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德外八庙须弥福寿之庙导游词

 mrb8 2016-07-21

须弥福寿之庙,位避暑山庄北、普陀宗乘之庙东,座落在狮子沟北山阳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乾隆70寿辰。1779年。西藏政教领袖班禅额尔德尼六世请求赴热河,参加皇帝70寿辰庆典,向乾隆祝寿。乾隆兴准,并决定仿六世班禅在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规制为其建造行宫,故此庙亦称班禅行宫或扎什伦布,是年开工,次年(1780年)竣工。东西宽120米,南北深360米,占地7.52公顷。总平面布局具有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特征。同时融进汉式建筑特点。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布置,两侧建筑大体对称,分前、中、后三个部分,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妙高庄严殿居中,南为前导,北为后续。立体轮廓不同于外八庙任何一座,既突出了自身个性,又丰富了寺庙了寺庙群的群体色彩。

前部   须弥福寿之庙前面有一条季节性不河,故在中轴线上南北向架一五孔石桥。桥北为山门,三券门重台起殿。门殿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琉璃瓦顶,内供财宝天王像。门前左右分置石狮一对,下砌墩台。进山门左右各立幢杆一对。山门北为碑亭,三开间方形,重檐黄琉璃歇山顶,前檐题额“智光普照”。亭内立《御制段弥福寿之庙碑记》碑,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记述建庙意义及经过。碑下置龟趺,龟趺名  。碑亭东西围墙辟侧门,侧门置蹬道,上起庑殿,左右对称。东门题额“梵香遍满”,西门题额“法界圆成”。碑亭以北,地势高起,循曲折石级即达琉璃牌坊。牌坊为前、中部了分界,三间四柱七楼形制,题额“总持佛境”。牌坊前置石象一对,象征佛法力如大象。

中部      牌坊北为大红台,由三层群楼围绕三层阁楼组成,平面呈“回”字形布置,群楼东西各十三间,南北各十一间。群楼内正面五间突出,北面七间突出,檐柱之间装以隔扇 。外墙下部装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抹朱红灰面,三层。壁开矩窗,窗头嵌琉璃花罩,真窗、盲窗相间。中做琉璃门,由东西踏道上达。大红台顶部为平面,平铺方砖,砖下为锡板防水,设内外女儿墙,红台四角各设庑殿一座,象片四方王天,保卫须弥山(妙高庄殿)。此庙“极乐世界”内容与普宁寺相同,但表现形式大不一样,反映了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妙高庄严殿平面为正方形,位群楼正中央,楹额“妙高庄严”。殿高28.8米,七开间,中央五间柱距相等,尽间缩小。一、二层及南、北正中三间设前廊,余皆设围廊,东西间设楼梯,六世班禅曾在此为乾隆讲经,并把从西藏至热河途中的每一站对乾隆的祈祷、祝福记录献给乾隆,乾隆在此回敬礼物40余件,并题“宝地祥轮”匾额。此殿一层前面供宗喀巴,西面宝座为班禅讲经之用,正面宝座为乾隆听经之用,后供释迦牟尼;二层中供释迦牟尼,左右为阿难、迦叶;三层供三尊密宗佛。殿内面南匾额“宝地祥轮”,有联八副:“开大般若台朗照宗镜,具妙庄严相深护法云”;“证三摩钵提圆装七宝,超六波罗密座涌千花”;“圆镜照三千是空是色,妙香闻二六即佛即心”;“妙曼拥珠城庄严具足,芬陀承宝盖福慧圆成”;“现象香国身增五福德,说最上乘法证八吉祥”;“仙露净尘根花垂   ,香风翔法界东乘迦陵”;“证最胜因光华开宝,溥无量寿安乐演三乘“;“震旦现香林人天欢喜,耆  开宝纲龙象总持”。一层面北横额“福缘横演”。大殿为重檐攒尖屋顶,上覆鱼鳞镏金铜瓦,四条波纹垂脊之上各置镏金铜龙两条,升降相反,弓身翘尾,似乘风腾云跃向广袤苍穹之状,形态栩栩如生。大殿与群楼形成全封闭内院,光线暗淡,气氛阴森,神秘莫测。大红台东为御座楼,供皇帝礼庙使用。高两层,平、立面处理与大红台相同,正面红线向前跨出两米,群楼中央设小佛一座。御座楼北殿门额“南无阿弥陀佛”;殿内条幅有“到来佛相原如是,静处尘心那更生”;“功德无边复无量,因缘非色亦非空”。南殿条幅“象法涌祥轮西方震旦,智光腾宝炬海藏天宫”。客堂题额“万法宗源”,联“便有香风吹左右,似闻了义示缘因”。大红台西北角利用地势建殿,名吉祥法喜,方形五间两层,为班禅起居之所。重檐歇山,上覆鱼鳞镏金铜瓦,前后檐装隔扇,东西山墙直贯到顶,墙上设藏式小窗两层,东西间设扶梯通达二楼。一楼为班禅住所,设佛床六张,明间供释迦牟尼,地面与大红台外顶部持平。二楼为佛堂,设宝座床、楠木屏风、佛龛等。殿内陈设琳琅满目,富丽堂皇,俗称金殿。殿内有联“宝阁护香云静资礼梵,灵峰呈寿相妙悦安禅”。殿前以群房相围,外墙封以实壁,正南开门。门前陡坡按山地园林手法顺坡势曲折以大块自然石料蹬道,间植油松,行宫特征突出。

后部    大红台地势继续升高,中轴线上建有金贺堂和万法宗源殿,组成一独立院落,原为班禅眷属及弟子住所,后为经堂。金贺堂建于石砌高台之上,进深面阔均三间,一进为单层、二、三进两层。北出廊,南出窗,后檐立隔扇,东西设平顶抄手廊形呈通道与北面万法宗源殿相连。万法宗源殿面阔九楹,进深三间,高两层。前正中三间一层突出一进,绿剪边黄琉璃瓦歇山顶,四壁封实墙,墙壁置盲窗,殿前两层设廊。

万法宗源殿后山建万寿塔一座,塔基为石砌八角须弥座,坐上装栏,南砌踏步。正中起八角形石料心柱,四面辟门。心柱正南浮雕无量寿佛,往西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不空成就、无量光、宝源佛、不动金刚、大日如来、不动金刚、无量寿。塔身七层八角,一层围木廊,顶覆黄琉璃瓦,塔壁贴绿琉璃面砖,遍置佛龛。

须弥福寿之庙是外八庙中最后修建的一座,是在藏汉建筑艺术融合有了丰富经验的情况下建设的,因此汉族传统建筑手法与藏式建筑手法的融合又有进一步发展。首先,它是藏式建筑更多地融进了汉式手法,如门殿、碑亭、牌坊、宝塔都是汉族传统形式。藏式大红台平直的墙壁上,入口以琉璃门装饰,洞窗改梯形为矩形,同时又加进汉式窗扇,饰以琉璃垂花罩,既保持藏式特点又与前部的汉式碑亭、牌坊和后山的万寿塔相协调。再如藏式金顶的瓦纹,脊上的金龙,正吻的梅鹿、孔雀等也都进行了艺术加工,汉式色彩得到加强。这样从风格上把武烈河东岸汉式特点突出的几座寺庙与狮子沟西藏式特点突出的小布达拉宫连接起来,须弥福寿是风格上的过渡。另外,须弥福寿的选址也起到了两岸寺庙的连接作用。普陀宗乘之庙到安远庙相距7华里,普宁寺位置最北,在中间大块空地上建起的这座寺庙把各个寺庙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群体,形成了一个有丰富景观内容的空间视廊。站在避暑山庄北面的宫墙上居高俯瞰,各个寺庙皆归一览,须弥福寿之庙在群体中的“联系”作用尤为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