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收藏潜力画家:王国能

 石岩里_牛歌 2019-05-26

王国能,笔名谷农,男。1981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1985年毕业留校任教。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攻写意人物画兼中国山水画。

作品多次参加北京及国内各种画展。先后有作品参加法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术性展览,部分作品及学术论文先后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研究》、《中国民族美术》等专业性杂志。出版有《中国少数民族人物线描画稿》、《白描荷花画谱》、【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国能】,《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写意小品人物画技法》等个人专著。《笔墨人生王国能》专题片曾先后在中国教育频道及优酷网展播。部分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天安门管理局等国家机关及海内外人士收藏。

《抗日游击队》138×68cm 2015年

作为艺术行为的绘画创作,讲究“情”是其本分。作画时,画者心中首先应当有“情”,倘若作者自己都不动情,其作品想要观者动情,几乎是不可能的。“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画家恽南田正是针对此而立此论,也最为实际而辨证。画者赋“情”,作品摄“情”,观者生“情”,“情”便是这样在整个绘画活动中传递。

“情”是绘画创作的精神基础,而技法、技巧、技术等,则是借助笔墨使这“情”实现的最直接的物质条件。对画家而言,各自的情感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真挚美好的、健康向上的情感;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情感;甚至低俗的、虚伪丑陋的情感,都是情感,然而对于优秀的绘画作品,其情感首先是健康的、高尚的、美好的,而后,便是抒发情感的高超的笔墨技巧。

《喜送娃子当红军》136×68cm

绘画作品渗透着画家的烙印,反映着不同时代的、不同个性风格的思想感情。真挚的感情,来源于真切的生活体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真挚的情感产生于画家在其中的最真实的感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藻此论的所谓“造化”是指自然,而自然,不当只是包括山水,自然也有人的方面。强调生活感受,就是强调画家情感的蕴藉与涵养酝酿,画到一定程度,画作为艺术品,就是画家对艺术、对人生、对“造化”的最深刻的感悟与认识。于是,最真的“情”产生了,这一包含了独立个性的、不同生活感受和审美趋向的“情”,是造就每个画家独特绘画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绘画创作注重真实的生活感受,是坚定艺术信念和作品理想境界的力量源泉。

《陆游》180×90cm 2014年

以笔墨写意画的手法表现各民族的生活风情,我力求根据不同民族、不同人物特点来提炼自己的笔墨技巧,寻求一套独特表现力的笔墨结构和笔墨语言。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展现最具中国画艺术精神的“气韵”神韵,追求“一画”论的生命活力。用笔放纵粗犷、线条凝重简练、墨色雄浑厚实、淋漓潇洒。无论是行笔运线,还是泼墨泼彩,其中“写”的节奏、“泼”的韵味,所抒发的都是一个“情”字。各民族风姿万种、美仑美奂的服饰以及生动鲜明的形象,更促发这“写”的灵感和“泼”的精神。

《凉山春》68×68cm 2015年

蒙族青年和彝家小伙子的英俊刚毅、结实劲健的形象,使“骨法用笔”的传统成为现实;藏族老人、瑶山老庚不畏艰辛、饱经沧桑的面容,更可借以参悟书法的“屋漏痕”之妙用。藏族宽大厚实的藏袍,以饱满厚重的笔墨线条,挥写起来粗犷豪放;青藏高原上成群乌黑的牦牛,以浑厚浓重的墨色泼写起来痛快酣畅;苗家少女、瑶寨姑娘甜美迷人的风姿,以清新淡雅的笔墨抒写起来自然朴实、耐人寻味;无不体现出“气韵生动”这一传统古法的至上高明,彰显“一画”论的独特魅力。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绘画表现形式,独立世界艺术之林。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以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表现具有民族风采和新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无疑是一条弘扬民族先进文化的光明大道。

《草原人家》68×68cm 2014年

收藏鉴语:王国能以滴水穿石的毅力不断学习,不断求索,脚踏实地,所以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不免慢热、晚熟。王国能为人随和内敛,不善张扬,骨子里却透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倔强的内在气质。平时少言寡语看似木讷,作起画来却激情四溢,兴奋异常,挥毫泼墨气贯长虹,一派豪迈气概。犹如火山一般,地表平静,核心深处却涌动着滚滚熔岩,一旦爆发,惊天动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