2、①、钱学森为英文版《周易参同契》写了序言。其中有一句话说:“《周易参同契》这本书在冶金技术和人体科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说明了周易跟技术跟科学的关系。”

②、笔者还在“百度”、“今日头条”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论文:《易经》里的十大数字哲学思维,深刻影响了哲学、医、工业。

论文:《易经》里的十大数字哲学思维

笔者在此论文的第三、四、六节,讲述了《易经》与《梦溪笔谈》里的冶金技术、《黄帝内经》里中医的关系。

证明了:钱学森对《易经》的评价,的确是有依据的。

七、1、在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思想理论中常常引用《易经》里的哲理。

中国赠送美国书法作品“厚德载物”。

2、在2014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访问中国,中国赠以书法作品“厚德载物”,这四个字来自《易经 坤卦 大象传》。

3、央视的《典籍里的中国》也制作和播出了《易经》的栏目。

第十六节、我们常说的很多哲理名句和成语也来自《易经》,例如: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 系辞上传》、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系辞下传》、

自强不息《易经·乾卦》、

厚德载物《易经·坤卦》、

群龙无首《易经·乾卦》、

虎视眈眈《易经·颐卦》、

云行雨施《易经·乾卦》、

谦谦君子《易经·谦卦》、

厚德载物《易经·坤卦》、

九五之尊《易经·乾卦》、

防微杜渐《易经·坤卦》、

见几而作《易经·系辞》、

反目成仇《易经·小畜卦》、

止所当止《易经·艮卦》、

出入无疾《易经·复卦》、

物极必反《易经·泰卦》、

枯杨生华《易经·大过卦》、

殊途同归《易经·系辞》、

否极泰来《易经·否卦》、

无妄之灾《易经·系辞》、

革故鼎新《易经·杂卦》、

不速之客《易经·需卦》、

三阳开泰《易经·泰卦》、

天地玄黄《易经·坤卦》、

用晦而明《易经·明夷卦》。

第三章、世界众多哲学家、科学家等对《易经》也推崇备至,以下举例:

第一节:德国

1、十七世纪之末,中国还处于康熙时代,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首次发现二进制时,并不自信,于是论文一直没有发表。1701,法国传教士白晋将《易经》和伏羲八卦的资料从北京寄给莱布尼茨。让莱布尼茨惊讶的是,他发现的二进制在中国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图中早有表述和使用,于是才正式发表关于二进制的论文,题目是“二进制位计算的阐述”附题是“关于只用0与1兼用其用处及伏羲氏所用数字的意义”,认为伏羲八卦是“最古老的科学纪念物,伏羲为世界科学始祖”。

二进制,是电脑的基础技术。

钦佩之余,莱布尼兹写信给康熙帝,还要求加入中国籍。后来,莱布尼茨在德国法兰克福建立了一所中国学院,一直延续了二百多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才毁于战火。

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是如今电脑的基础技术。

黑格尔十分推崇《易经》。

2、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中指出:《周易》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

3、德国汉学家马菲博士指出:“将《周易》解释为神秘的,或者是非科学的都不对。它在人类社会,以及遍布在当今世界的伟大宗教产生之前就存在了。我们可以说,它是宇宙的法则,真理。”

第二节:韩国

1、 在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签字前,朝鲜方面设计了一种无卦的太极旗,经中国外交官马建忠提示加入了八卦,同年出使日本的朝鲜大臣朴泳孝与英国船长商量后决定去掉四卦,在1883年被朝鲜高宗选定为国旗。

韩国国旗的设计,来自《易经》。

2、韩国国旗的意义:太极旗的横竖比例为3:2,白底代表大地,也象征着韩国人民的纯洁和对和平的热爱,中间为太极两仪,四角有黑色四卦。太极的圆代表人民,圆内上下弯鱼代表两仪,上红下蓝,分别代表阳和阴,象征宇宙。四卦中:

左上角的乾卦代表天、春、东、仁;

右下角的坤卦代表地、夏、西、义;右上角的坎卦代表水、秋、南、礼;左下角的离卦代表火、冬、北、智。

3、西汉时的董仲舒在《天人三策 第一策》曰“夫仁、谊(即义)、礼、知(即智)、信,五常(根本)之道。”

所以,韩国的国旗,把董仲舒的“五个根本之道”中的四个,用来解释它的国旗含义。

当时,朝鲜是清朝的附属国,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向清政府求救,清政府还派袁世凯(当时23岁)等人组成的军队进驻朝鲜,平定了兵变。

所以,朝鲜当时使用中国的文化来制定国旗,清朝并未反对。

第三节:日本

1、1999年12月,日本的包含日光东照宫的“日光神殿与庙宇”,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日本的东照宫的名称来自《易经》的震卦,在后天八卦里,把东方定为震卦,象征龙,象征长子,中国古代就有“东宫太子”之说。

2、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家伊藤博文说:“不学《易》,不可入内阁”。

3、日本学者对《易经》的研究,随着儒学在公元5世纪传入日本就开始了,至公元757年,《易经》正式成为日本古代国子监的教材之一。

4、日本的汉学家本田成之称,《周易》“乃是中国人一切智慧的基础,是唯物主义及其规律的基础。”

可见,连日本人都认为:《易经》是唯物主义的、而绝不是什么迷信、卜筮书籍。

第四节、美国:

爱因斯坦高度评价《易经》

1、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所以中国古代科学家能够更早更快地破译许多宇宙之谜。”

2、1975年,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普拉,诺贝尔奖得主,出版了《物理学之道》一书,他把量子力学理论与《易经》作了对比,认为《易经》与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动力学模型一致,而且八卦图与强子的八重态相对应等。

第五节、英国:

1、英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信息经济学家查理森威尔海姆谈到:“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出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遍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2、英国剑桥学者李约瑟,在他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中国类似《易经》等古代科学技术知识,曾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六节:瑞士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荣格说:“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惟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第七节、法国

1973年法国学者M·申伯格出版了《生命的秘密钥匙:宇宙公式、易经和遗传密码》,首次阐明了 64个生物遗传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之间的对应。

第四章、陈立夫评价《易经》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关系。

诺贝尔奖

这可以进一步证实:《易经》的哲学思维的确可以促使产生自然科学技术的思维,甚至可以帮助科学家产生获得诺贝尔奖自然科学成就的思维。

一、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460页,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

“自然科学家尽管可以采取他们所愿意采取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

2、《易经》所有对自然科学的成就,并不神秘,都是因为:《易经》的哲理可以启发科学技术的思维。

所以,归根结底,《易经》是一本哲理书籍。

二、1、国民党政治家,中国解放前“四大家族”成员之一的陈立夫(1900年_2001年),晚年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提出“中国文化统一论”。

同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共同拥有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

他的这一主张,在两岸都得到积极回应,他也因此当选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名誉会长。

2、二十世纪之后,《易经》在西方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还助推了四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

3、在《论脑中风及中医科学基础》一文中,现代著名政治家陈立夫谈到,“由于易理之启示,获得诺贝尔奖奖金者,已有四人……今后由此书而得奖者,当犹有其人,其能谓《易经》不科学乎”,这四人具体如下:

①、汉森堡:

德国之汉森堡(又译海森堡),其论文为《测不准定律》,1932年获得诺贝尔奖。

②、李政道:

1972年,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谈到,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义颇有符合之处,所以近代物理学某些看法,和中国太极、阴阳二元的学说很有相似的地方。

③、杨振宁:

中国的杨振宁与美籍华人李政道,论文为《不对等定律》,1957年两人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明确自称灵感源于《易经》。

④、玻尔:

丹麦之宝雅(又译为玻尔)教授,其论文为《相生相克原理》,1922年获得诺贝尔奖。当玻尔被封为爵士时,则用阴阳太极图作为其徽章的图案,并刻上“互补即对立”的文字。

三、1、陈立夫认为,未来或许还会有人受到《易经》哲理的启发而获得诺贝尔奖,因此,不能再批判《易经》不科学了。果然,此后《易经》又一次助推科学家斩获诺贝尔奖。

2、普里高津:

在1977年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获得诺贝尔奖,自称《易经》给予了一定启发,“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

第五章、《易经》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还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

一、四大元典分别是中国的《易经》、西方的《圣经》、印度的《吠陀经》、阿拉伯的《古兰经》。

所以,《易经》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

二、古今中外,历朝历代,受到如此不同历史时间、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一致推崇的典籍:

唯有中国的《易经》!

2023年8月27日

第一章、首先,我们要认真研究历史文献、史料等,确定《易经》的性质:

研究历史资料,确定《易经》的性质。

《易经》的确是一本哲理书籍。

一、《易经》的文字内容,经历了三个大过程才发展完整。

东汉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曰:“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历经三古”。

意思是:“《易经》的道理,是很深奥的,经历了远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近古的孔子三位圣人”。

即:

1、远古的:(约8000年前)伏羲创制八卦。

2、中古的:(约3000年前)周文王在伏羲八卦基础上创制64卦;

3、近古的:(约2500年前)孔子作《十翼》。

这样,跨越了几千年,才把《易经》的文字内容,发展完整的。

二、《易经》的性质

1、《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这样一部宏大理论的发展过程:是按照“质变量变、否定之否定”的科学规律,演化而来的;

2、《易经》是中国古圣先贤总结出的客观规律,教示后人如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可持续发展的哲理书籍。

3、所以,孔子在《易经 系辞上传》曰:“生生之谓《易》。”

意思是:“《易经》是讲述如何生生不息的。”

4、关于对《易经》定性的更多论述,笔者已在“百度”和“今日头条”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表述过了。

详见:《论文:韩国拿《易经》去申遗,我们如何保护中华文化的源头》的第二章。

输入文章名字即可查询出来。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在这里,我们只谈一下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是对《易经》高度重视的。

第二章:中国历朝历代,从古至今,都对《易经》十分重视。

1、包括:古圣先贤。

2、包括:“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所在的朝代。

3、包括:今天我们的“新时代。”

第一节、三皇五帝时期:

一、《易经 系辞下》记载了包牺氏即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于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创八卦。”

意思是伏羲:“仰观日月星辰的规律,俯瞰高低地形的法则……在近处结合自身(即人)的规律,在远处结合万物的规律,于是创立了八卦。”

伏羲“一画开天,文明肇始。”

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讲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

八卦是《易经》的理论基础,是《易经》的萌芽阶段。

二、中华文化发展到了伏羲的时期,他“一画开天,文明肇始”,创制了阴爻、阴爻形成的先天八卦。

从此,在华夏大地上文化的发展更加生生不息。

1、2006年甘肃天水的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注:非世界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天水的大地湾古文化遗迹被认为是伏羲的发祥地,距今已有约8000年历史。

2、中国、韩国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把《易经》确定为本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都没有申遗成功。

第二节、西周时期:

1、《史记 周本纪》记载了:“周文王在狱中把伏羲的八卦,扩展成64卦,写成了《周易》。”

周文王根据伏羲八卦,创制了64卦,写成了《周易》

为了不让商纣王发现它是一本治国的哲理书籍,就故意写得让人看不懂,把它伪装成了一本卜筮的书。

2、《帝王世纪》记载了:“商纣王为了试探周文王研究的《周易》,即周文王自称的卜筮书是否灵验,杀了周文王的长子伯邑孝,做成肉汤给周文王喝,周文王喝了以后。商纣王认为他研究的卜筮不仅不灵,反而是老糊涂的表现”。于是对他放松了警惕,周文王后来才能顺利出狱。

如果周朝靠迷信的书籍来治国,根本不可能推翻商纣王,并存续了八百多年。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

一、《论语 述而》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意思是:“如果能多给我几年,让我五十岁时就能学到《周易》,我就可以不犯后来犯的大过错了。”

孔子的重要成就之一:制作了《易传》

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串连《易经》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史称“韦编三绝”

三、孔子写《易传》,把《周易》由人们误以为是卜筮的书,恢复了它是哲理书的本来面目。

①、《史记 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②、《汉书 艺文志》曰:“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即孔子,晚年喜欢研习《周易》,为《周易》写了《十翼》,即《易传》,使之合称为《易经》。

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书《要》篇

③、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要》篇,其中有一段记载了孔子不提倡用《周易》占卜,而只注重《周易》的哲理:

孔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繁。……察其要者,不诡其辞……《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意思是:“没有德行的人,才会只想依靠神灵;缺乏智谋的人,才会频繁地进行卜筮。……明察了《周易》的要旨,就不会认为它的言辞诡秘(即具有卜筮的作用)……对于《周易》,我不提倡把它当作卜筮工具,我只注重它其中的德、义呀!……我只求索《周易》中的德、义而已,我与史、巫等人在重视学习《周易》上是一样的,但学习《周易》的目的是不同的。君子用修养德行的方法去追求福,就会很少祭祀;用践行仁义的方式追求吉祥,就会远离卜筮。我不提倡祈祷卜筮的行为”。

孔子明确表明了:自己不同于史巫把《周易》用来卜筮工具的做法,而只研究其哲理。

这与孔子在《乾卦 大象》、《坤卦 大象》里提倡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一致的。

④、《易经》共有16589个字,孔子在《易传 系辞上传》仅仅用几十个字介绍了一下当时人们的卜筮方法,之后曰:“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事毕矣。”

意思是:“八卦之间的关系,推而广之,可以代表天下万事万物的哲理。”

可以看出:孔子只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易经》可以代表万事万物之间的哲理,最多也只是在平时把卜筮当作一种活跃气氛的娱乐项目而已。

所以,孔子在《易传 系辞上传》曰:“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意思是:“如有行动就观察形势的变化,对于占卜,只是娱乐一下而已。”

⑤、儒家把《易经》奉为讲哲理的“四书五经”之首,儒门弟子中没有一个从事或提倡算命的,主张祭祀只是为用“同宗同族同源”来凝聚人心,维护安定,和今天我们举行公祭黄帝的活动是一个道理。

⑥、儒门书籍《礼记 王制》曰:“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意思是:“凡是假托鬼神、时辰日子、卜筮来招摇撞骗的,杀掉。”

可见,儒家反对卜筮等迷信的态度是十分坚定的。

也是非常符合,我们今天提倡的唯物主义思想。

第四节、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虽然没有史料显示:有人才为他完全翻译清楚了《易经》的义理,但是孔子作的《易传》很多句子还是很好理解的。尤其是《易传 乾卦 坤卦 大象辞》:“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仅从这八个字就知道《易经》绝不是什么卜筮书籍。

他必定也能看出这应该是周朝能延续800多年的重要治国理论,所以高度重视它,在“焚烧列国史书”的运动中并没有烧毁它。

1、秦始皇一直都是按《易经》的“文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行事的:

千古一帝,自强不息

①、自强不息

即一个人想要成功,就要依靠自身不懈地努力。对于国家来讲也是如此。

秦始皇非常注重靠自己的努力去强大国家。《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了他“衡石程书”的典故来源。

并且,秦始皇非常讲求强国的方法,他把“人才强国”作为最根本的国家战略。

他把重视人才,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据《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秦始皇见到韩非子的文章,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意思是:“我要是能见到这个人,并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遗憾了。”

并为得到韩非子发动了对韩战争。虽然,秦始皇最终误杀了韩非子,却全面使用了他的法家学说。

②、厚德载物

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注重招揽了李斯、韩非子、尉僚等人才。即使李信打了败仗,秦始皇也归咎于自己,亲自驰车去王翦家里请他伐楚,从不妄杀功臣,最终才能一统天下。他为了彰显德行的重要性,把黄河改名为“德水”。

③、秦始皇极力符合《易经》的思维来治国,比如:《易经 系辞上传》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意思是:“六爻的运行,体现了天、地、人,这三大最重要方面的运行规律。”

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最重要因素的阴阳辩证变化规律。

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数目以六为单位,符节、法冠都定为六寸,车厢宽六尺,六尺为一步,一车驾六马。”

第五节、汉朝:

1、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根据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汉武帝设置了“五经博士”,即为儒家的五部经典:《诗》、《书》、《礼》、《易》和公羊《春秋》,各设一个博士。

雄才大略汉武帝,设立《易》学博士。

2、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宣帝、汉元帝时,施仇、孟喜、梁丘贺、京房,可以在官府传授《易经》。

自此《易经》完全被汉朝官方认可为哲理书籍。

3、又因为《易经》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一部成书,所以自汉朝开始,就从年代和哲理深度两个方面都认可了:“《易》为群经之首”。

4、中国的历代著名中医学家大都非常重视《易经》学说,尤其是阴阳辩证思想。

例如:

《黄帝内经》的思想,源于《易经》。

①、成书于西汉(或西汉以前)的《黄帝内经》,就是以《易经》的“天人合一学说、阴阳学说、由阴阳学说产生的五行学说”,这三大学说为根本思想的。

②、张仲景“勤求古训”,著有《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论治”,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

《庄子 杂篇 天下》曰:“《易》以道阴阳。”

意思是:“《易经》是讲述阴阳(辩证)变化规律的。”

所以,张仲景的“辨证论治”,可以在《易经》中找见根源。

第六节、三国:

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弼写了《周易注》、《周易略例》 。

第七节:晋朝

晋武帝司马炎在公元275年取年号为“咸宁”,出自《易经 乾卦 彖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第八节、南北朝:

南朝梁武帝萧衍,著有《周易大义》、《周易讲疏》、《大易疑问》。

第九节、隋朝:

隋炀帝杨广在公元605年取年号为“大业”,来自《易经 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第十节、唐朝:

①、唐太宗公元627年取年号为“贞观”,取自于系《易经 系辞下》中的“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唐太宗的年号,来自《易经》。

②、唐太宗命孔颖达等人撰写了《周易正义》。

③、唐中后期经学家李鼎祚撰写了《周易集解》,并进献给了唐代宗。

《周易集解》杂采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虞、张瑶、向秀、王凯仲、侯梁、蜀才、翟元、韩康伯、刘谳、何妥、崔憬、沈瞵士、卢氏、崔觐、伏曼容、孔颖达、姚规、朱仰之、蔡景吾等三十五家之说。其中,主要汇集易学中象数派各家的注释,又以引苟爽、虞翻、干宝等人注释最多。于王弼、何晏、韩康伯等义理派易学家的注释也有所采纳,但总体上是排斥的。

其主张就是《序》中所说的“刊辅嗣(王弼字)之野文,补康成(郑玄字)之逸象”。

意思是:“纠正王弼的错误解释,纠正郑玄的失误地方”。

除集前人注解外,李鼎祚自己也有一些注释和评论,但数量甚少,有新意者更少。

李氏本人对《周易》体例及其性质的看法可略见于《序》中。他认为郑玄易学“多参天象”,王弼易学“全释人事”,就此两家相比,郑学高于王弼。这表明他是重视象数学派的。

他又认为《周易》既讲天道,又讲人事。元气分为阴阳二气,二气又相交为三,便形成天象。从天地万物到人身,皆符合天地阴阳变化的法则。从人事上说,天地形成后,就有天高地卑的差别,由此也有了人类生活中的君臣、父子、男女、夫妇之道。

他其实是强调了(属于象数派的)阴阳家的思想中的哲理部分。

详见,笔者在本文第一章开头提到的,在“百度”和“今日头条”上发表的论文《论文:韩国拿《易经》去申遗,我们如何保护中华文化的源头》。

在此论文中的第四章,笔者对《易经》的派别,做了与时俱进的、新的划分。对阴阳家和《易经》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④、唐太宗时期的宰相虞世南说“不读《易》,不可以为将相”。

⑤、唐高宗李治在公元670年取年号为“咸亨”,取自《易经 坤卦 彖辞》:“含弘广大,品物咸亨”。

⑥、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第十一节、宋朝:

一、北宋时代无论是皇帝还是普通儒生,都对《周易》推崇备至。随着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完善,《易经》成为宋代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

王安石倡导、发展了《易经》的哲理。

二、1、王安石撰写了《易解》、《易象论解》、《卦名解》、《易泛论》、《河图洛书义》等文章,其思想一脉相承的就是支持易学义理派,不赞成并打压象数派。

2、王安石和唐宋时期大多数名士一样,对于《周易》的所谓占卜功能不以为然,他看重的是《易经》中蕴含的哲学理论,尤其在《易解》中重点阐发了这个观点,并且发展了义理派理论。

3、北宋时期,与王安石同时代的“北宋五子”,都对《易经》做了深刻研究:

①、程颐写有《程氏易传》;

②、张载写有《易说》;

③、周敦颐写有《太极图说》继承了孔子写的《易传 系辞传》思想,全文只有249个字,阐释了其宇宙观:“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该哲学著作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文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4、与王安石同时代的欧阳修、司马光也分别著有《易童子问》、《温公易说》来阐述《易经》是一本讲哲理的书籍。

苏轼把《易经》当作人生的重要精神支柱

5、与王安石同时代的苏轼说:“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并写下了《东坡易传》一书。

朱熹是《易经》研究的集大成者

6、①、南宋的朱熹虽然囊括《周易》义理派和象数派,但他对于王安石的《易解》十分重视,他创立了南宋理学不少理论借鉴了王安石的观点。

②、朱熹著有《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子语类》,是以“义理派的思想为主的”,体现了《易经》是哲理书籍的本旨,是当时科举考试的立论重要根据,包括明、清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都是运用的朱熹的观点。

③、在朱熹的《周易本义》里,他指出:“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

意思是:“宏大啊,《易经》!它的哲理非常广大,无所不包;它的作用非常精妙,处处都可以使用。”

第十二节、元朝:

①、蒙古皇帝元世祖忽必烈采纳汉臣官员刘秉忠的建议,改国号为元,依据就是《易经乾卦 彖辞》中的“大哉乾元”。

元朝的国号,来自《易经》。

②、1315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考试,《易经》是必科内容,在考题中,设有经义一道,《诗经》以朱熹注为标准,《周易》以程颐、朱熹注为标准,《尚书》以蔡沈注为标准,要求五百字以上。

第十三节、明朝:

①、明朝的“明”字取自于《易经 乾卦 彖辞》中的“大明终始”。

明朝的国号,来自《易经》。

②、明成祖朱棣,命胡广编写《周易大全》,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颁行天下。作为明代科举取士的标准教材之一。全面采用了程颐的《程氏易传》和朱熹的《周易本义》的注本。

第十四节、清朝:

乾隆重视《易经》

清朝乾隆在位时,主持编撰了《四库全书》。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指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第十五节、现代、当代:

一、毛主席的字“润之”,来自《易经 系辞上》:“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和《易经 说卦传》:“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 

 

毛主席的字“润之”,来自《易经》。

二、蒋介石的名“中正”,字“介石”,分别来自《易经 豫卦 六二爻小象和爻辞》:“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介于石,不终日。”

三、1987年中国大陆第一次主持了国际《易经》学术研讨会,《人民日报》的标题是:探讨中国古时候的“宇宙代数学”。

因为《易经》的哲理可以启发代数学方面的思维。

四、现代许多学者也都注重研究《易经》。例如:闻一多编写有《周易义证类纂》。

五、当代许多学者也都注重研究《易经》。例如:

①、高亨汇集了前人的解说,编写有《周易古经今注》;

②、金景芳编写有《周易全解》;

③、曾仕强、南怀瑾等人的著书立说,并在中央电视台和网络上讲解。

六、1、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把《易经》称为“科学的经典”。

2、①、钱学森为英文版《周易参同契》写了序言。其中有一句话说:“《周易参同契》这本书在冶金技术和人体科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说明了周易跟技术跟科学的关系。”

②、笔者还在“百度”、“今日头条”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论文:《易经》里的十大数字哲学思维,深刻影响了哲学、医、工业。

论文:《易经》里的十大数字哲学思维

笔者在此论文的第三、四、六节,讲述了《易经》与《梦溪笔谈》里的冶金技术、《黄帝内经》里中医的关系。

证明了:钱学森对《易经》的评价,的确是有依据的。

七、1、在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思想理论中常常引用《易经》里的哲理。

中国赠送美国书法作品“厚德载物”。

2、在2014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访问中国,中国赠以书法作品“厚德载物”,这四个字来自《易经 坤卦 大象传》。

3、央视的《典籍里的中国》也制作和播出了《易经》的栏目。

第十六节、我们常说的很多哲理名句和成语也来自《易经》,例如: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 系辞上传》、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系辞下传》、

自强不息《易经·乾卦》、

厚德载物《易经·坤卦》、

群龙无首《易经·乾卦》、

虎视眈眈《易经·颐卦》、

云行雨施《易经·乾卦》、

谦谦君子《易经·谦卦》、

厚德载物《易经·坤卦》、

九五之尊《易经·乾卦》、

防微杜渐《易经·坤卦》、

见几而作《易经·系辞》、

反目成仇《易经·小畜卦》、

止所当止《易经·艮卦》、

出入无疾《易经·复卦》、

物极必反《易经·泰卦》、

枯杨生华《易经·大过卦》、

殊途同归《易经·系辞》、

否极泰来《易经·否卦》、

无妄之灾《易经·系辞》、

革故鼎新《易经·杂卦》、

不速之客《易经·需卦》、

三阳开泰《易经·泰卦》、

天地玄黄《易经·坤卦》、

用晦而明《易经·明夷卦》。

第三章、世界众多哲学家、科学家等对《易经》也推崇备至,以下举例:

第一节:德国

1、十七世纪之末,中国还处于康熙时代,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首次发现二进制时,并不自信,于是论文一直没有发表。1701,法国传教士白晋将《易经》和伏羲八卦的资料从北京寄给莱布尼茨。让莱布尼茨惊讶的是,他发现的二进制在中国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图中早有表述和使用,于是才正式发表关于二进制的论文,题目是“二进制位计算的阐述”附题是“关于只用0与1兼用其用处及伏羲氏所用数字的意义”,认为伏羲八卦是“最古老的科学纪念物,伏羲为世界科学始祖”。

二进制,是电脑的基础技术。

钦佩之余,莱布尼兹写信给康熙帝,还要求加入中国籍。后来,莱布尼茨在德国法兰克福建立了一所中国学院,一直延续了二百多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才毁于战火。

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是如今电脑的基础技术。

黑格尔十分推崇《易经》。

2、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中指出:《周易》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

3、德国汉学家马菲博士指出:“将《周易》解释为神秘的,或者是非科学的都不对。它在人类社会,以及遍布在当今世界的伟大宗教产生之前就存在了。我们可以说,它是宇宙的法则,真理。”

第二节:韩国

1、 在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签字前,朝鲜方面设计了一种无卦的太极旗,经中国外交官马建忠提示加入了八卦,同年出使日本的朝鲜大臣朴泳孝与英国船长商量后决定去掉四卦,在1883年被朝鲜高宗选定为国旗。

韩国国旗的设计,来自《易经》。

2、韩国国旗的意义:太极旗的横竖比例为3:2,白底代表大地,也象征着韩国人民的纯洁和对和平的热爱,中间为太极两仪,四角有黑色四卦。太极的圆代表人民,圆内上下弯鱼代表两仪,上红下蓝,分别代表阳和阴,象征宇宙。四卦中:

左上角的乾卦代表天、春、东、仁;

右下角的坤卦代表地、夏、西、义;右上角的坎卦代表水、秋、南、礼;左下角的离卦代表火、冬、北、智。

3、西汉时的董仲舒在《天人三策 第一策》曰“夫仁、谊(即义)、礼、知(即智)、信,五常(根本)之道。”

所以,韩国的国旗,把董仲舒的“五个根本之道”中的四个,用来解释它的国旗含义。

当时,朝鲜是清朝的附属国,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向清政府求救,清政府还派袁世凯(当时23岁)等人组成的军队进驻朝鲜,平定了兵变。

所以,朝鲜当时使用中国的文化来制定国旗,清朝并未反对。

第三节:日本

1、1999年12月,日本的包含日光东照宫的“日光神殿与庙宇”,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日本的东照宫的名称来自《易经》的震卦,在后天八卦里,把东方定为震卦,象征龙,象征长子,中国古代就有“东宫太子”之说。

2、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家伊藤博文说:“不学《易》,不可入内阁”。

3、日本学者对《易经》的研究,随着儒学在公元5世纪传入日本就开始了,至公元757年,《易经》正式成为日本古代国子监的教材之一。

4、日本的汉学家本田成之称,《周易》“乃是中国人一切智慧的基础,是唯物主义及其规律的基础。”

可见,连日本人都认为:《易经》是唯物主义的、而绝不是什么迷信、卜筮书籍。

第四节、美国:

爱因斯坦高度评价《易经》

1、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所以中国古代科学家能够更早更快地破译许多宇宙之谜。”

2、1975年,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普拉,诺贝尔奖得主,出版了《物理学之道》一书,他把量子力学理论与《易经》作了对比,认为《易经》与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动力学模型一致,而且八卦图与强子的八重态相对应等。

第五节、英国:

1、英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信息经济学家查理森威尔海姆谈到:“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出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遍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2、英国剑桥学者李约瑟,在他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中国类似《易经》等古代科学技术知识,曾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六节:瑞士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荣格说:“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惟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第七节、法国

1973年法国学者M·申伯格出版了《生命的秘密钥匙:宇宙公式、易经和遗传密码》,首次阐明了 64个生物遗传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之间的对应。

第四章、陈立夫评价《易经》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关系。

诺贝尔奖

这可以进一步证实:《易经》的哲学思维的确可以促使产生自然科学技术的思维,甚至可以帮助科学家产生获得诺贝尔奖自然科学成就的思维。

一、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460页,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

“自然科学家尽管可以采取他们所愿意采取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

2、《易经》所有对自然科学的成就,并不神秘,都是因为:《易经》的哲理可以启发科学技术的思维。

所以,归根结底,《易经》是一本哲理书籍。

二、1、国民党政治家,中国解放前“四大家族”成员之一的陈立夫(1900年_2001年),晚年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提出“中国文化统一论”。

同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共同拥有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

他的这一主张,在两岸都得到积极回应,他也因此当选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名誉会长。

2、二十世纪之后,《易经》在西方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还助推了四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

3、在《论脑中风及中医科学基础》一文中,现代著名政治家陈立夫谈到,“由于易理之启示,获得诺贝尔奖奖金者,已有四人……今后由此书而得奖者,当犹有其人,其能谓《易经》不科学乎”,这四人具体如下:

①、汉森堡:

德国之汉森堡(又译海森堡),其论文为《测不准定律》,1932年获得诺贝尔奖。

②、李政道:

1972年,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谈到,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义颇有符合之处,所以近代物理学某些看法,和中国太极、阴阳二元的学说很有相似的地方。

③、杨振宁:

中国的杨振宁与美籍华人李政道,论文为《不对等定律》,1957年两人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明确自称灵感源于《易经》。

④、玻尔:

丹麦之宝雅(又译为玻尔)教授,其论文为《相生相克原理》,1922年获得诺贝尔奖。当玻尔被封为爵士时,则用阴阳太极图作为其徽章的图案,并刻上“互补即对立”的文字。

三、1、陈立夫认为,未来或许还会有人受到《易经》哲理的启发而获得诺贝尔奖,因此,不能再批判《易经》不科学了。果然,此后《易经》又一次助推科学家斩获诺贝尔奖。

2、普里高津:

在1977年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获得诺贝尔奖,自称《易经》给予了一定启发,“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

第五章、《易经》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还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

一、四大元典分别是中国的《易经》、西方的《圣经》、印度的《吠陀经》、阿拉伯的《古兰经》。

所以,《易经》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

二、古今中外,历朝历代,受到如此不同历史时间、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一致推崇的典籍:

唯有中国的《易经》!

2023年8月2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