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用引号及书名号之间的顿号使用问题

 沂河浪人 2016-07-21


 

原文作者:邓木辉(节选)

 


一、扫描:刊物连用引号及书名号之间的顿号使用现状

(一)连用引号及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

1.连用引号之间不用顿号

这些刊物有:

a.《中学语文教学》。如:学校先后被评为“文明单位”“德育先进学校”“园林式单位”“教科研基地”……(扬州文津中学介绍,2009.8期封三)

b.《语文建设》。如:《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所选内容包括“再塑生命的人”“亲近大自然”“挑战语言”“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四个部分。(吴格明《〈我的老师〉的选编与修改——兼谈语文教材中外国作品的文字处理》,2009.10

c.《语文教学通讯》。如:先后获得“张家口市名师”“张家口市岗位先锋”“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劣雅丽《守望那一片风景》,2009.10A

d.《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如:“冒”“躲”“观”“赏”“攀”“登”一系列动词的连用,既表现意趣之浓,又避免语言之干瘪无味……(于漪《生动幽默添情趣》,2009.10

e.《中学语文》。如:更顾不上“自主”“独立”“创造性”。(沈坤林《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四个“凸显”》,2006.9

连用引号之间不用顿号的刊物还有:《语文世界》《咬文嚼字》《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与学》等,不再举例说明。

连用引号之间该不该用顿号,以上刊物有自己所遵循的规范标准,并一以贯之地严格遵守了自己的标准,在任何地方的连用引号之间都不使用顿号,不会有时而使用时而不用的情况。偶有违反,应该是校对之误,如《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10A刊(高中刊)在介绍劣雅丽时有一处并列引号之间误用了顿号:“教学能手”、“河北省骨干教师”。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各册高中《语文》教材,严格遵守了连用引号之间不使用引号的规范标准。如: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荷塘月色》课后练习附录资料,人教社2003年版第一册34页)

2.连用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

一般来说,连用引号之间不使用顿号的刊物,在连用的书名号之间也不会使用顿号。如以上列举的刊物:

a.《中学语文教学》。如:选修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运用》《外国小说欣赏》及《〈论语〉选读》中的相关知识内容,都在此次的试题中得到一定的体现。(黄孟轲《课改成效  人文意蕴  命题导向——200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评析》,2009.8

b.《语文建设》。如:在《人民教育》《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通讯》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部分作者介绍,2009.10期封二)

c.《语文教学通讯》。如:先后有20余篇论文在《语文教学通讯》《阅读与鉴赏》等刊物发表……(劣雅丽《守望那一片风景》,2009.10A

d.《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如:有100多篇论文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阅读与鉴赏》等教学期刊发表。(尤立增《阅读教学中的“转化”》,2009.10

e.《中学语文》。如:在《中学语文》《读写月刊》《考试指南报》等报刊开辟作文教学专栏。(武德《有这样一位语文教师》,2006.9

连用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的刊物还有:《语文世界》《咬文嚼字》《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与学》等,不再举例说明。

一般来说,连用引号之间使用顿号的刊物,在连用的书名号之间也会使用顿号,但有意思的是,《语文教学之友》是个例外。笔者翻阅了2005年第3期的《语文教学之友》,发现该刊的连用引号之间基本上都使用顿号,但所有连用的书名号之间都不使用顿号。如:“《彼岸花》《梦里花落知多少》都是写年轻人的成长经历”,“《第一次亲密接触》《告别薇安》这两部作品大量运用网上聊天的习惯用语和BBS情景渲染”(万慧芳《对中学生阅读热点的审视与反思》);“笔者在讲授《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错误》《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等诗文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蔡俊《让琅琅的书声重回课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尊重作者的用法呢,还是坚持一定的审稿标准呢,抑或是校对疏忽呢?笔者不想妄加揣测。

连用书名号之间该不该用顿号,以上刊物有自己所遵循的规范标准,并一以贯之地严格遵守了自己的标准,在任何地方的连用书名号之间都不使用顿号,不会有时而使用时而不用的情况。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各册高中《语文》教材,严格遵守了连用书名号之间不使用顿号的规范标准,如:“这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到不少例证。”(知识短文《古代小说鉴赏》,人教社2004年版第四册75页)偶有违反,应该是校对之误,如:“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逍遥游》课后练习附录资料《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人教社2004年版第四册159页)除此之外,该册教材所有连用书名号之间都不用顿号,可见此处是校对失误而并非标准混乱、体例不一。

(二)连用引号及书名号之间使用顿号

1.连用引号之间使用顿号

这些刊物有:

a.《语文学习》。如:《“阑干”、“栏干”、“栏杆”是否有别》《“老道”、“老道“及其他》《经济领域中的“冬泳”、“冬眠”新解》(2009.10期标题目录)

b.《语文月刊》。如:她的“文学长廊”、“诗海采珠”、“写作导航”特别是“语文博览”等栏目,佳作荟萃,异彩纷呈……(李嘉祥《离休老人一颗心》,2007.6

此外,还有《语文天地》等,不再举例说明。

连用引号之间该不该用顿号,以上刊物有自己所遵循的规范标准,并一以贯之地严格遵守了自己的标准,在任何地方的连用引号之间都使用顿号,不会有时而使用时而不用的情况。

前几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的连用引号之间有时用顿号,有时不用。这是因为该刊刊发的是复印转载稿件,稿件来源于各种刊物,首发刊物处理体例各不相同,而《中学语文教学》保持了首发稿件的刊出原貌。该刊改名为《中学语文教与学》后,坚持了统一的体例,连用引号之间一律不用顿号。

《中国语文》的连用引号之间以用顿号为主,但有时也不用。如:在诸家切韵音系的学说里,“覃”、“谈”、“寒”、“桓”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等韵;至于两两之间的关系则大异,“覃”“谈”为咸摄的一等重韵,“寒”“桓”是山摄的一等开合韵,从这一点来说,“覃”“谈”和“寒”“桓”是不具备平行性的两组韵。(鲁国尧《“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下),2003.2)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原稿作者认为需要停顿的地方用了顿号,不需停顿的地方没用顿号,而刊物尊重作者的表达,保留了作者稿件的原貌。

《语文教学之友》的连用引号之间以用顿号为主,但有时也不用。如:在段落之间,安排一些句式比较接近的句子或者安排“不仅……而且……”“……尚且……何况……”“……,可是……”“然而……”等复句形式……段尾安排总结性的词语,如“由此可见”、“显而易见”、“综上所述”、“因此”、“所以”等。(向志国《让议论文语言“明亮”起来》,2005.3)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概是:执行标准不严,审稿校对有误。

2.连用书名号之间使用顿号

一般来说,连用引号之间使用顿号的刊物,在连用的书名号之间也会使用顿号。如以下列举的刊物:

a.《语文学习》。如:曾在《语文学习》、《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报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部分作者介绍,2009.10期封二)

b.《语文月刊》。如:丛书中的《语文博览》、《诗海采珠》、《散文佳作鉴赏》、《语言随笔精品》、《青年习作选粹》等因其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兼备令我爱不释手,常读常新。(杨玉藩《情系〈语文月刊〉》,2007.6

此外,还有《语文天地》等,不再举例说明。

连用书名号之间该不该用顿号,以上刊物有自己所遵循的规范标准,并一以贯之地严格遵守了自己的标准,在任何地方的连用书名号之间都使用顿号,不会有时而使用时而不用的情况。

《中国语文》的连用书名号之间以用顿号为主,但有时也不用。如:“陈寅恪先生《东晋南朝之吴语》《从史实论切韵》二文是研究46世纪汉语史的两篇权威性文章……”;“按照《切韵》《广韵》的序次,并无不可。”(鲁国尧《“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下),2003.2)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刊物尊重了作者原稿的用法,因为该文所有连用书名号之间均不用顿号。

前几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的连用书名号之间有时用顿号,有时不用。这是因为该刊刊发的是复印转载稿件,稿件来源于各种刊物,首发刊物处理体例各不相同,而《中学语文教学》保持了首发稿件的刊出原貌。该刊改名为《中学语文教与学》后,坚持了统一的体例,连用书名号之间一律不用顿号。

二、呼吁:连用引号及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

以上主要从横向角度列举分析了刊物及教材连用引号及书名号之间是否使用顿号的情况。一般来说,刊物及教材在连用的引号及书名号之间,要么不用顿号,要么使用顿号,都有自己所遵循的规范标准且一以贯之地严格遵守,可见不是率性而为、任意而为,都有自己所坚守的理由。看来,连用引号及书名号之间到底该不该使用顿号,牵涉到较为复杂深奥的理论问题,比如点号的功用、标号的功用……笔者不揣浅陋,也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笔者认为,连用引号及书名号之间应该不用顿号。理由如下:

1.从连用引号及书名号之间顿号使用的趋势看,不少刊物及教材有一个从“用”到“不用”的发展趋势。比如:以上谈到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以前刊发的是复印转载稿件,保留了稿件在首发刊物的排版情况,连用引号及书名号之间,有的用了顿号,有的不用顿号;而改名为《中学语文教与学》后,转载文章重新排版,坚持了统一的体例,连用引号及书名号之间一律不用顿号。即便首发刊物用了顿号,转载重新排版时也会将顿号删去。比如《语文学习》2009年第5期刊载的韩雪屏《追求语文课程知识体系内部的联贯》一文中的一个句子:“‘言语活动’、‘言语作品’、‘言语现象’、‘言语规律’、‘言语教育’等术语已成为他们从事语文课程研究和教学实践改革的共同范畴了”,原载稿连用引号之间有顿号,而《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9期转载时已删去了顿号;再如《语文学习》2009年第5期刊载的王雷《迟早要被他们逼疯》一文中的一个句子:“什么《青菜》、《长城》、《乡土情结》、《话说知音》之类,或幼稚浅薄,或矫揉作态,甚至充斥着无知妄说,让人无法容忍”,原载稿连用书名号之间有顿号,而《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9期转载时已删去了顿号。

10年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在连用的引号及书名号之间基本上是用顿号的。如:

a.孔子的“创立私学”、“有教无类”。(陈军《我们的眼光瞄准什么》,1995.10

b.《中国教育报》、《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报》、《语文周报》等单位派人到会祝贺,并报道大会盛况。(一石《泰山脚下的盛会》,1995.10

而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无论是连用引号还是连用书名号之间,都一律不用顿号。

2009年前的《语文月刊》在连用的引号及书名号之间基本上是用顿号的(见以上举例),而2010年后的《语文月刊》在连用的引号及书名号之间都不用顿号了。如:

a.“宿愿”“夙愿”与“素愿”(2010.3目录)

b.语文课中的《论语》《孟子》《离骚》《史记》等先秦经典……(郑时龄《我的语文观》,《语文月刊》2010.3

此外,10年前的《中学语文》《语文世界》《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等,基本上都在连用的引号及书名号之间使用顿号的,不再举例;而现在都不用了。

再看教材:

人教版小开本教材,所有连用的引号及书名号之间都用了顿号。如:

a.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吕叔湘《语言的演变》,人教社1995年版高中《语文》第六册87页)

b.古代只有“几”、“案”,都是很矮的。(同上)

c.【洪亮吉】清代经学家、文学家……著有《春秋左氏传》、《湖北江全传》等。(马南邨《杂文四则》注释,人教社1995年版高中《语文》第六册21页)

d.联合书目反映几个图书馆藏书的情况,如《全国中文期刊联合书目》、《全国丛书综录》等。(陈宏天《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人教社1995年版高中《语文》第六册99页)

而人教版的大开本教材,无论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各册高中《语文》教材还是之前的教材,连用的引号及书名号之间都不用顿号,以上谈及,不再举例。

可见,连用引号及书名号之间是否用顿号,就以上列举分析的刊物及教材看,过去全都要“用”,现在大都“不用”;从“用”到“不用”的发展趋势表明,方向是“不用”。

2.从标号的功能看,有的标号也有点断停顿作用。标点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一般认为,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停顿(也表示语言层级),标号的作用在于标示标明。《语文学习》等在连用的引号及书名号之间之所以用了顿号,大概认为引号书名号是标号不表停顿。但事实上,不少标号也有点断停顿的作用。如省略号、破折号、连接号等。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省略号无论是在句中还是在句末,无论是表列举未完还是表说话断断续续不连贯,都要停顿;破折号无论是在句中还是在句末,无论是表注释说明还是表语意转折、语意跳跃,都要停顿,更不要说表声音延长;不少连接号也要停顿,如“团结——批评——团结”。既然有的标号有点断停顿作用,那么,连用的引号书名号也应该有这种作用。事实上它们也有这种作用,因为,引号书名号标示标明的语言片段具有相对独立性,连用的引号或书名号标示标明的是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语言片段,而我们无论是说话还是朗读,都要在相对独立的语言片段之后有所停顿,情形正如我们读一句诗或一个句子,总会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语言片段(词或者短语)后有所停顿,哪怕其间没有点号。再说,连用的引号或书名号,它们标示标明的是语言片段最小的并列层级,不用顿号也不会使语言层次不清。因此,《语文学习》等在连用的引号及书名号之间加顿号表句子停顿(抑或语言层级?)没有必要,而《中学语文教学》等在连用的引号及书名号之间加不加顿号也丝毫不影响表达的清晰精准。

3.从不用顿号的表达效果看,连用的引号及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有一定的淡化、模糊作用,可避免一些难以精准、纠缠不清的问题。比如:“古代只有‘几’、‘案’”与“古代只有‘几’‘案’”,“《青菜》、《长城》、《乡土情结》”与“《青菜》《长城》《乡土情结》”,停顿处理有无区别?是否意味着前者加顿号比后者不加顿号停顿时间要长?多久算长多久算短?如何精准量化恰当体现?这些,恐怕无法清楚说明,全凭个人灵活处理。再如:以上谈到的“‘覃’、‘谈’、‘寒’、‘桓’”之间加顿号而“‘覃’‘谈’和‘寒’‘桓’”之间不加顿号,理由何在?恐怕难以言说。再说,这是《中国语文》尊重作者表达所作的处理,而《语文学习》等是不会这样处理的,会毫无例外地在所有连用引号之间加顿号,以避免“标准混乱、体例不一”之嫌;而统统加顿号,似乎又有违作者表达意图。真是两难!可见,连用的引号及书名号之间统统用顿号,看似精准,实则呆板,未必符合作者表达原意,也不符合语用实际,而如果有的用有的不用,又显得标准混乱、体例不一;而连用的引号及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淡化用与不用的区别,看似模糊,实则精准,避免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符合语用实际。

4.从简洁方便的需要看,连用的引号及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相对简洁方便。毫无疑问,连用的引号及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不仅显得表达简洁,而且似乎更为美观。比如上面的举例:“不仅……而且……”“……尚且……何况……”“……,可是……”“然而……”似乎比“不仅……而且……”、“……尚且……何况……”、“……,可是……”、“然而……”美观些。当然,这里主要看是否必要:连用的引号及书名号之间使用顿号不很必要,应该不用;而连用的引号书名号之后如果使用标示语言层级和停顿时间长的其他点号,十分必要,必须要用。另外,连用的引号及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无论是作者写稿还是编者审稿校稿,都十分方便省事,因为此时的顿号稍不注意就会弄丢弄错。不影响表达而简洁方便,避免失误,何乐而不为?

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社会运用标准一致,体例统一。然而,如何“一致”,如何“统一”?这就需要规范标准作出规定,这就需要法规性文件《标点符号用法》正视“混乱”现实,作出规定,加以规范。


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难就难在干着这件事的人多,想着做点认真规范的事的人太少,所以嘛,所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