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薯茎线虫病防治-图文识别技术

 私库皆书 2016-07-21

甘薯茎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安徽、江苏、山西、辽宁等地发病较重。该病可为害..

甘薯茎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安徽、江苏、山西、辽宁等地发病较重。该病可为害地下薯块和地上茎蔓,造成烂种死苗,一般可减产10%—50%,严重的可造成绝产,为甘薯的三大病害之一。

【甘薯茎线虫病症状】

甘薯茎线虫病为害薯块裂皮型
甘薯茎线虫病为害薯块裂皮型

甘薯茎线虫病主要为害薯块和茎蔓:线虫侵害苗床幼苗,苗基部呈现淡褐色干腐状病斑,严重受害时,植株叶片发黄、株形矮小,结薯少,生长不良。甘薯茎基部染病.首先表现为外表皮粗糙,苗茎内疏松,随着病情的发展,茎变黑褐色,茎中间发黑变空,表皮坏裂。块根染病因侵染源不同,可表现糠心型、裂皮型和混合型。糠心型:由秧苗带线虫引起,病原线虫在植株内繁殖,并向薯块内发展,形成条点状断续的白色粉状间隙,白浆较少,后期内部褐白色相间糠腐.外表与健薯无明显差别,但薯块显著减轻,在水池内上浮,群众称为“糠心甘薯”:裂皮型:由残留在土壤中的病原线虫从薯块表皮侵入造成。病薯表面可见龟纹状裂口,皮肉变褐或褐白相间干腐。混合型:糠心和裂皮两种类型混合发生。

【病原与发生规律】

Ditylenchus destructo:称马铃薯腐烂线虫,属线虫纲,茎线虫属。甘薯茎线虫可以卵、幼虫、成虫在病薯中随贮藏和在田间越冬,以幼虫、成虫在土壤、粪肥中越冬,因此,田间病残体、病土及病薯、病肥是线虫病的主要侵染来源。远距离主要通过病薯、病苗调运传播。线虫随着病薯越冬后可传到苗床侵染幼苗,幼苗携带线虫进入大田直接侵染块根发病,同时田间土壤中病残体和土壤中的线虫又可直接或从伤口侵染块根,收获后病薯进入贮藏窖越冬,完成周年循环过程。其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25—30℃,零下25℃时经7小时死亡,51℃干热处理24小时或49℃温水浸泡10分钟则全部死亡:春薯重于夏薯,连作重于轮作,旱薄地重于肥水地,阴坡重于阳坡,丘陵旱地和砂质壤土发病最严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

【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保护无病区。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对引进的可疑薯苗,进行消毒处理。建立无病留种地,培育无病壮苗。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以减少虫源。实行轮作或改制。重病地实行5年以上的轮作,改种小麦、玉米、棉花、芝麻等作物。

种薯上床前,进行精选,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取出后剔除变色薯块,上床后,加强管理,培育无病壮苗,高剪苗,以及种薯处理和土壤处理是防治茎线虫病的关键措施。

苗床用净土,以培育无病壮苗。

栽插时土壤处理,可用下列药剂:

0.5%阿维菌素颗粒剂2—3kg/亩;

2.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5kg/亩;

10%灭线磷颗粒剂1—1.5kg/亩;

10%丙溴磷颗粒剂3kg/亩;

1.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3k留亩对细土25—30kg拌匀穴施,先浇水插秧,后施药土再覆土。

或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2000—2500倍液灌穴,每穴灌0.5kg;或用2%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每穴灌100ml。

薯苗消毒处理,严格挑选,汰除病苗、弱苗,然后用50%辛硫磷乳油100—150倍液、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倍液浸泡基部10分钟,效果较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