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琴按谱方法(一)

 彩云飞飞2000 2019-03-17

古琴的琴谱,从明初起,被保存下来的,据近年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所征集和调查所得,谱集方面,达一百四十四种之多,其中略去重复,共有三千三百六十五个不同的传谱,六百五十八个不同的传曲,数量真不算少。然古人所制的这些曲操前代或已早失传习,前代所遗的这些谱本,今时又不能尽行演奏。推原其故,皆由于谱法不明,按弹非易。

过去弹琴的人们多仅能谨守师承传授的那些曲操,很少有新的增加,一再传后,累减愈少,师资愈乏。古谱愈无人能弹,并且还有人说,明代的琴谱多无法按弹,等于死谱。像这种情况,若长久下去,欲古琴不成绝响,又如何可得呢?现在我们既决心从事古琴的学习研究,就应该极其直追不惜心力,不避艰苦,在现存有谱的古琴曲中,尽量发掘按谱习弹,试行演奏。不仅是死谱得庆新生,并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古琴音乐,在实践方面的活动和表现,能够更丰富,更发扬。

按谱的方法前人很少道及,惟清末浦城祝桐君先生与古斋琴谱所论,最能得其要领,兹根据原意,加以引申补充,分列九节列述如下,稗初学入门之后,渐进按谱自习,能够有所取法,不至望洋束手。

第一节 专一心志

初学弹琴,得有师承,口讲指授,自能易于引上轨道。按习古谱,既未注音点拍,又无师友可以纠正,则完全出于自己的功夫,难于从师学琴十倍。很多琴家常说,打谱所费的功夫,比作曲的功夫还要大,的确是深知艰苦之言。所以按谱自习,用心尤不可不专。

凡按谱,必须心、手、耳、目四者兼到。心先主静,不为外物所扰;目视分明,将谱字辨别清楚;手按准位,不草率含糊;耳听聪灵,不依稀仿佛,才不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又必有恒持久,勿畏难灰心,半途中止;勿犹疑不决,见异思迁;勿性急逞能,欲速不达;勿重量轻质,贪多寡得。果能如此刻苦耐烦,日积月累,自有水到渠成,豁然贯通的一天。

第二节 严守指法

琴谱指法,原是用它来表达意境、心声的技巧,所以析及细微,并非故为繁难,因为非如此,演奏出来就不能入妙。流传的指法减字,各家谱集大要相同,也间或有些小差异的解释,所以必先明了你所采用的这一家谱中减字取音各法,然后按弹它的曲操,才能像它原来的音节。

若弹甲谱的曲操,而用乙谱的减字取音,那就对于它有些小差异解释用法不同,势必音节相悖而不合,按谱时必须严守它的方法。凡抹、挑、勾、剔、吟、猱、绰、注之类,务要字字分清,不可稍有牵混假借,忽略过去,才不失前人作曲原意。若指下糊涂一片,有何能得出妙音?至于师心自用,妄为增减,则有所切忌。

第三节 辨别音调

古曲取音类多奇特,用清用变转调借均,未可一概而论。按谱时,当先辨别它是用什么调,再审查调中五声,清、变的位置,有不合适的,就求知借调、转调之间,如仍不合,这才是徽分有错误,才可以根据音律将它更正。若不加细查,贸然改易,势必以此调的曲操谈成彼调的音韵,见笑方家,贻讥大雅。

清代琴家改古人的谱有时还不免有这种毛病,初学的人,就更应该注意慎重。(如《碧天秋思》这首琴曲,春草堂琴谱定为不紧五弦的借调;琴箫合谱又定为不慢三弦的借调,二者必有一误。又如春草堂琴谱对于琴曲转调用清、变的都改为正声,大失原曲意味,皆是上述毛病的例子。)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