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琴之解惑丨撞、逗、唤之辨

 书法初步 2016-07-21

古琴的左手技法丰富,可称 “以韵补声乐器之最,除基本的吟猱绰注、上下进复等技法之外,还有等灵活多变的技法,或装饰音头,或润色音中,或丰富音尾,力尽装饰之能事,通过诸多指法把演奏者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然对于初学者来讲,除丰富的吟猱难辨之外,等三种指法,亦较为相似,易于混淆,且各家对个别指法多存岐义,现浅谈一下笔者对三种指法的一孔之见,以飨初习琴者。 

一、” 

两个指法的基本,如能熟练掌握这一指法,稍加变化便可完成另外两个指法。历代琴学解释得较为统一,少有分岐。即得音后左手迅速向上一动,后急归本位,旨在一触即下,其速如电,切勿迟缓,如缓上缓下则成进复,旧谱喻之钟杵之撞,宜实上虚下。 

如改变的方向及数目,便可构成反撞双撞等指法,反撞是左手得音后,迅速向龙龈方向(即向下)一动,其势如同;双撞是连续两,其余均同。《桐心阁指法析微》甚至将又分为大撞小撞短撞软撞虚撞等,此类指法大同小异,根据前面的定语,灵活变动即可。 

关于撞有两个问题或有争议,可能会令初学者不解:一是的时机,二是的幅度。笔者认为两者均无定法,应随曲而变。撞的时机,可根据曲子节奏的要求而变,可以居音中,也可以居音尾(但不可在音头,如在音头,易与混淆),一般所的音多为四分音符,古琴曲又多为4/4或サ/4节奏,故要在一拍内完成该,所以的机时,也并无多大选择,往往是得音后便撞,常奏成前后带有附点节奏的音型。而撞的幅度(即得音后上位的分数),也并非简单的音阶性进展,即一个大二度或一个小三度,此向上撞的幅度也应随曲子的风格而变,但现在记简谱或线谱时多记为上一个大二度或一个小三度,如1的撞,记谱记为:1 213的撞记为:3 53 

《普庵咒》一曲中便使用了大量的,本曲中既有,又有双撞反撞等技法,初学者可节选其中的一些段落加以练习,同时该曲也是练习这一指法不错的古琴曲。 

二、” 

为音头的撞,即右手拨弦的瞬间左手迅速向上抖动,在音头形成一个小装饰音,此指法需灵活生动,一气呵成。如何在得音的瞬间完成这一指法,那便需要左右手很好的配合。古谱解释有引逗之意,故称,恩师李庆中先生在解释何为时,曾形象地比喻,弹此指法时为两手相,同步相行,故称之为 “”“两字古代通用,故此解也可。可见要弹好此指法,左右手的配合至关重要,如左右相乖,便失之生动,左手慢,便成;左手快,之无声。彭祉卿先生《桐心阁指法析微》一文中,在指法下条,又专设一指法——“,但两种指法大同小异,演奏时可计二为一,况今谱多不用,此举 略有添足之嫌。 

关于向上的幅度,更不可拘泥于大小,记谱可记为音头大二度或小三度的小倚音,但实际演奏应以灵活生动为主,不拘长短,任情发挥。 

三、” 

这一指法,相对于来讲,争议颇多。主要有两种奏法,本文暂把两种不同的奏法称作古派今派 

 

古派:古谱一般对的解释为:得音后,先下二分,后复本位,再上二分,最后再回本位,或方向相反,先上后下,实际效果为反撞,或反撞,此指法颇类似于二胡中的回转滑音,如6音名,可演奏为65616,或61656。古人对于的解释多持这一观点。如下列琴谱: 

乘上音而上,又接上音而疾下,若反撞急进退之意,取其声如电速,分明为妙。(此为先上后下) 

                ——祝桐君《与古斋》 

注下少许略作猱” (此为先下后上,猱有上下之意)。 

                              ——蒋克谦《琴书大全》 

乘下音而上,又按上音而急下。(此为先上后上) 

                 ——苏璟、 戴源、曹尚炯合著《春草堂琴谱》 

乘右弹时,绰上二分,逗者音下过本位二分,速上至本位,音凡两折,如鸣鸠唤雨之声,运指上下均实,归本位则虚。(此为先上后下) 

                ——彭祉卿《桐心阁指法析微》 

唤是很像逗的音加上反撞的音,它的弹法是按弹的指趁右弹的时候,从得音的音位向上二位逗得弹出的音引过本位二分,赶快回到本位,往上往下都重,回本位时候轻,形容它姿势比喻作鸣鸠唤雨(此为先上后下) 

——沈草农《古琴自学方法》 

按弹后,略下少许乘下音急上过本位,以接上音疾上归本位,如鸣鸠唤雨的声音,以轻松灵活为主 

——顾梅羹《琴学备要》 

今派:今天大多琴人,对这一指法多作简化,得音后只向上进一位(或退一位),然后退回本位(或进回本位),或演奏为一个小进复(或小退复),或干脆视作一小幅度的。如下列诸谱: 

古谱中有多种解释,揣摩其意似为非音阶的小进复,单一往来的揉弦也可”  龚版称为美轮美奂之,也也应为之减体)。 

——龚一《古琴演奏法》 

 

 “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后,左手作一次小幅度急速的退复。也好似作一个猱的动作,将一个音分成两个音符。有时谱中写成’” 

               ——李祥霆《古琴实用教程》   

当然,古今两派的提法也只是取大数分类而已,古派中也有解释为缓撞或仅上下者,如《五知斋琴谱》注解唤音也,如撞放缓,连上连下,音随指走,轻松连活则佳焉。同样,今天的琴人仍有弹时谨遵古法,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下者。 

初习《良宵引》一曲时,便遇到这一指法,恩师的解释为:缓撞,同《五知斋琴谱》相似,即把放缓,恩师强调,贵圆润,尚急硬,唤下之时更应缓缓注下,如远人召唤之态,这样又比小进复更丰富一些。多年来自己在演奏实践中也一直持此观点,凡在曲子中出现时,均用缓撞应之,只是对古人为何不直接记作进复或上后再注下这些指法,而又独创造一个?对此常心存芥蒂。直到学习《欸乃》一曲时,才对又有了进上步认识。《欸乃》一曲中出现了大量的,如仅仅把用一个简单的小进复来代替,那么其中的韵味并不十分突出,如采用古人先下后上再注下的演奏方法,情感又会浓郁一些。 

曾就的演奏方法请教过多位琴友,有挺古派,也有挺今派,或古今兼容派,各存仁智之见。后来又专门就此指法就向恩师李庆中先生请益,恩师对的观点还是缓撞,但后面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恩师说,其实怎么合适怎么来,先下后上也可以,只要听着顺耳就好,对呀,古今的两者兼容,演奏时的随心所欲,需古则古,需今则今,不是更好吗?何必非要分出个此对彼错呢? 

恩师的胸怀又给我上了一课:其它有些指法并无严格的定义,也无绝对的对错,只要掌握该指法精神,与曲子要表现的情感恰到好处、水乳交融即可,古派也好,今派也罢,一个古今两种奏法,不是更为丰富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