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
在2011年《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实践活动1》属于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与“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和“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之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实践活动,对于初学化学的同学们来说,其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验证实验现象和拓展化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近距离地走近化学实验室、亲近化学,通过他们亲身的观察、实验,体验化学的乐趣,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教科书中的实验与存在的缺憾: 教科书(人教版)第46页“2.氧气的性质” 1.如图2-18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到前面收入集到的氧气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观察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 存在的缺憾:集气瓶瓶口太小,坩埚钳插入一半时就再也伸不下去了,下部的氧气没有充分燃烧,现象不是十分持久。 2.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先加少量水)。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按照教科书上的指导进行实验,学生往往出现下列问题: (1)火柴梗的长短问题。如果火柴梗太长,没有等到引燃铁丝,氧气消耗得差不多了,只看到木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火柴梗太短的话,可能温度还没有达到铁丝的着火点,火柴梗就熄灭了。 (2)插入的时机把握不准,动作太快容易熄灭,动作太慢了红热的铁丝又容易冷却。 (3)学生实验时,火柴燃烧后产生的SO2气体对实验室空气污染严重。 (4)铁丝插歪了,靠瓶壁太近,易引起集气瓶瓶壁的破裂。 三、实验建议和实验改进: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实验提出如下建议和改进: 1.建议将坩埚钳改成长镊子,避免了坩埚钳夹木炭时的弊端。(如下左图) 长镊子夹持木炭可以伸入集气瓶的底部(如上中图),可以让燃烧更持久,反应的现象更明显,反应时间更长。如果是分组实验或学生实验,还可以用口径较大的饮料瓶或矿泉水瓶来替代玻璃集气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来做实验,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兴趣。燃烧完成后倒澄清的石灰水,拧上瓶盖振荡,还会发现不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且瓶内气体的体积会变小,瓶子变瘪,为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留下直观的印象。 2.对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作如下改进: (1)将大集气瓶改为口径较大的饮料瓶或矿泉水瓶,并在瓶底预先放水或细沙。集气瓶可以放水、细沙或湿海棉,饮料瓶或矿泉水瓶最好用细沙,因为这些瓶子的瓶底是明显凸起的,铁圈放不平,影响实验的成功。 (2)螺旋状细铁丝的一端不系火柴梗,而是粘上一小团棉花。 (3)不用坩埚钳来夹细铁丝,而是将细铁丝的另一端绕在一个小铁圏上,让它直立于氧气瓶中。如果铁丝太细,直立不起来,可以在中间穿一根粗一点的直铁丝,让螺旋状的细铁丝直立在集气瓶或饮料瓶的正中央,避免因铁丝燃烧过程中左右摆动而使集气瓶瓶壁破裂或饮料瓶烧穿。 (4)调整螺旋状铁丝的高度,让棉花团与饮料瓶口相平或略高,实验时在棉花上滴一小滴无水酒精,并用打火机(或火柴)点燃。 (5)观察实验现象:钿铁丝一直从瓶口处燃烧到瓶底,火星四射。 四、改进后的优点: 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有如下优点: 1.充分利用了废旧资源,变废为宝,用空饮料瓶替代集气瓶,避免了分组实验或学生实验中,人人动手时破损较多的集气瓶。 2.减掉了细铁丝插入集气瓶的环节,直接把铁丝绕在铁环上,放入集有氧气的集气瓶或饮料瓶,避免学生因把握不好插入集气瓶的时机而导致的实验失败。 3.消除了对空气的污染,避免用火柴梗引燃铁丝。火柴头上的硫粉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使实验的空气污染严重。用棉花和无水乙醇引燃,效果很好。 4.细铁丝从瓶口往瓶底烧,逐步分层消耗瓶中的氧气,实验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现象更明显。 5.不会因插入过程中的人为因素,造成瓶壁破裂。注意:为防止铁丝燃烧时的摆动,最好在中间穿一根粗一点儿的铁丝。 本实验改进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适合于分组实验和学生实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