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比伦文明的来源 威尔·杜兰特:“文明有如生命,要生存必须和死亡不断斗争。生命和死亡斗争的方法,最巧妙的就是新陈代谢——不断创造新细胞,不断创造新生命。世界上,许多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就是由于它们不断开创新境,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之故。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可以说,巴比伦及犹太文明是乌尔文明的新鲜血液;尼尼微文明是巴比伦文明的新鲜血液;波斯波利斯、萨迪斯、米利都等文明,是尼尼微文明的新鲜血液;埃及、克里特、希腊、罗马等文明,是乌尔以后各种文明的新鲜血液。” 杜兰特的这段话有二层意思: 一是,文明是有生命的,是可传承的; 一是,文明传承的几条基本脉络: (1)乌尔文明—至—巴比伦、犹太文明; (2)巴比伦文明—至—尼尼微文明; (3)尼尼微文明—至—波斯波利斯、萨迪斯、米利都等文明; (4)乌尔文明以后的各种文明 —至— 埃及、克里特、希腊、罗马等文明。 由上述脉络可知:巴比伦文明是从乌尔文明那儿传承下来的。那么鸟尔又在哪儿呢?以前还真没听说过这个地方。经查询百度百科 —— 乌尔是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一个苏美尔人城邦,公元前2474-前2398是乌尔的黄金时代。其他较有名的苏美尔人城邦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乌鲁克和尼普尔。 既然乌尔是苏美尔的一个城邦,自然乌尔文明即是苏美尔文明的一部分。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论: 巴比伦文明的来源 —— 苏美尔文明 二、巴比伦人: 1、巴比伦地理位置: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今天伊拉克版图内。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伦。 2、巴比伦人:就历史文化与人类血统方面分析,巴比伦乃阿卡德人及苏美尔人之综合产物。巴比伦具有阿卡德人的血缘,但其文明却充满苏美尔人的形态。 巴比伦在种族上有着许多闪米特的特点:黑头发,多胡须,肤色略黑。男女均喜蓄长发,喜用香料,尤其男性更甚。 三、巴比伦 —— 从汉漠拉比到尼布甲尼撒 公元前2169-前1926,巴比伦第一王朝 1、汉漠拉比(公元前2123-前2081) 巴比伦历史的创造者,法律秩序的创造者,一共统治巴比伦43年。他一生打过很多次仗,每战必胜。公元前2117-前2094,汉谟拉比征服苏美尔与埃兰。他以铁腕制服了两河流域诸小邦,同时公布了一部史无前例的法律——《汉谟拉比法典》。 (1)《汉谟拉比法典》,1902年,在苏萨出土,条文刻于绿玉圆柱之上。就像摩西“十诫”一样,《汉谟拉比法典》在前言中也宣称此典是由天所赐。并说明法律的目的在于“抑强扶弱”、“教化万民”和“增进万民福祉”,这些近代我们还常听到的话,在距今6000年前,苏美尔人就早已说过了。《汉谟拉比法典》可说是以苏美尔人法典为依据,并参酌当时巴比伦人的实际情况草拟而成的。法典虽然有许多地方不伦不类,但总的来说是文明的,进步的,纵然是较它晚出了1000多年的《亚述法典》也赶不上它。 (2)开凿运河。在汉漠拉比的策划下,巴比伦人开凿了一条沟通基什和波斯湾的运河。这条运河不但使一大片荒地变成良田,苏美尔和阿卡德两地用水不致匮乏,而且使南部许多城市永绝水患。 (3)在汉谟拉比统治时期,人民守法奠定了社会秩序。社会安定带来了充足的财富。汉谟拉比美化巴比伦,美化宫殿,美化庙宇。修建横跨幼发拉底河的大桥,建造可容纳百人乘坐的大船。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大城即已成为世界最为壮观的都会。在物质文明方面,除了波斯的薛西斯一世、中国的唐明皇及印度的阿克巴王,此后亚洲没有一个朝代可以和汉漠拉比时代相提并论。 公元前1926-前1703,巴比伦第二王朝 财富带来文明,同时也带来腐化。艺术是文明的花朵,安逸是腐化的根源。这几乎已成了历史公例。黄金、白银、锦缎及其他奢侈品,是野蛮民族所忌妒的。当他们入侵,由舒适而趋于软弱的文明社会便无法抗拒。 2、喀西特族侵入巴比伦,公元前1746-前1169 喀西特与闪米特的巴比伦人不是同族。史学家推断,他们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来自欧洲的移民。他们征服巴比伦,只可说是西亚种族斗争的一个回合。此后几百年间,巴比伦政治杌陧不安,科学艺术也毫无进展。这一时期的巴比伦、叙利亚,由于埃及图特摩斯三世的东征,已沦为埃及的附庸。 3、巴比伦驱逐了喀西特人 在喀西特人统治巴比伦600年后,巴比伦驱逐了喀西特人,但巴比伦并未振兴。其后400年,巴比伦仍是一片混乱。 4、亚述尼尼微诸王统治巴比伦 来自北方的新兴强国亚述,结束了巴比伦的混乱局面,统治巴比伦。 5、那波帕拉萨尔-新巴比伦的开国君主 后来,米底亚人崛起,使亚述人的势力大为削弱。那波帕拉萨尔借助米底亚人之力,于公元前625年,使巴比伦挣脱亚述控制,恢复独立,史称新巴比伦。那波帕拉萨尔在位22年。 6、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前562,我国东周时期) 尼布甲尼撒二世是那波帕拉萨尔之子,其父去世后,继位国王,他统治巴比伦43年。在《旧约·但以理书》中,他是有名的坏蛋,但在巴比伦历史上,他是重建巴比伦的大英雄。他在就职文告中如是说: “庄严华美的巴比伦,我视你一如我的生命。除你之外,任何地方我都不愿意住……在你仁慈的马尔杜克庇佑下,我愿尽我的力量,使你成为超古迈今、无比繁荣、无比昌盛的大城。你将接受万国的进贡,以及全人类的膜拜。” 他所说说,差不多都兑现了。他对巴比伦的贡献,除汉谟拉比外,无人可相提并论。在他统治时期,西亚再无和巴比伦抗衡者。此时,巴比伦商人,随着国威的发扬,控制着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的一切贸易。 (1)重建巴比伦。为完成父亲重建巴比伦的遗愿,尼布甲尼撒二世利用属国的进贡、本国的田赋及商人的税收,将父亲的计划付诸实现。150年后,当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游历于此时,曾惊叹道:“好宽广的都市!”巴比伦大城,环以56英里长的高墙。此墙不仅长高,而且宽广,足可以容纳一辆4匹马的战车在其上奔驰。城内面积,足有200平方英里。幼发拉底横贯其中,横跨此河,为一极其壮观的大桥。据说,连接此河两岸的,还有一条宽15英尺、高12英尺的隧道。尼布甲尼撒二世十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执政期间,广修道路和水路,安全宽广的国道,畅通的水道,为巴比伦商务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巴别尔通天塔,以巨石砌成,共7级,计高650英尺,猛然看去,简直似一座山,比金字塔还要高。塔顶有座华丽宽广的神龛,龛中设有一桌一床,皆精雕细镂。桌上布满黄金,床上睡着美女,都是供神用的。据史学家考证,这就是希伯来神话中所提到的“通天塔”。 (3)神庙,位于通天塔之北。神庙中供奉的是马尔杜克,即巴比伦的守护神。环着神庙向外延伸,即是由街巷、运河、商店、住宅等所交织而成的市区。尼布甲尼撒建立了54座神庙。 (4)尼布甲尼撒宫殿,位于通天塔之南的高地上。雕梁画栋,壮丽雄伟,金碧辉煌。 (5)空中花园,位于宫殿附近,被希腊称之为世界第七奇之一。空中花园建于无数高大巨型圆柱之上,花园地面泥土之厚,不但可植花草,而且可种大树。支撑花园之圆柱,高75英尺,所需灌溉花木之水,即潜行于柱中。花园是尼布甲尼撒为其宠妃而建。 (6)公元前597-前586,占领耶路撒冷。公元前586年,他将犹太人掳回巴比伦,直到公元前538年,被囚于巴比伦的犹太人才被波斯王居鲁斯释放回自己的家园。于是这些被囚困在巴比伦将近半个世纪的犹太人有一个名称“巴比伦之囚”。 (7)公元前568-前567,入侵埃及。 (8)尼布甲尼撒最后精神错乱,他自认为自己是野兽,四肢在地上爬,饿了吃青草,约有4年之久,他的名字在巴比伦消失了。可是后来,他又神秘地出现,随后不久,于公元前562年,与世长辞。 7、拿波尼度和其儿子伯沙撒统治巴比伦 拿波尼度继尼布甲尼撒后继任王位,他终年以发掘苏美尔古物为乐,政务荒废,军队无有纪律,商人偷税漏税,老百姓追逐欢乐,祭师敛财越权。公元约前549年,拿波尼度离开巴比伦,由他儿子伯沙撒摄政。 8、异族统治 公元前539年,波斯人攻入巴比伦,在统治巴比伦长达2个世纪后,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占领了巴比伦。 四、巴比伦文明 威尔·杜兰特:“巴比伦创造了天文学,丰富了医学,建立了语言学,制定了第一部伟大法典。希腊人从它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它学到了神学,并将之弘扬于世;阿拉伯人从它学到了建筑学,并以之影响整个中世纪欧洲。” (一)黎庶 1、工具使用:巴比伦一部分开发了,一部分仍未开发,是一片充满毒蛇猛兽的荒野。那里是猎人的天下,也是贵族游乐之所。开发了的土地,除少许自耕农外,大部分是佃农或农奴。早期的巴比伦人,耕田的工具是石头。考古出土的一把公元前1400年的石锹,是在巴比伦发现的最早的家具。而他们的农耕方式也与苏美尔人一模一样 —— 用牛犁田。由于两河流域的河水泛滥不像埃及对农业那么有利,巴比伦人修筑土堤、水库及水道,进行农业生产,还使用了原始水车。在汉谟拉比时代,工具是石器居多,至公元前1000左右,青铜、铁及其他金属工具已很常见。 2、技术与组织:染色及刺绣技术已很高明。在汉谟拉比时代,各行各业已经相当发达,如制砖业、纺织等。到了公元前1000年时,各行业在横向方面,有各种公会组织;在纵向方面,为便于技术的传授,采用徒制。3、交通与商业:地方性交通工具,通行的系驴车。到了公元前2100年后,巴比伦有了马。驴和马来自东方,是由其征服者,从中亚高原带来的。后来经西克索人传入埃及。自马传入后,交通工具革新,巴比伦商务,由国内市推展到国际市场。尼布甲尼撒时期,更是注重交通道路、水路的建设,不遗余力,把许多羊肠小道拓展为康庄大道,还开通了巴比伦至印度西至地中海的水路。巴比伦盛时,其商务约占世界之半。 4、财政制度:早在汉谟拉比时代,金银已经成为交易的媒介。建立了原始的借贷信用体系。巴比伦文明本质上是商业文明。从留传下来的文献,我们发现,大都带有深厚孤商业色彩,巴比伦的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相当惊人的程度。 5、奴隶人口众多,形成奴隶阶级。他们随时有叛乱、倾国的危险。 (二)法律 1、阶级结构: 原始的巴比伦,上层的阶级结构为:王之下,为据有土地的封建贵族。后来,因商业的发展,富商巨贾的势力,反而逐渐凌驾于原有的封建贵族之上。最终变成了—— 上面是王,下面是富商大贾及封建贵族,再下面是黎民百姓,最下层则是奴隶。 2、政府结构,分为中央与地方两级。 中央一层,为避免独裁专断,中央政府事务常由中央及地方贵族,佐以由国王所任命的大臣,如首相等,议定推行; 地方一层,称省或市。在省市中,有长老或贵族组成议会。此等议会,对中央构成相当大的制衡权。由于这种议会组织之强大,即使在亚述统治时期,巴比伦地方政府仍具有一种地方自治形态。 3、法律:巴比伦当政者,包括国王、首相在内,均须熟谙《汉谟拉比法典》,同时确保其有效推行。这种情形,经历了15个世纪,巴比伦的社会情况全变了,而法典执行仍然未变。 巴比伦法的发展,经历了三大趋向:一是由天断到人断;二是从严酷到温和;三是从坐牢到罚金。 (1)天断到人断:天断盛行于较早阶段,犯罪的人会被投入幼发拉底河,如果不死,即证明其有神灵庇护,即告无罪。其后,逐渐转为人断。人断初期,祭师就是法官,神庙就是法庭。及至汉谟拉比时代,法官虽由政府指派,但法庭仍设在神庙。 (2)严酷到温和:为了收到劝告或警惕的效果,巴比伦有着许多极其严厉的规定。如子殴父,剁双手;医死人(或医瞎人),剁十指等等一大堆。这些规定,执行得相当严格。由于严刑峻法达几千年,以致遵守这些规定已成巴比伦人的第二天性。 (3)复仇法:乃巴比伦刑罚法的开端。复仇法特色为,公认受害者对施害者采取同等报复手段是正当的。如房子坍塌压死买主,则建筑师必须抵命;但被压死的如果是买主的儿子,则抵命者亦非建筑师,而为建筑师之子。其后,由于时代进步,复仇法渐为与损害相当的赔偿裁判所取代。最后,罚金乃变为唯一的刑罚。 (4)巴比伦有些立法现在看起来还很新颖。工资、物价及劳务收费标准,一律均由政府规定;医生收费,法有明文;关于营造、制砖、成衣、石工、木工、摆渡、畜牧等工资,均详细载明于《汉谟拉比法典》。 (5)重视私有财产:《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父死,财产由诸子继承。母亲虽为一家之主,除保有其嫁妆、婚礼礼物外,其他财产不得分润。巴比伦也不采用长子继承法,一家资产,由诸子平分。这种办法对平均社会财富颇有帮助。 (6)巴比伦没有律师;公证一般由祭师负责;书写其他法律文件,找书记即可;在巴比伦,诉讼不受鼓励;《汉谟拉比法典》开宗明义:“告人以死罪,无法举证则反坐。”故而,行贿、受贿、伪证,绝无仅有;巴比伦大城设有上诉法院,法官由国王指派。不服上诉法院判决,可向国王提出上诉;个人对国家无诉愿权,但对于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却有公家赔偿办法。如“抢劫者,处死刑。抢劫者逃逸,失主对神发誓后,地方政府及其长官应负赔偿之责。如所失者为生命,地方政府及其长官,应对死者家属付出1米纳(约合300美元)的赔偿金。” 威尔·杜兰特:“政府及官吏,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如此负责,除巴比伦外,今天还找不到这样的国家及城市。由此,我们不禁要这样问,自《汉谟拉比法典》以来,所谓法律的进步,除了繁复艰深之外还有什么?” (三)巴比伦诸神 1、巴比伦王权受到三种限制:一种是法律,一种是贵族(含富商巨贾),一种是祭师。在这三种限制中,尤以祭师最有势力。 2、国王受制于祭师的原因:国王是神的代理人,由于征税需借神之名。在老百姓眼里,人君若不自祭师手中获得“权杖”,即不能称之为名正言顺。祭师代表神授权给人君时,一般均有庄严隆重的游行。此时的国王穿的是祭师服装。这是神权政治的遗迹,同时也是政教合一的象征。近东神权政治,历史相当悠久,从苏美尔到巴比伦,一直盛行不替。汉谟拉比在编纂法典时,亦不能不托为神授。神权政治的盛行,最占便宜的人是祭师,因为他们可凭借神的势力,使国君俯首听命。 3、国王借助神威进行统治的原因 —— 地位巩固。因为谋反者,不但有脑袋搬家的危险,而且由于亵渎神圣,灵魂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4、祭师资本家。国家的税收都放在神库中,于是神库越来越充盈。交不出赋税的人,土地也收庙产,归祭师所有。祭师控制着大量的财富,却不能直接使用或消费。于是,财富即变成了投资资本。祭师于是就成了大地主、大资本家、大厂商、钱庄主等等。国王都不敢与祭师轻易较量,祭师的势力便越来越大。一句谚语说得非常中肯:“建造巴比伦者为商人,享受巴比伦者为祭师。” 5、巴比伦的神,多至无可计数。公元前9世纪,官方做过一次统计,神的“人口”,高达6.5万以上!平均每一个市镇都有一位守护神。此外,家有家神,门有门神,灶有灶神,野有野神,野神又林林总总,山神、水神、树神等等。总之,凡人们之想象所能及者,巴比伦人都认为有神,都该崇拜。巴比伦认为,之神与人毫无二致,不但要吃喝,而且,也会和女人生孩子。庙就是神的家。 (1)最早期的神,大都和天文有关。 (2)巴比伦无有一神思想,但两种因素的影响,颇有由多神进于一神的趋势:第一种因素是,由于征服与扩展,征服者之神常把被征服者的神列于其统治之下;第二种因素是,少数具有野心的城市,常过分强调他们自己的神,不允许百姓信仰其他的神。最后,巴比伦人渐有把次级之神归并于主要之神的倾向。 (3)巴比伦人以这些充满人性的神,创造了许多神话。有些神话,曾被犹太人融入宗教故事而流传至今。著名的神话有:开天辟地说、泥土造人说、洪水方舟说、四季轮回说等等。 6、巴比伦人的宗教是极端现实的,他们也祈祷,但他们所求的是现世福祉而非永生。在巴比伦人的心目中,天堂是神住的地方,人死后都是要入地狱去受罪的。神在他们看来并不比坟墓可靠,因此死后,最大的幸福,就是修建一座很好的坟墓。让儿孙们在其墓地四时祭祀,以减轻苦痛。 7、巴比伦人死后实施土葬。火葬虽有,但极罕见。 8、巴比伦宗教,不在教人为善,不在教人过一种合理的生活,而是一大堆不可更改不容差错的繁文缛节。人对神,只要供品到位,祷告词念得不错,就算尽到他的本分了,至于其他,神是不过问的。 9、巴比伦的经文都是用苏美尔文写成的,同时有着巴比伦文翻译。这与今天罗马天主教的宗教作品,大半用拉丁文写成,同时有着各国现代语言的翻译毫无二致。史学家都相信,犹太教、罗马天主教乃至现代的基督教,对于巴伦的圣诗及宗教仪节,不仅接受其形式,而且也接受其内容。 10、巴比伦关于符箓、咒语、算命、看相、解梦等东西,多至不可数计。巴比伦人迷信之多,为世界之冠。 (四)巴比伦道德 巴比伦的宗教在道德方面,对人民显然并无影响。在巴比伦末世,巴比伦简直就是“淫窟”、“罪恶”的象征。就连放荡不羁的亚历山大,见到巴比伦人之骄奢淫逸,也为之吃惊不已。 1、坐庙礼。这种奇异的坐庙礼是怎么来的,不得而知。但坐庙的都是良家妇女。 2、婚前性行为在巴比伦似乎已是相当普遍,愿则合,不愿则分。与有妇之夫同居的女性,身上应佩戴一种标志,以示其为妾的身份。 3、巴比伦的婚姻,一般是由父母安排。此类婚姻,是由买卖婚姻蜕变而来,因此,男女双方均需交换礼品,有的直接收聘金。还有的更为干脆,将女儿交给掮客,带至市场出售。但有个条件,买女子者必以所买之女子为妻。 4、巴比伦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后的性关系绝对不能随便。 5、巴比伦女性的地位:法律对女性非常严厉,但也不是毫无保障。 (1)妻子如能证明丈夫有外遇或受虐待,均可携带其嫁妆及其应有财产返回娘家居住。别小看这项权利,英国女性直到19世纪末才获得这项权利。 (2)丈夫若出征或经商在外已达一定年限而生活无着时,妻子得与人姘居。丈夫回家后,并不得以此项事实作为离婚之口实。 (3)巴比伦女性地位与埃及、罗马相比是差多了,但与希腊及中世纪欧洲相比,巴比伦女性是足堪自慰的。她们和男性一样可以自由外出,或在公共场合出现,不过这样做需具有适当理由,例如,找孩子、打水等等。 (4)巴比伦女性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并享有对自己财产的处分权。她们可以经商,可以当老板,可以做伙计。 (5)巴比伦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是有权利接受教育的。 6、美索不达米亚自古以来差不多都是母权社会,但巴比伦似属例外。在这里,男性是一家之主,且男人毫无骑士精神。 在上层社会,有女子不出闺阁的风俗,这也许是回教徒及印度人“深闺闲居制度”的滥觞。 在下层社会,女人只是一种会生孩子的机器。 7、在巴比伦盛行一种“女性化的衰象”。男孩子涂脂抹粉洒香水,打扮得花花绿绿,招摇过市不为耻。经波斯征服后,巴比伦人仅有的一点自尊心更是荡然无存。此时,全国各阶层,只要有钱,一切皆可出卖。公元42年,古罗马史学家库尔提乌斯笔下的巴比伦是:“在巴比伦,神庙越富有,道德越堕落。当举国竞相以追逐食色乐趣为务时,喀西特人、亚述人及波斯人来了。但最令人叫绝者,巴比伦人虽在敌人铁蹄之下讨生活,但仍花天酒地欢乐不止。” (五)文字与文学 巴比伦是否有过像样的文学艺术,目前尚未发现。然就目前所有资料而言,巴比伦在商业法律上的贡献,实非其他文化所能及。 1、巴比伦使用的是楔形文字。求解巴比伦文,是若干世纪以来学术上的一大难题,最后一位英国外交官罗林森攻破难题,于1847年,提出一份报告,他读懂了巴比伦及亚述文。今天的史学家,之所以知道巴比伦文化,可说皆是这些学者的辛苦耕耘所赐。 2、巴比伦语言,是闪米特语言的一支。这支语言是由苏美尔及阿卡德语言混合演变而成。最早的巴比伦文就是苏美尔文,其后,由于加进了方言及时间的因素,于是巴比伦语遂自成一个新体系。 3、巴比伦人没有发明字母,他们的文字约有300多个。在神庙附设的学校中,祭师所教给巴比伦孩子者,主要就是对这些文字的记忆。据考古发现,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有学校了。 4、巴比伦人视文字仅为一种商业的工具,他们似乎没花多少功夫,把文字变成文学。他们曾用韵文写动物故事,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圣歌不少,不但分章分节,还有韵律。诗歌中,非宗教的作品极罕见。戏剧及历史故事更付阙如。巴比伦史官对历代帝王的祭祀、征战、兴修神庙及地方重大事迹均有详细的记载。文学作品最动人的是“吉尔美什叙事诗”,这篇东西和希腊的《伊利亚特》史诗相类,虽不能说创作力有多高超,但其美感之丰富则是毫无疑义的。(六)艺术 1、手工艺品:巴比伦是个商业社会,商业社会主张享受。巴比伦如何享受,从其遗留下来的手工艺品,可以反映出来。精研细磨的花砖、闪闪发光的宝石、精工锻炼的青铜、制作精美的刺绣、五色缤纷的袍挂、柔软耐用的地毯、富丽堂皇的家具,以及种种奇巧的金银制品。但是巴比伦人的珠宝制作技艺,与埃及人相比,似乎不够精细。 2、巴比伦人的乐器各种也很繁多,宫廷、神庙及宝贵人家,每逢祭典与喜庆,均备有乐队歌星。歌星表演或独唱或合唱。 3、绘画未能独立存在,仅用为墙壁雕像的装饰品。 4、巴比伦的雕刻,亦停留在原始状态。就出土的作品观察,其技巧似来自苏美尔。 5、浮雕较佳,但亦简陋欠缺变化。巴比伦与埃及一衣带水,但两者相差如此巨大。埃及的浮雕,早巴比伦1000年以前,就已发展得非常可观了。 6、巴比伦建筑无法评论。因为今天我们所知的巴比伦建筑,除沙上所留存的几尺残垣断壁外,无有其他资料可做依据。就仅存的资料,无论宫殿或神庙,似均无雕刻及绘画之点缀。一般而言,巴比伦的建筑平凡单调,同时随修随废,建筑寿命很难有超过50年的。当然建筑寿命不长,可能与用的材料 —— 砖—— 太脆弱有关。 (1)巴比伦住宅,一般是以泥筑成,概为平房;富有人家才能用砖,有一二层的楼房,有的三四层。住宅绝少开窗,门虽有,但不向街开。 (2)神庙大都先垫高地基,然后再从事建筑。构筑神庙的材料,概为方形之石块。 (3)七星塔:神庙附近大都有塔。塔下大上小,分成若干层,有阶梯可逐层而上。最大的塔在博尔西珀,名为“七星塔”,此塔现在还在。从塔上我们嗅不出多少艺术气息。 (六)科学 巴比伦是商业社会,较适于科学的发展。商业必须精于计算,计算便会产生数学。数学加上宗教的要求,天文学便产生了。1、数学:把圆周分为360度,把一年分为360天,是巴比伦人的发明。后来的六十进位法及十二进位法,就是从这个基础引申出来的。巴比伦还发明了乘法表、除法表,甚至1/2、1/3、1/4、平方、立方都有表。几何学相当进步,可测量复杂及不规则的面积。但是巴比伦对圆周率的数值,只计算到3。这么粗略的数值,对一个精通天文学的民族而言,令人费解。 2、天文学:这门学问是巴比伦的特殊成就,古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得上。巴比伦人研究天文,目的是解答人类未来前途。他们起初是星象家,然后才变成天文家。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对金星已能做出很精确的记录。他们还能确定许多星座的位置,而且绘出整个天体图。喀西特人的入侵,使天文学的研究停顿了1000年之久,到了尼布甲尼撒中兴,对天文学研究的热忱又提高了。此时,巴比伦人测出了日月球的轨道,发现了日月食及朔望道理,找出了行星和恒星的区别,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他们发明了漏壶、水钟、日晷来计时;巴比伦人将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其中6个月有30天,6个月有29天,然后每隔几年增加一闰月,即有些年为13个月。巴比伦人将一个月划分为4周,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时辰划分为30分钟。因此,巴比伦人的1分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4分钟。由此可见,现在的时间计算方式导源于巴比伦。 3、医学:巴比伦的医学深受宗教抑制,不是由于祭的颟顸,而是由于人民的迷信。约在汉谟拉比时代,医生已经从祭师分离出来,他们的收费标准被载入《汉谟拉比法典》。因为巴比伦人生病首先是求神问卜,最后才找医生,所以医生大多觉得无用武之地。 (七)哲学 宗教与哲学密不可分。一切文化的开端,可说都离不开宗教。我们对巴比伦思想的了解,大都限于较晚的时期,因此其本质大都显得虚弱而疲惫。在巴比伦的诗篇中,我们发现有约伯(约伯是上帝的忠实仆人,以虔诚和忍耐著称)的影子;在稍后的巴比伦文学作品中,又发现《传道书》(传道书的主题,感叹人生之虚空。人在日光之下的劳碌皆属虚空,惟有信靠神,人生才有真正的满足)的蓝本。 威尔·杜兰特认为, 就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而言,巴比伦不及埃及之有益人类,不及印度人之深奥与繁杂,不及中国之精细与成熟,但我们不能说它毫无贡献。它那动人的神话,曾经由犹太人之手,变成欧洲人的宗教故事。现代数学、天文学、医学、文法、辞典、考古学、历史及哲学之基础知识,也是由巴比伦开创,然后经希腊罗马传给我们的。希腊人关于金属、星座、度量衡、乐器、医药的名称,也大都译自巴比伦。在建筑方面……七星塔之类建筑,却经由回教寺院、中古时代基督教教堂及现代“后退式”建筑而传到美国。《汉谟拉比法典》与罗马帝国之法律政治一样,被公认为是古代社会留给今人的宝贵遗产。 巴比伦文化,经由伟大帝国之建立,经由亚述、波斯、希腊之入侵,经由对犹太民族之长期征服及俘虏,经由与伊奥尼亚、小亚细亚及希腊等广大地区之贸易,业已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离的部分。诚如某些史学家所说,历史事实,不分好坏,往往都会对千秋万世产生影响。我们对巴比伦文化,亦可作如是观。 |
|
来自: 与星对话 > 《读书笔记之世界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