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绣:针尖上的非遗风情

 杏坛归客 2016-07-21

\

一片丝罗轻似水, 洞房西室女工劳。 花随玉指添春色, 鸟逐金针长羽毛。——唐·罗隐

绣,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提到刺绣,即便你不能将其指向具体到苏、粤、湘、蜀,但是肯定也晓得“四大名绣”的封号。而首先浮现在你脑海的,必是那温婉的清秀女子,这类女子,大抵该来自梅雨中的江南小楼吧。所以这名绣产地,不是江南烟雨地,就是蜀中富庶乡。那么,鲁绣,凭什么与四大名绣齐名?

齐鲁大地,向来与精巧、细腻无缘。山东汉子自古是粗犷的代名词,即便是齐鲁女子,也被唤作“大”,哪有一丝一毫的灵秀之气。可是,偏偏就是这块乡土之地,诞生了让人称奇的刺绣艺术,而且,这里,很可能是中国刺绣艺术的发端之所,而后世的苏、粤、湘、蜀,或许还多多少少传承着鲁绣的血脉。鲁绣,或许从两千多年前,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华夏大地。

千年光影流转,今世的鲁绣,技艺早已成熟。只是,时下的女子,谁还会珍藏一亲手绣制的鸳鸯巾,待赠心动郎君。繁杂的世界里,也早已没有了烟雨阁楼的安宁,又哪会有温婉的女子倚窗独坐,去将那细细的丝线劈做24股,又有谁独爱那纤若发丝的银针,用其舞出七彩光晕??只有为数不多的绣女们,独守着这传世的手艺,静静演绎着游走在微细针尖的发丝奇缘。

\

孔府中珍藏的古代服饰讲述着鲁绣曾经的荣光

前世的鲁缟 今世的名绣

新建的山东省博物馆恢宏大气,开阔而典雅,步入其中,游走在历史的遗存与积淀间,让人不自觉心生暗潮,脉搏激荡。可是,就在这里,却有一处独特的幽静之所。在宽阔的扶梯后,有一玻璃围成的小间,推小门而入,顿有隔世之感。小间内摆有案几圆凳,几上丝线针囊,着古典唐装女子俯身案上,柔荑起伏间,彩线轻舞。这里是山东博物馆鲁绣研究中心,这里演绎着今世鲁绣的风采,而透过它,我们可以轻松穿越回鲁绣的前世。

“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恒妇无不巧,日见而手狎也。”这段出自《论衡》的文字,是史书中关于地方刺绣的最早记载,而齐郡,毫无疑问就是齐鲁大地了。《汉书》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万”,更表明当时的齐鲁地区已经有以鲁绣为主要装饰的官府服饰队伍,并且朝廷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在齐都三处“服官”的生产发展。不过,这只说明了鲁绣在汉代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并未交代鲁绣的起源。

继续往前追溯。《史记·货殖列传》有文:“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大体意思是齐国生产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畅销天下,从海滨到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好衣袖来齐国朝拜。“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显然,在齐桓公称霸之前,齐国的织绣业已经冠绝天下。《史记·韩安国列传》载:“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这里的“鲁缟”同样指丝织品。

从齐纨、鲁缟,到设置服官,史书的记载给我们清晰描绘了鲁绣最早的发展轨迹,同时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鲁绣可供考证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而山东地区五千年前就有驯养野桑蚕的历史更是对当地丝织刺绣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如此久远的历史,今日的“四大名绣”只能望其项背。

四大名绣之首的苏绣,与鲁绣似乎还有一丝渊源。《左传成公二年》记载:“楚侵入阳桥,孟孙请往贿之以执斫、执针、织纫,皆百人,公衡为质,以请盟。楚人许平。”这里的执针就是绣工,这个记载说明楚国入侵鲁国,而鲁国以数百人的纺织绣工为条件求和,楚国应允,可见当时鲁国织绣工业的发达。而楚的中心区域就是今日的江淮一带。显然,苏绣与鲁绣在两千多年前就有着无从割舍的渊源。

 

可惜,在经历了秦汉的兴盛之后,唐宋时期北方战乱,桑地与刺绣的生产都受到破坏,而大批织绣工人为求安定生活南迁。这时,古老的鲁绣罕见文献记载,亦未发现传世遗物,鲁绣盛极而衰,也成为其无缘今日“四大名绣”的根源。直到1974年,山东邹县(现邹城市)发掘一座元代李裕庵墓,鲁绣的历史足迹方才重现。明代,鲁绣与江南“顾绣”、东北“辑线绣”及北京的“洒线绣”等形成了不同风格闻名于世。今天,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代鲁绣《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荷花鸳鸯图》等为数不多的精品,见证着鲁绣重生之后的魅力与风采。只是,历史悠久但却遗憾断代的鲁绣,游离于中国“四大名绣”之外,成为齐鲁儿女无从挽回的憾事。


 

\

《松鼠》局部。在传神演绎松鼠活灵活现之神态的同时,人发的运用更将松鼠毛发的质感完美展示出来

针走笔发代墨 精雕炫彩时光

每一件绣品都是针与丝共同雕刻下的时光。

你不得不惊叹于这种独特的艺术,当精致的绸缎在你面前展开,绸缎中优美的画面在你眼前放大、放大再放大。当每一丝纹理都清晰地展现在你眼前,你似乎能看到绣女起起伏伏的针尖,仿佛能看到丝线伴随细小银针所做的每一次穿越,从放松到绷紧再放松,不断重复??日夜流转,当这美妙的画幅最终完整地展现在你面前,你是否看到了丝线上凝固的绣女不经意流落的汗滴?那么齐鲁大地上这些手巧的女子,创造出了怎样的精彩呢?

千百年来,鲁绣从古代帝王公卿的章服走入寻常百姓家,无论是1350年李裕庵墓葬中沉睡的绣裙、袖边、鞋面,还是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的明代绣品,都有共同的特点:它们图案苍劲粗犷,质地坚实牢固,用色鲜明,针法豪放,朴实而健美,这些特色都颇符合山东儿女固有的性格特点。曾经,她们把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将生活的喜悦和对生命的热爱都绣进了岁月中。一晃,她们已经绣了两千多年,变的是手下的布料、指尖的技法,不变的是针线穿梭间,永恒的美好。

\

鲁绣将三个人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今日,赵玉兰与卢化兰一有空就会去看望年迈的张明真师傅,
她们见证并记录了鲁绣近代的辉煌,对她们而言,鲁绣是一生无从割舍的惦念

曾经,鲁绣又叫做衣线绣,衣线曾经是鲁绣的特色之一。衣线是用山东本地产的生丝为原料制成,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北方养殖的蚕较苏杭一带个头更大,出产的蚕丝更有韧性。衣线就是用这种蚕丝加工而成的双合股不破劈的生丝线,材料的差异与独特的地域文化结合,共同决定了鲁绣花纹苍劲、质地坚牢、丰厚拙朴之特色。
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南北交流的加强,各种地方绣种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同时,材料的运用也更加多元而灵活。鲁绣之绣线也由单纯的衣线发展为衣线、蚕丝、人发、生丝、熟丝等多种。在互通有无的同时,各大地方绣种也在寻求新的特色。以鲁绣与苏绣的对比为例,苏绣接针细、扎实、密不透风,而鲁绣用针粗略勾绣,疏朗有致,大气而飘逸。如果说苏绣的绣法更像工笔画,那么鲁绣就是写意画。而用单根生丝为材质绣制的水墨画,已经成为体现鲁绣特色和出众技艺的代表系列之一。对水墨写意画作的绣制,需要绣工深刻理解水墨原作的神韵,绣工运用不同颜色的生丝线,不同针法技巧,在丝绸上完美演绎水墨在宣纸上浑然天成的自然浸润、浓淡变化,复制其画中精髓,无异于一次全新的艺术创作。正所谓“丹青绝笔真难得,不似佳人粉锦时”。

\

《奔马》局部。绣工用人发增强马鬃毛之质感,
又用不同色彩的生丝线将宣纸上水墨的自然浸润、浓淡变化完美复制

而在今天,鲁绣更存有一种独特的绣法——发丝绣,以传统鲁绣的散套针法为主,以天然的头发配以生丝线结合施绣。以人之发作为绣线施绣,在历史上曾有记载,但是鲁绣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极大地拓宽了传统发绣的表现能力。即从只能绣“白描”发展到“润色”、“运墨”,为表现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笔墨效果寻到了恰当微妙的工艺手段。而经过处理后重新染色的人发,可以像丝线一样使用,去绣那些需要强调质感和相对真实效果的部位,如动物的毛发和人物的须发等。同时,用细细的生丝或劈得很细的熟丝线绣制极其细腻、精微的部分。质感更强的人发与顺滑的丝线完美结合,粗细相见、刚柔并济、形象逼真、层层叠润??

\

绣制于1978年的纯发绣作品《毛驴》

那么,什么样的鲁绣作品才是合格的称得上一个好字的?答案是一幅好的鲁绣作品,不仅要选好题材,绣出的作品应符合“平、齐、细、活、亮、净、匀”七字标准。鲁绣针脚细致,常要的丝线要剖成1/24,甚至1/32;针距不能太大,一般不超过1厘米??

\

20世纪80年代的机绣作品《花卉》,以乱针绣满工绣制,
使画面表现出油画特有的风格,是目前唯一全部采用机绣乱针绣法表现的作品

\

在今天,传统的手绣鲁绣工艺精美雅致,能为家庭带来与众不同的风格与品位

\

精致的刺绣工艺与中国传统服饰——旗袍的结合


 

\

隔世的鲁绣记忆

冬日的济南大明湖,颇为安静,临近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更让冬的韵味变得浓烈。清早,宋爱华带我们沿大明湖东门东行,行不远便见一条霞侣市街,街内一蓬莱院,不时有香客出入。就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八十三岁高龄的张明真和她的两个徒弟——赵玉兰与卢化兰。

要了解近代鲁绣在山东、在济南的发展历程,宋爱华即便不是最合适的人选,但至少是之一。通过她,我们寻到了张明真,而通过她与张明真老人的回忆,近代鲁绣几经起伏的跌宕历程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只是,即便在这古朴安静的道观中回忆鲁绣曾经的辉煌岁月,也让人已有隔世之感。

\

鲁绣研究中心主任宋爱华。1979年进入鲁绣领域,见证了山东鲁绣的由盛转衰,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鲁绣作品的保护与资料收集,将鲁绣的手艺保存并传承下去是她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

彼年锦时

张明真老人的旧相框里有一张很小的照片,照片中三位女子正在讨论挂在墙上的一幅“画”,这幅“画”就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鲁绣繁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周总理的睡衣》。这幅绣制于1978年的作品,共有两幅,一幅于当年赴日本展出时被对方收藏,另一幅于1985年送周总理纪念馆收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济南刺绣总厂主营鲁绣作品的生产与销售,鲁绣不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征服了国内市场,更出口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新中国赚回大批外汇。而又有多少人能够想到,这样辉煌的成绩的源头,是几名民间艺人无奈选择的生计之路呢?

芙蓉街,最能代表老济南泉城韵味的老街,六十多年前,这里曾有一座龙神庙,1952年的春天,张志强、刘云莲、王远胜等七名民间绣花艺人自发组织,自带工具,从当时的花纱布公司借来一匹摆布,运用已有的鲁绣民间技艺,开始了最初的有组织的刺绣生产,揭开了鲁绣近代繁盛的序幕。当时的张明真还是个十几岁的女孩。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们不经意的一次尝试拉开了中国传统刺绣规模化生产的序幕,让鲁绣走在了中国刺绣现代化的最前沿,尽管当时的刺绣依然全部是手绣作品。一件件大型作品在随后的几年相继绣制而成,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震惊工艺美术界。近代鲁绣的代表作品毛泽东诗词《采桑子·重阳》、《六骏图》、《周总理关怀山东绣》、范曾为鲁绣专门创作的《黔娄之俦》、《竹林七贤图》均出自这一时期。

1965年,近代鲁绣集大成之作——《六亿神州尽舜尧》绣制完成。这幅横370厘米、纵166厘米的巨作,由三十二名优秀鲁绣艺人用六千多工时,昼夜轮班,用十一个月的时间绣制完成。它不仅是近代参与人数最多、使用针法最多的鲁绣杰作,更重要的是,为了把毛主席与56个民族的形象表现得更加生动和真实,老艺人将发与丝完美结合,它的完成也标志着鲁绣发丝绣的工作水准趋向成熟。

\

尽管有不少人来鲁绣研究中心学习手绣技艺,但对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用心传承

近代鲁绣的繁盛是必然,似乎也是一个巧合,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化的机绣技术尚未普及,特殊的时代背景让耗时费力的手绣有了充足的生存和成长空间。但是,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多种现代绣花机器的推广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的蔓延,最终还是使手工绣织这一传统技艺进入了窘境。

1979年,年轻的宋爱华进入济南刺绣总厂,之后的二十年时间里,她与她的同事一起见证了鲁绣的由盛而衰。

趵突泉,泉城济南的标志之一,趵北路,是济南市的一条繁华路段,在这条路上,曾有一所很容易被人忽视的院落——趵北路11 号。今天山东省博物馆明亮大厅里的“鲁绣研究所”曾经就坐落在这里,这已经被改造成商场的小楼见证过鲁绣的辉煌过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算上外面的帮工,我们这儿一共有一万多人。”宋爱华说,只是今天的鲁绣研究所,只剩下她与崔丽娟、戎玉蕊三人和为数不多的学员。

对于现状,宋爱华已经很满足了。她不愿意去回忆拿着东拼西凑的三千元钱与大家一起谋生的日子;她不愿意去回忆守着满库珍品不忍卖掉而支不出一份工资的岁月。过去的十余年,她们三人一起,靠办鲁绣培训班艰苦度日,传承鲁绣技艺的同时整理并保存关于鲁绣的宝贵资料与珍品。

十余年的多方奔走,十余年的艰苦努力,虽未换来鲁绣的又一次繁盛,却至少为它找到了一条维持之路。2009年,在宋爱华的多方努力下,1931件鲁绣作品被山东博物馆收藏,宋爱华三人与鲁绣研究中心也搬入博物馆新馆。虽然鲁绣的手绣技艺传承依然困扰着宋爱华,但是至少她们不用再为生计奔波。崔丽娟与戎玉蕊二人可以专心于鲁绣技艺的研究,而宋爱华依然在为鲁绣的传承奔走,2012年,她所做的《濒危鲁绣传统技艺保护研究》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但是,这个奖项似乎并未给她们的鲁绣传承工作带来多少实质性帮助。而伴随自动化带来的刺绣产业化与传统刺绣手艺传承之间的生存悖论,也依然困扰着她们。

传统的手绣技艺,是否真的只能存留于博物馆中,存留于那隔世的记忆里,供新人瞻仰,旧人回忆?宋爱华一直在思考,而这个问题也值得所有齐鲁儿女去共同努力寻找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