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椎穴 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1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
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基础知识JICHUZHISHI 【穴名释义】穴在第7颈椎棘突下,因其椎骨最大,故名大椎。 【主 治】 ①项强,脊痛;②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热病,疟疾;③胸痛;④癫狂痫,小儿惊风;⑤风疹,痤疮。 【操 作】 向上斜刺 0.5 ~ 1 寸。可灸。 医案举隅YIANJUYU 贺普仁医案一: 王某,男, 17 岁。 主诉:高热 3 天。 3 天前出现周身冷,肌肤发热,头痛,在外院诊断为“上感”,曾服用复方阿司匹林等药物,发热不退。伴有倦怠乏力,纳差,小便黄,大便干。 望诊:面赤,咽部充血。舌红,苔薄白。 切诊:脉浮数。 辨证:风寒束表,入里化热。 取穴:大椎(拔罐放血)、攒竹(点刺放血)。——《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贺普仁》 【按 语】 督脉为阳脉之海,统摄全身阳气。大椎位于督脉之上,该穴又为手足三阳经所会之处,阳气最盛,功擅泄热。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太阳主表,取之放血可以疏风泄热解表。
贺普仁医案二: 王某,女, 32 岁。 午后低热 3 个月,体温 37.5℃。 3 个月来,午后低热,颧红,体倦,心悸,夜不成寐,不思饮食,面色无华,月经不调,带下、二便正常。舌体胖,苔薄白,脉细弦。 辨证:思虑劳倦伤脾,气血无生化之源,以致阴虚发热。 治则:健脾胃,退劳热。 取穴:大椎、胆俞、膈俞、脾俞。 刺法:以 1 寸毫针,刺入穴位 5 ~ 6 分深,均用补法。 针后饮食稍增,体温由 37.5℃降至 37℃,继用前穴治疗,共针刺 10 次,低烧退至 36.5℃,饮食正常,心悸除,体倦消失,痊愈,恢复工作。——《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贺普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