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第七十一章第四节

 华书馆 2016-07-23

 

【原文】黄帝日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岐伯日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黄帝日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岐伯日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太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腧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云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提要】指出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不能容邪,容邪则伤人,神伤则死亡的特点。

【白话解】黄帝问为什么惟独手少阴心经没有输穴呢?岐伯答道手少阴心经是心所主的经脉,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是贮藏精气的内脏。心脏坚固就不会被邪气侵犯,若邪气侵入并损伤心脏,就会使神气耗散,人也就死亡了,一般各种邪气凡侵袭心脏的,都侵犯到心包络。心包络所主的经脉是手厥阴一,包经,所以惟独手少阴心经没有输穴。黄帝问惟独手少阴心经没有输穴,难道它不感受病邪吗?岐伯答道脏腑各有经脉,脏居于内,经脉行于外,心脏坚固不能受邪,外行经脉则会感受邪气而发病。所以,在心经有病时,可以针刺本经在掌后锐骨之端的神门穴。其余经脉的出入屈折、运行的缓急,都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一,包经的循行情况相似,所以各经有病,都可以取本经的输穴。治疗时,要根据各经经气的虚实缓急。分别调治。牙B旨麝用泻渎.诈鲁良胃来口渎消险亦气,坚固真气,这种治法符合自然规律。

【原文】黄帝日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日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1],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2]者,病难治;其本末[3]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一其寒热痛痹。

黄帝日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岐伯日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4]。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浃[5],真气得居。黄帝日扦皮开腠理奈何?岐伯日因其分肉,在别其肤,微纳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

【提要】本段主要论述了持针纵舍的方法和要求。

【注释】[1]本末指经脉的起止和循行之处。

[2]阴阳如一张介宾'表里俱伤,血气皆败者,是为阴阳如一。刺之必反甚,当舍而勿针也。'

[3]本末指胸腹为本,四肢为末。

[4]无与肉果指针刺的注意事项。即刺时不要用力过猛,防止肌肤急剧收缩,针被肉裹,发生弯针、滞针等不良后果。

[5]淫浃洪,音易,通溢。即水满外溢。本文指邪气溃散。

【白话解】黄帝问针刺治疗的具体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答道首先应明确十二经脉的起止和皮肤的寒热,以及脉象的盛衰滑涩,然后决定是否运用针刺的方法。如脉滑而有力,是病势正在发展的征象。脉细无力,是久病气虚。脉大而涩,是气血不通的痛痹。若表里俱伤,气血都已衰竭,寸口脉和人迎脉气势表现大体一致,比较难治,不宜针刺。凡是胸腹和四肢还在发热,是病邪没有消退,不要停止治疗;发热消退,说明邪气消除,病趋痊愈。同时,通过诊察尺肤肌肉的坚实与脆弱,皮肤的滑涩与寒温、燥湿等情况,以及观察两目的五色,可以分辨五脏的病变,判断疾病的预后。观察血络所呈现的不同色泽,便能推断是寒热、痈痹等证。

黄帝说针刺治疗的操作方法和穴位的取舍,我还不能详细了解其内在的含义。岐伯道持针的规律,首先要端正态度,心情安静,聚精会神,察明疾病的虚实,然后确定施行缓、急、补、泻的手法。用左手标示骨骼肌肉的位置,右手循穴进针,进针时不要用力过猛,防止针被肌肉裹住而发生弯针、滞针的不良后果。施行泻法时,必须针体垂直下针,施行补法,出针时必须用手按压针孔,以使其闭合,在针刺过程中还应采用提、插、捻、转等辅助行针方法,以导引正气,消散邪气,真气自然就固守体内了。

黄帝问拉展皮肤使腠理开泄的刺法如何操作呢?岐伯答道用手按在分肉间的穴位上,从穴位的皮肤上进针,轻微地用力,慢慢地垂立进针,这种刺皮而不伤肉的针法,恰好使神气不散乱而又能达到开泄腠理、排除病邪的效果。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和部分图片转自网络,此观点是原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