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萌:“水墨的延长线”及其艺术新语境

 赵东华 2016-07-22
王萌:“水墨的延长线”及其艺术新语境
2015-01-05 | 来源:雅昌艺术 | 作者:

  本文是“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第二回:来自水墨的新语境”展览的一份《实验报告》,展览分展览开启、实验室对话和实验报告三部分。“实验室展览计划”作为一个美术馆学或者美术馆“功能群”框架中的一种新思维和方法论,在这里,主要用于梳理当代艺术发展的几种线索,为未来进一步的介入提供一种“发生性”展览语法下的学术报告,也是对每个问题的一种阶段性总结,这种总结在“策展”的功能下,或者以“策展”为发动机,对“创作”、“批评”、“运营”等话语起到一种盘活试验和对正在发生的当下进程行使“介入权”。

  “来自水墨的新语境”这个展览,作为一次“文化发生”的行动,作为一种带有“实验”意义的活动,开幕时的《策展导论》(本书最后一部分)阐释了策展理念,并提出问题,在艺术实验室进行的过程中,又与艺术家们进行了一对一的“实验室对话”,就每位艺术家的不同艺术侧重,进行了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学术对话,从中进入到每个“艺术个案”的“个体语境”,以切入进他们的工作方式获取线索。而在某种程度上,这次对话也是每位艺术家梳理自己艺术的一次阶段总结,在艺术批评与艺术创作的对话中,思维的差异有助于相互的启发。这部分在本书的第二部分的“艺术个案”中与每个艺术家的创作成果形成了图文互动的呈现。

  本次展览还特别与关注水墨当代探索动态的杂志《享悦艺术》建立了学术合作,并成功在该刊物的2014年NO.7(总第21期)的P62~109,设立了特别策划栏目《来自水墨的新语境——关于“正在发生”与“未来可能”的一点提示》,对展览中期的学术思考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呈现在公共视线之中,向艺术界进行了中期展览进度的学术传播。

  作为本次“寺上美术馆实验室展览计划”的结论,本篇《实验报告》将本次展览“来自水墨的新语境”的语境内容、发现进程、理论推进和未来计划置放进“全球化”与“文化体”的一种解读方式之中,并提醒“可能性”与“否定性”的并用,去将这一“发生”推向“发展”,将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唤醒,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层。这也是当代艺术批评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次展览及其《实验报告》将立足“发生性的文化态势”,而不是“习惯性”地去划个句号以示完成,“未完成”的魅力恰恰是今天的艺术圈正在拥有的魅力!本次展览的“视觉文本”与这本报告的“阅读文本”将成为这个富有文化战略意义的艺术进程中的路标。

  关于“水墨的延长线”

  大约在2010年前后,我逐渐形成了一个“水墨的延长线”的学术计划。无论是徐冰的平面性作品《新英文书法》、装置作品《背后的故事》,还是尚扬的架上综合媒介作品《董其昌计划》、张方白以油画为主的《鹰》系列,以及张羽、梁诠等这些以“实验水墨”切入当代创作的纸本抽象形态的作品,还有其他一批具象的纸本水墨创作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形式语言”与“观念趣味”的吸收借鉴,客观上,使中国这个“文化体”具备了一种“非封闭”的艺术形态,可以形成一种我称之为“敞开式”的艺术形态,它是“跨文化”的,因此在全球与本土这种新型关系中,是一种“时代关系”与“文化关系”的产物。从“原媒介”与“他媒介”的“跨媒介”传导与精神辐射之势中,逐渐“合璧聚拢”成一条作为整体景观的“水墨的延长线”。

  在以1970为“年龄代际”的青年水墨的发生早期,大约也是在2010年,我受邀为这批艺术家撰写了一个展览的艺术评论,看到了水墨青年的文化选择,有的也在尝试装置,有的开始在架上用丙烯和银箔、金属甚至木材等材料去与水墨经验和在自己已掌握的水墨能力作用下,形成一种新的关系,当时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一种“后续苗头”,使得“延长线”获取了“继续延长”的生命力。

  “水墨的延长线”是全球化时代“跨文化”现实下发生在中国艺术里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集合了“本土文脉”与“全球参与”的“再关系”,具有一定启迪性。这个“思考”在当时也得到了媒体的兴趣,但从当时的一些专访结果来看,媒体更多是对策展人效应的兴趣,而非从艺术本体和当代意义上这个“思考”本身的关注,但这些公开的专访还是起到了一种学术传播的功效。我曾在2013年的《艺树》和《享悦艺术》两本杂志的专访中初步阐述了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和战略意义。“范式转型”与“文化战略”是当时较为注重的两个问题,这其中涉及到中国艺术在当代形态进程关键转型期的文化身份、精神文脉与创造活力的“象征载体”问题。

  中国的艺术在当代形态的探索中,在新的世纪的初期,如何以一种能够生效的方式切入全球艺术的格局,形成不同“文明”在当下的“精神交际”,在以“启迪”为相互关系的立场中进行一种艺术的参与,也许“水墨的延长线”可以带来什么。

  必须看到,从生命力的角度,“水墨的延长线”是在发生中不断发展的,新一代艺术家们正在加入。

  11位艺术家构成的“水墨新世界”

  本次展览“来自水墨的新语境”,是在2013年我所策划开启的一个跨年度的“寺上美术馆实验室展览计划”的第二回,是对“水墨的延长线”的一次基本语境的年轻版本的描述。用一个规模适度的展览交代出这个“水墨”正在发生的艺术“新语境”。

  在这个艺术的上下文中,本次展出的11位艺术家各有侧重:王璜生的艺术使用了社会性的“报纸”媒介,将中国画中“线”从“造型”中抽象为一种自由和漫化的延长行为,他通过影像手段所营造出的带有“行为”意涵的叙述,又将一种知识分子的“介入”精神显现其中;刘俐蕴的作品将水墨中的精神气质作为一种“由内而外”的方式输出,使用“所需”的“柔软媒介”,在装置的空间中“转译”了山水的意境;田卫的抽象是时间覆盖与绘画行动双重覆盖下的“水与墨”在纸上由笔和心所形成了“一次次”的修行善缘,是一种将冥想与视觉关联起来的“内向求索”的水墨表达;李飒的创作很好地在架上绘画的世界运用丙烯和金银箔在“观念性”的思维中去与文人画的花鸟精神进行一种当代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乏对近距离生活和权力的探索,它的装置作品以更加“冷”的温度试图刺穿文化隔层的云雾;彭薇的作品将“绘画”的意志和生命从二维平面的世界延伸到与雕塑和装置有关的“三度空间”,将传统的精神舒洽的纳入其中,在当代的世界里营造了一种浓浓的传统意蕴;章燕紫的作品将止痛贴的媒介作为艺术创作的“新试验”,她将药物的治愈功效与当代的生存个体在精神世界中的追问联系起来,让艺术成为一种艺术家离不开的医治方式,她那些将传统的山水“升腾”到观者“仰视”视角的空间性探索,在蜿蜒转折中将水墨画的有效空间得以扩大;杭春晖从当代的工笔绘画中进入一种“新观看”的视觉之道,他试图将传统中国画的观看方式与当代的多角度艺术体验作为一种“精致图像”的意义再生机制中,在这里他扩延了图像的显意方式,也使传统绘画中的蝴蝶花草在新的“观念机制”中得以“再生”;杨凯的水墨观是一种带有留学背景的当代青年所特有的“开放认识”,他将“水”的H2O(氢与氧)与“墨”的炭黑、松烟与胶的非晶体存在,置入一种化学与物质的解读中,从而让自己的创作解放出来,进入一种包含“西化思维”,但也进入传统在今天社会的模糊遗存的绘画关注,并将当代社会的“时尚”与“潮流”带入了“青年文化”的视觉参与之中;秦修平在具象水墨的探索中将“人物画”与“符号”两个概念的内涵中注入了新的生机,在意义的显与隐、表达的收与放之间,轻而易举地将理性的社会关切与心灵深处的敏感隐晦奇妙联通,透过形体膨胀与周边逼仄留给观者的“悬疑”吸引,也将视觉与观念、图像与笔墨的关系带入了属于自己的“个体语境”;孙浩的创作是一种展开可以打通笔墨与写实、装置与平面,收起则自如地在某个时段的“感知冲动”中聚焦而走向深入的态势,他将某个“当下瞬间”的感知碎片在一种艺术冲动的带引下将心灵、身体与纸、笔、水、墨“启动”到富有“精神节奏”的动态连贯之中,无论是带有强烈批评与现实暗示的人物还是将马“意志化”为某种雄性传奇的具象水墨,还是从平面向空间的装置探索,构成了他那种一以贯之的公共责任的视觉公园;孙博探索了“水墨”在“实验艺术”范畴中,或者用“实验艺术”的方法论去关切“水墨”的可能,“非水墨”的媒介在光影的作用下显示为门框与布面所营构的“中国画形制”里的水墨山水视觉,“影”中有“象”,“象”中问“影”,在他的行“问”中,将“水墨”固化为高密度石子的僵化观念投入水中观看泛起的涟漪,从而将“观念世界里的行为”物化为装置作品,可以说,“实验艺术”的观念锋芒是他勇敢地打开“封闭自足”的“内循环”水墨世界的一把锋利武器。




友荐云推荐

【中国诗书画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 、凡本站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诗书画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下载、链接、转发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诗书画家网”。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二、本站转载的内容,本站出于非商业性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图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站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