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糖尿病药物层出不穷,而患者身体情况千差万别,给基层医生用药带来了相当困惑,本篇介绍糖尿病用药的常见误区及用药原则。 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机制 2型糖尿病由两个部分组成:1、胰岛素分泌缺陷;2、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1:2型糖尿病的发生机制 图2:胰岛素分泌模式图 图3:正常人餐食胰岛素分泌 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正常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进行。临床上可分为胰岛素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方面:胰岛素治疗也即补充治疗,即“缺什么,补什么”,具体补法较为复杂,但总体是依据胰岛素的分泌模式进行;而口服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抵抗两方面。 各类药物作用机制及其副作用 促胰岛素分泌类药物 磺脲类:优降糖、美吡达、亚莫利等; 非磺脲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 图5:生理状态下胰岛素的作用机制图 图6:磺脲类药物作用机制图 如图5所示,正常情况下,糖类进入胰岛细胞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造成K离子通道关闭,Ca离子通道开放,从而储存胰岛素得到释放。如图6所示,磺脲类即作用细胞膜上的磺脲类受体,造成K离子通道关闭,Ca离子通道开放,从而加强胰岛素的释放。 磺脲类药物的副作用及禁忌症: 1.低血糖:优降糖作为长效降糖药,体内血药浓度较高,使用过量造成的低血糖一般不易恢复,需住院静滴2-5天; 2.体重增加:由于经常性低血糖易造成防御性的进食增加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3.消化道、肝肾功能、过敏及骨髓抑制等。 非磺脲类药物与磺脲类药物的作用区别: 1.作用位点不同:作用位点更加靠近细胞膜,所以胰岛素分泌也较磺脲类药物快; 2.更加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可以使糖尿病患者餐食胰岛素第一相相对恢复; 3.安全性更高:低血糖发生率低,对肝肾功能损伤较小。 双胍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1.减少肝脏葡萄糖异生及葡萄糖的输出; 2.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肌肉组织的无氧酵解; 3.减少肠道葡萄糖的吸收; 4.改善血脂情况:降低TG、LDL-C、血CHO等。 双胍类药物副作用: 1.消化道反应,最为常见:如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厌食等; 2.乳酸酸中毒,最为重要:一般发生在肾功能有损害的患者中,发生率极低,为0.03‰,但排除有禁忌症的病人时,其发生率为0。注意:肾功能减退及老年病患者应谨慎运用。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作用机制: 作用于PPARγ受体,促进葡萄糖转运酶的数量和葡萄糖运载速度增加,从而达到降糖效果,同时促进产生炎症因子,一定程度上对胰岛素抵抗有一定效果,从而改善血糖状况。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 1.与磺脲类药物及胰岛素合用可导致低血糖发生; 2.部分患者体重增加; 3.可加重全身水肿情况; 4.引起贫血及红细胞减少等。 糖苷酶抑制剂 图7: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图 正常情况下,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时葡萄糖吸收较快,在空肠达到高峰,在回肠时基本吸收完全。加用阿卡波糖后,抑制了葡萄糖吸收酶活性,所以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较慢,从而改善肠道情况。 糖苷酶抑制剂的副作用及禁忌症: 1.对此药过敏患者; 2.肠道疾病:炎症、溃疡、疝气、消化不良等; 3.肾功能减退,血Cr>2.0mg/dl;3)肝硬化; 4.糖尿病伴急性并发症、感染、创伤、手术等; 5.妊娠、哺乳; 6.合用助消化、制酸、胆盐等可削弱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效果。 GLP-1新药 GLP-1类药物作用机制: 如上图8所示,GLP-1为肠道L细胞产生激素,既可以作用于大脑,促进大脑的饱腹感,又可以抑制胃肠空,还可以促进葡萄糖依赖型胰岛素分泌、抑制升血糖激素的分泌等,但其半衰期较短。 常见GLP-1新药: 1.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如艾塞纳肽、利那鲁肽等; 2.DPP-Ⅳ抑制剂。 常见误区: 1.吃了药我就可以随便吃了。若口服降糖药方案好,吸收的营养会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否则血糖控制差,降糖效果不好。 2.胰岛素会上瘾。胰岛素只是一种治疗方案,胰岛素用量越来越大是因为饮食控制不佳。 3.阿卡波糖没有副作用,随便用。 阿卡波糖有相关禁忌症:①对此药过敏患者;②肠道疾病:炎症、溃疡、疝气、消化不良等;③肾功能减退,血Cr>2.0mg/dl;④肝硬化;⑤糖尿病伴急性并发症、感染、创伤、手术等;⑥妊娠、哺乳;⑦合用助消化、制酸、胆盐等可削弱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效果。 4.二甲双胍伤肾。①真正“伤肾”的是高血糖;②二甲双胍经肾脏代谢,肾衰患者不可用;③该说法源于售卖假药。 5.新药就是好。①糖尿病的异质性很强;②对新药的认识不够完善6)给我用最好的药。①糖尿病的异质性很强;②个体情况不同,不存普适的“最好药”。 |
|
来自: 都市现场老黄牛 > 《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