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念静功中医机理 意念静功通过太极与人体经络、穴位结合练功实践,可丰富对人体机体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及气化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通过实践概括为:调神练意的过程或方法,运用太极平衡阴阳,曲线意念针灸穴位,达到疏通经络,从而调整脏腑、增强气化、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培育真气,产生养生益智、祛病延年的功效。 1、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通过以“意”通“经”,以“经”通“络”,从经络这一生命的本质着手,锻炼时静心松体,元气方充盛,使气血充养,运行,扩大疏通瘀阻的经络的范围,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充养。练功经络传导与气血的流动相得益彰。 2、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太极平衡阴阳有广泛调节作用,可通过一定的功法,调节不同状态,比如,对高血压和低血压病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静功锻炼可使两类患者血压均趋向正常水平。通过练功使心神安宁,可协调脏腑的功能,使脏腑各安其职。脏腑功能得到调整,相应的病症也得到改善。 3、培养真气,增强气化:意念静功锻炼调心凝神,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了气化,培养了真气,使“精”足、“气”充、“神”旺、身体健康。气功治病强身作用,很大程度通过培补元实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便是本功培补元气机理概括。 二、意念静功与气功的异同 共同点是通过意念达到调和阴阳、脏腑、经络、精气神、气血及气化,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吻合; 不同是气功重在气的运行,太极拳重在导体致柔,引体致和,意念重在意识走向是静功,是智慧的修炼,悟性的闪光,与中医经络、穴位、脏腑、气血等结合密切,无需运动,是历代丹道修炼基础法门。 三、意念静功的易学理念 太极导引养生,须对太极动态曲线、多维立体认识开始。 太极的认识,易传”“系辞”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谓之道”等说。
太极存在于人与自然、宇宙的运动规律中,阴阳无处不在,太极无物不包。任何事物都可以在太极系统或太极曲线的框架内得以解说。太极是形而上的,可有形,可无形;可动,可静;可立体,可多维。小则可放之于事物的甚微处,大则可放之于四海、宇宙中。
概括上述理念,可以发现,是形而上的论述,是从心、意念、感官、感应等出发认识太极,大有“心有多大,太极就有多大”之意;规律揭示,即事物中太极是客观存在的,并在事物与事物之间有着普遍的联系。同时,通过养生实践,太极曲线与意念的同步运用的养生方法,能较系统、完整地领悟、理解易学家对太极的论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