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是你不够好,只是你习惯了自我否定

 昵称32057794 2016-07-22


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被拒绝的经历,比如在恋爱中发出邀约被拒绝,在职场求职过程中被用人企业拒绝,在小时候渴望得到一个玩具被父母拒绝,这些拒绝都来自于他人,让我们体会到不被尊重、低价值感、委屈与愤怒的情绪情感。而有趣的是,有一类人,特别擅长玩一个心理游戏,就是当一种愿望出现时,这种渴望最终被自己给拒绝了。

 

当领导希望提拔我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时,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是首先做一个自我评估与分析,我会去梳理新的岗位可能遇到的挑战,我现在所具备的能力能否胜任,如果不能,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努力达到这样的胜任力,我有什么样的外部与内部资源可以支撑我达到工作目标等等。

 

而容易被自己拒绝的人的思维模式是首先将困难摆在第一位,每一个困难都是不可逾越的大山,这种胆怯也在一点点的吞噬着自信心。他的头脑中一直萦绕着一个声音“我不行,我做不了,我会搞砸的”,这么可怕的声音让自己心生恐惧,很想放弃但又渴望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不想白白放弃这样的机会,这种内心的纠结让自己一直处于焦虑之中。当外部有一个人告诉他,这件事情你真的很难做好,这正好被自己内心的声音所认同,他也就不再愿意去接受这个新的挑战而退回到自己的舒适区了。

 

退回舒适区他会甘心吗?不会,当机会再一次摆在他的面前时,他又一次的起动了自我拒绝的心理活动模式,再次让自己在选择面前纠结,而裹足不前。


为什么他那么害怕去面对挑战呢? 


被否认与挑剔的成长经历,总是隐藏着对自己的不认可。一个过于追求完美的父母,总是对孩子做的事情不满意,大多时候看到的是孩子做不好的一面,强调的也总是不好那部分,却常常忽略了孩子身上闪光的部分,孩子也就无法从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母身上获得肯定与鼓励。无形中,在孩子内在塑造了一个严苛的父母,在孩子做任何事情时,内心都有一个挑剔的声音告诉他,你做的不够好,你不行。孩子需要集聚多大的能量去对抗自己内心的不认可、不自信、不接纳,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否定,他会产生更多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早年安全感的缺失,总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恐惧。婴儿期与母亲的依恋模式直接影响着他的安全感的建立以及人际关系模式。当婴儿需要母亲时,母亲积极的响应,并且无条件地满足婴儿的需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会有分离焦虑,但当母亲再次出现时,婴儿会表现出很开心,在这样的挫折过程中,婴儿与母亲之间发展出稳定的母婴关系,这种关系直接建构了人的内在稳定性,形成了内在的安全感。

 

如果婴儿的需求未得到母亲的恰当的回应,他的内心总是有许多的不安,担心妈妈是不是会消失,妈妈会不会对他不友好,妈妈会不会不给他吃奶,让他忍受饥饿的折磨,那么在成年后,孩子就很难对外部世界建立信任感,他也就不太容易大胆的去挑战未知了。

 

当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从家庭中尤其是母亲那里获得了足够的心理营养,他就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外部的挫折与挑战,他有足够的好奇心去探索外部世界,有足够的创造力去做出改变。

 

无法承受成功后的喜悦或者说害怕成功后的惩罚。我们的文化以及家庭教育都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注入了各种各样的限制,让我们渴望成功却又害怕成功,这成为了我们成功道路上的巨大的心理障碍。

 

曾经有位朋友跟我聊过一次职业选择的经历。一家台湾公司的老板想要聘请他当总经理,并给予他年薪大约50万元的报酬。他当即就回绝了这位台湾老板,因为当时他所在的企业给他的薪酬只有大约10万元,并且只是担任一个销售经理。他告诉我,自己有几斤几两他很清楚,他觉得当时他无法胜任那个工作,所以对那样一个决定一点也不后悔。

 

我们无意识地给自己设置了一个上限,那个上限是我无法企及的,却往往忽视了人生的巨大可能与无限性。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开发潜能的平均水平还不到3%,能力超常发挥的也仅仅开发了5%,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还蕴藏着巨大的未开发的潜能,如何去摆脱这些限定,激发潜能,创造成功,这是我们应该去认真思考的。

 

自我的内在迫害者与帮助者之间的博弈。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这样的两个人,一个会给你予你支持与帮助,一个会对你施加指责与迫害。当你在做出一项选择,比如要不要和某个渣男分手时,内在帮助者会告诉你,他伤你那么深,应该早点离开他,并且你有足够的力量离开他,开启你新的人生。而内在迫害者这时候会跳出来反驳说,你长得不好看,家庭条件一般,能遇到这个男人都算不错了。况且你年纪也不小了,他只是犯了男人常犯的错误而已。这就是你的命。这两种力量的不断博弈中,你会最终做出选择。

 

如果你的内心足够强大,那么你的内在帮助者则会总是占据上风。他给予你肯定、赞赏、支持,他接纳你的不完美的地方,并且可以用另外的角度去欣赏你的不完美的部分,那么你就会有勇气去尝试新的机遇与挑战,而不惧怕失败的后果。



那么如何去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第一步

启动自我同情机制,反驳那个否认与惩罚的声音,好好爱自己。我们的内在有一个受过欺凌的小孩,我们需要去包容她,去爱她,去理解她,而不是去打击她、否定她。

 

当失恋时,我们大多会陷入这样的思维怪圈,是我做的不好,是我不够优秀,是我的脾气不好,让他拒绝了我,最终离开了我。事实上,他确实已经离开,如果已经无法挽回,在这个最痛苦的时刻我们需要给予自己的是自我同情,给予自己温暖与力量。我可以把拒绝归因到:也许是我们没有在最好的时机相遇;我和他从一开始就不适合,他喜欢动,我喜欢静;我也许不是他喜欢的类型;也许是因为他妈妈不喜欢我……事实上,这些确实是被拒绝的原因之一。

 

当内心逐渐有力量走出被拒绝的阴霾,我们再去审视我在这段关系中究竟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每一次被拒绝,也许都是一次挫败甚至创伤,但当你跨越了这样的挫败,自我疗愈了这样的创伤,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强大,当再次被拒绝时,我们也许就不会感受到那么痛苦,那么自卑了,此时,自我就得到了成长。


第二步

发现自己的长处,并不断的强化肯定他。这类似于心理学经常用到的心理行为训练,通过行为上的改变与进步影响认知与心态,心境与认知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影响行为。利用这种正向的螺旋式的良性循环模式,内在与外在得到了统一,我认可我的优势,而现实中我的优势的确给我带来了成功,成功本身又给我了信心,我更有力量去面对失败与挫折。心理暗示与自我催眠与外部的执行力相辅相成,你没有好的执行力,你的心理暗示与催眠是建立在虚无之上的,那么你也就很难自己欺骗自己了。




第三步

学会赞赏自己,并坦然接纳别人的赞美。中国人很不擅长去赞美别人,我们从小的成长经历中,父母、老师对于赞赏总是很吝啬,他们经常用的句式是:你做的很不错,但是……,这样的句式,让我们接收到的是“但是”后面的否定,而不是对我的赞赏。我们从小的教育理念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这样的理念总是让我们不敢对我们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那么也就很难去对自己表达赞美了。

 

我们期望发展出来的赞赏能力是来自于内在,而不是外部他人的赞美。当我们将渴望肯定与赞赏的眼光总是投注到他人身上时,我们会变得不自由,因为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情感与态度。当我们培养出自我欣赏的能力,无论外在的评判多么严苛,我们也会努力地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自然会吸引到欣赏你的目光。


第四步

提高自我能力,让内在充满力量。自我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抗挫折的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冲动控制的能力、情感的容忍能力、升华的能力等等。

 

培养这些能力,我们应该感谢生活给了我们很多的锻炼机会。比如抗挫折能力,当我们经历失败时,我如何从失败中获得经验与教训而不是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不可自拔,我如何不被失败打垮,利用现有的资源重新站起来,将这次失败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比如情绪管理能力,当我因为情绪冲动而影响到我的人际关系甚至职业发展时,我是否可以去觉察情绪背后的意义,如何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渲泄通道,如何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转化成成长的资源,从而提升自我的力量。


第五步

强化自控能力,让点滴进步成为自我肯定的基石。当我们有足够的内在力量去准备迎接困难与挑战时,但我们的行为上却仍然被惰性所牵跘,仅仅有豪言壮志但没有行动,这只能让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自我肯定也就失去了基础。

 

自控能力的修练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以及通向成功的热情。就如走在心理学这条路上一样,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有了这一份热爱,可以让自己坚持下去,可以走得更远。

 

你可以给自己设立一个长远的规划,并且将这个规划分解成每一个可以具体落实的目标,再将目标拆分成到每一个时间单位,这样每一个时间单位的学习、工作任务就非常清晰了。我们克服自己的惰性,努力完成每一个时间单元内的任务,会从中收获循序渐进的进步,也会逐渐对自我认可与肯定,厚积薄发,你终会有一天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收获成功。



版权说明:本文作者任丽,转载自【壹心理测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