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头痛 (一)辨证要点 头痛常与外感风邪以及情志、饮食、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头为诸阳之会,所有阳经都循行到头,足厥阴肝经上行到巅顶,故头痛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督脉密切相关。各种外邪或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头部脉络不通或脑窍失养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根据疼痛部位进行经络辨证:枕部痛或下连于项者为太阳头痛;额痛或兼眉棱、鼻根部痛者为阳明头痛;两侧头部疼痛者为少阳头痛;巅顶痛或连于目系者为厥阴头痛。 本病又可以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1.外感头痛 主症 头痛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 若头痛连及项背,兼恶风畏寒,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头痛;头痛而胀,兼发热,苔黄,脉浮数者为风热头痛;头痛如裹,兼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者为风湿头痛。 2.内伤头痛 主症 头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常伴头晕,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 若头胀痛、跳痛、掣痛或两侧、巅顶作痛,兼心烦易怒、口苦、脉弦者为肝阳上亢头痛;头痛昏蒙,兼胸闷脘胀,苔白腻,脉滑者为痰浊头痛;头痛迁延日久,或头部有外伤史,痛处固定不移,舌紫暗,脉细涩者为瘀血头痛;头空痛、昏痛,兼神疲无力,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血虚头痛。 (二)治法 调和气血,通络止痛。根据头痛部位循经取穴和取阿是穴为主。 (三)处方 【主穴】百会、太阳、风池、阿是穴、合谷 【配穴】太阳头痛配天柱、后溪、昆仑;阳明头痛配印堂、内庭;少阳头痛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厥阴头痛配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配风门、列缺;风热头痛配曲池、大椎;风湿头痛配头维、阴陵泉;肝阳上亢头痛配太溪、太冲;痰浊头痛配中脘、丰隆;瘀血头痛配血海、膈俞;血虚头痛配脾俞、足三里。 (四)头痛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虚补实泻法。寒证加灸;瘀血头痛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头痛剧烈者,阿是穴可采用强刺激和久留针。 张某,女性,56岁,高血压病史3年,最近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欲针灸治疗,可以取百会、太阳、风池为主,还应配取 A.四神聪 B.阴陵泉 C.曲池 D.内关 E.外关 |
| 【正确答案】B |
患者,男,48岁。头胀痛近2年,时作时止。伴目眩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选用 A.头维、内庭 B.血海、风池 C.风池、列缺 D.太溪、太冲 E.丰隆、太阳 |
| 【正确答案】D |
中风 (一)辨证要点 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本病多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情志不遂、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致病之标。 1.中经络 主症 意识清楚,半身不遂,口角(口呙)斜,语言不利。 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口苦,舌红或绛,苔黄,脉弦有力者为肝阳暴亢;兼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腻,脉弦滑者为风痰阻络;兼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者为痰热腑实;兼肢体软弱,偏身麻木,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舌暗,苔白腻,脉细涩者为气虚血瘀;兼肢体麻木,手足拘挛,眩晕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阴虚风动。 2.中脏腑 主症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嗜睡,兼见半身不遂,口角(口呙)斜。 若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者为闭证;昏聩无知,目合口开,四肢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脉微细欲绝者为脱证。 (二)治法 1.中经络:疏通经络,醒脑开神。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中脏腑:闭证,平肝息风,醒脑开窍。取督脉、手厥阴和十二井穴为主。脱证,回阳固脱。以任脉经穴为主。 (三)处方 1.中经络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配环跳、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 2.中脏腑 (1)闭证 【主穴】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2)脱证 【主穴】关元、神阙 (四)中风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水沟向上方斜刺,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内关用泻法;三阴交用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丰隆、劳宫用泻法;神阙用隔盐灸,关元用大艾炷灸,至四肢转温为止。 2.其他治疗 某女,63岁,突然出现右半身活动不利,舌强语謇,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烦燥,舌红,苔黄,脉弦而有力。针灸治疗除主穴外,应加用 A.丰隆、合谷 B.曲池、内庭 C.太冲、太溪 D.足三里、气海 E.太溪、风池 |
| 【正确答案】C |
眩晕 (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跌仆损伤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相关。基本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证为髓海不足或气血虚弱,清窍失养;实证多与气、血、痰、瘀扰乱清窍有关。 主症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如坐车船,飘摇不定,闭目少顷即可复常;重者两眼昏花缭乱,视物不明,旋摇不止,难以站立,昏昏欲倒,甚则跌仆。 兼见面红目赤,目胀耳鸣,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肝阳上亢;兼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者为痰湿中阻;兼目眩,面白或萎黄,神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者为气血两虚;眩晕久作不已,兼少寐健忘,耳鸣,腰酸膝软,舌红,脉弦细者为肾精不足。 (二)治法 1.实证:平肝潜阳,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经、督脉及足厥阴经穴为主。 2.虚证:益气养血,填精定眩。以督脉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三)处方 1.实证 【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加头维、丰隆、中脘。 2.虚证 【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加太溪、悬钟、三阴交。 (四 )眩晕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实证毫针用泻法,虚证百会、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余穴用补法,可灸。 2.其他治疗 三棱针法取印堂、太阳、头维、百会等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适用于眩晕实证者。 治疗眩晕实证的主穴是 A.风池、百会、太阳、列缺 B.风池、头维、太阳、百会 C.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D.风池、百会、肝俞、肾俞 E.百会、内关、后溪、水沟 |
| 【正确答案】C |
面瘫 (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多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而入等因素有关。病位在面部,与太阳、阳明经筋有关。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邪气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主症 以口眼歪斜为特点。通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若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外袭;发病初期,继发于风热感冒或其他头面部炎症性、病毒性疾病,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侵袭;恢复期或病程较长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气血不足。 (二)治法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局部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三)处方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配穴】风寒外袭配风池、风府;风热侵袭配外关、关冲;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眼睑闭合不全配鱼腰、丝竹空、申脉;鼻唇沟变浅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承浆;乳突部疼痛配翳风;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 (四)面瘫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发病初期,面部腧穴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恢复期,足三里行补法,合谷、太冲行平补平泻法。 2.其他治疗 (1)电针法 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断续波,刺激10~20分钟,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适用于面瘫中、后期。 (2)刺络拔罐法 取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用皮肤针叩刺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适用于恢复期。 某男,24岁,2天前受风后出现右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左侧,舌淡,苔薄白。治疗除面部穴位外,还应取 A.昆仑、曲池 B.昆仑、风池 C.太冲、合谷 D.列缺、风池 E.内庭、足三里 |
| 【正确答案】C |
不寐 (一)辨证要点 不寐常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病后体虚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各种情志刺激及内伤因素导致火、痰等病理产物存留于体内,影响于心,使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心神不安,阴跷脉、阳跷脉功能失于平衡,而出现不寐。 主症 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兼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者为心脾两虚;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颧红潮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心肾不交;夜寐多梦,易惊善恐,舌淡,苔薄,脉弦细者为心胆气虚;难以入睡,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肝火扰神;眠而不安,胸闷脘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脾胃不和。 (二)治法 舒脑宁心,安神利眠。以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三)处方 【主穴】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 【配穴】心肾不交配太溪、肾俞;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心胆气虚配心俞、胆俞;肝火扰神配行间、侠溪;脾胃不和配足三里、内关。噩梦多配厉兑、隐白;头晕配风池、悬钟。 (四)不寐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平补平泻,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配穴则虚补实泻,心胆气虚者可配合灸法。 2.其他治疗 拔罐法 自项至腰部沿足太阳膀胱经来回走罐,以潮红为度。 患者,女,45岁。失眠2年.经常多梦少寐,入睡迟,易惊醒,平常遇事惊怕,多疑善感。气短头晕,舌淡,脉弦细。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 A.心俞、脾俞 B.心俞、肾俞 C.心俞、胆俞 D.肝俞、太冲 E.脾俞、胃俞 |
| 【正确答案】C |
感冒 (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常与风邪或时行疫毒之邪侵袭、体虚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肺卫。在气候突变、腠理疏懈、卫气不固的情况下,外邪乘虚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首伤肺卫,导致卫阳被遏,营卫失和,肺气失宣,发为本病。以风邪为主因,每与当令之气(寒、热、暑湿)或非时之气(时行疫毒)夹杂为患。 主症 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周身酸楚不适。 若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喷嚏,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感冒;微恶风寒,发热重,浊涕,痰稠或黄,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感冒;夹湿则头重如裹,胸闷纳呆;夹暑则汗出不解,心烦口渴。 (二)治法 祛风解表。以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 (三)处方 【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 【配穴】风寒感冒加风门、肺俞。风热感冒加曲池、尺泽。体虚感冒加足三里。咽喉疼痛加少商、商阳。夹湿加阴陵泉。夹暑加委中。 (四)感冒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主穴以毫针泻法,风寒感冒可加灸法,风热感冒大椎可行刺络拔罐法;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尺泽、委中、少商、商阳可点刺出血。 2.其他治疗 拔罐法取大椎、风门、肺俞、身柱,拔罐后留罐15分钟,或用闪罐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治疗感冒的主穴是 A.列缺、合谷、肺俞、太渊、大椎 B.太渊、肺俞、合谷、鱼际、三阴交 C.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 D.鱼际、尺泽、膻中、肺俞、定喘 E.尺泽、肺俞、膏肓、太溪、足三里 |
| 【正确答案】C |
哮喘 (一)辨证要点 哮喘的发生常与外邪、饮食、情志、体虚等因素有关,病理因素以痰为根本。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其发生多为痰饮伏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1.实证 主症 病程短,或当发作期,哮喘声高气粗,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体质较强,脉象有力。 若喉中哮鸣如水鸡声,痰多,色白,稀薄或多泡沫,伴风寒表证,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外袭;喉中痰鸣如吼,胸高气粗,痰色黄或白,黏着稠厚,伴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痰热阻肺。 2.虚证 主症 病程长,反复发作或当缓解期,哮喘声低气怯,气息短促,深吸为快,体质虚弱,脉弱无力。 若喘促气短,动则加剧,喉中痰鸣,痰稀,神疲,汗出,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肺气虚;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者为肾气虚。 (二)治法 1.实证: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2.虚证: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三)处方 1.实证 【主穴】列缺、尺泽、肺俞、中府、定喘 【配穴】风寒外袭配风门、合谷;痰热阻肺配丰隆、曲池。喘甚者配天突。 2.虚证 【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定喘 【配穴】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关元。 (四)哮喘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常规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风寒及肺肾气虚者可酌加灸或拔罐法。 治疗哮喘实证的主穴是 A.列缺、合谷、肺俞、太渊、大椎 B.太渊、肺俞、合谷、鱼际、三阴交 C.列缺、尺泽、肺俞、中府、定喘 D.鱼际、尺泽、膻中、肺俞、定喘 E.尺泽、肺俞、膏肓、太溪、足三里 |
| 【正确答案】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