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贴艺术

 空空是如如不动 2016-07-23

布贴艺术

转载自 石蛋蛋

 

图片[/u

 

rl]-

图片[/url]-

 

 

图片[/url]-

 

 

图片[/url]-

 

 

图片[/url]-

 

 

图片[/url]-

 

 

图片[/url]-

 

 

图片

 

艺术与生活

转自black box    
 
 
艺术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毕加索是个典型的“艺术即生活”的画家,他视艺术为生命,他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创造艺术,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艺术也每时每刻都正在陪伴着他。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米芾的飘逸,如春风拂柳,婀娜多姿;颜真卿的粗犷,如彪形大汉,威猛魁悟;赵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丰韵挺拔;弘一的空灵,如禅房入座,清新幽静等等,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来述说艺术家心灵的。

教育即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小学美术教学的方式很多,可很多学生对美术学习不感兴趣,寻找不到乐趣,我想原因在于美术是否真正意义上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艺术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显得有为重要,将美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活动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美术,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乐趣,丰富体验,勾勒出“生活画面。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由此,可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很多小朋友在画创作画或想象画时,往往都无内容可画。老师想尽办法地引导,学生歇斯底里地想象,结果还是千遍一律。就是因为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自己身边发生过的事情,没有去用心地观察,积累的东西太少。这就要求孩子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发现身边美的东西,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又能积累素材。“写日子”是用文字记录生活的方式,而美术中“画日记”的涂鸦式记录生活更为有趣,学生有东西画,并且乐于画“画日记”的过程是学生打发时间,自娱自乐的过程,也是学习美术的过程,更是一种创作素材的积累过程,也是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的过程。课标中提出:“美术教育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社会,用自己的绘画方式表现社会,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社会,促进孩子个体与周围事物的内在整合,从而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画日记”这种新奇的方式能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轻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孩子们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创作的材料,更能体现出他们的感受,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涂鸦式的美术日记中,那似像非像的形体,那充满童趣的画面,稚拙无饰地表达纯真的心灵和原始朦胧的审美,这正是我们美术教学一直以来想要达到的效果。

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在欣赏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逐步陶冶人文情操。例如,学校开展的民族服饰布贴画兴趣小组,紧紧抓住袍江纺织兴盛的特色,来开展活动。活动前,老师让学生从家中选择一种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装或照片带到教室,供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利用多媒体从服饰的起源,到服装的演变,再到民族服饰的民间制作,边形象展示、边热烈讨论,一同感受着服饰文化的多元和神奇。再到网上看看还有哪些服饰,增进同学间不同民族服饰的了解。此情此境,趁“热”激活着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引导着同学们感受美、创造美的潜能。在学生欣赏服饰的过程中,老师始终抓住以生活为中心,选择贴近生活文化,让学生在感受中陶冶人文情操。令美术课程与学校多民族特色的结合;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民族文化与人文、科技的结合。

自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只有贴近生活热爱生活,才能从其挖掘出美的元素,创作出鲜活动人的艺术作品,美术教育需要生活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