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哀挽类 1 挽郑成功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爱新觉罗?玄烨) [赏析] 爱新觉罗?玄烨,即清圣祖康熙皇帝。郑成功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于1662年率军击败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祖国领土台湾。五个月后,即病逝于台。郑成功遗骨归葬时,康熙皇帝送了这副挽联。本来郑成功坚持抗清,对清朝来说,应是敌手,可康熙皇帝在联中却盛赞其“孤忠”,显然是出于对他收复台湾这一义举的敬佩。对敌手有如此胸怀,真是难得。上联陈述郑成功的抗清事迹。四镇指南明小王朝布防在江北的四镇总兵。他们心怀二志,使南明迅速灭亡。而郑成功坚守金门、厦门两岛,与清王朝争夺东南半壁江山。下联盛赞郑成功爱国精神。在南明诸王相继灭亡的形势下,郑成功一举收复台湾,并以此为据点坚持抗清,其忠心令人感佩。联语以对比手法着意凸显其人格魅力,诚属挽联佳作。 2 挽关天培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竟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林则徐) [赏析] 关天培,晚清爱国名将,曾任广东水师提督,在抗英战争中壮烈牺牲。林则徐在流放新疆途中闻讯恸哭不已,挥笔写下了这副挽联。上联说,关天培苦心经营六年固若金汤的海防线,是谁一下子给毁坏了?致使他孤军作战,竟为国捐躯?金汤即金城汤池,比喻坚固的城池。长城比喻国家屏障。“躬尽瘁”语出诸葛亮《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下联说,关天培和参将麦廷章在孤立无援的困境中双双尽忠,其伟大的民族气节,连英军都很钦佩,送回遗体时,面部还带有生前的英气。坎壈是困顿之意。上联用设问,锋芒直指投降派琦善及其清廷。下联用异类英军反衬,显示关天培形象之高大。联语笔力雄健,荡气回肠。全联采用五七七句式,第二分句为三四节奏形式。 3 挽方旭 五老中唯余二人,悲君又去; 九泉下若逢三友,说我就来。(刘咸荣) [赏析] 刘咸荣,四川双流人,清光绪拔贡,官达县教谕。作者与方旭等四人交谊甚深,被称作“四川五老”。有三老已相继去世,至方旭又仙逝时,幸存的刘咸荣便撰此联挽之。上联实写四人去世,悲不自禁。下联虚写托方带话,说就要与老友相聚。五人生死相依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联语质朴自然,悲痛中交织着豁达的心态,这在古今挽联中确实别具一格。 4 挽渡河船夫 千尺潭水深,杨柳渡头增客泪; 两山灯火冷,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上联化用李白《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句意。下联语出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用典切人切事。作者用潭水、渡头、灯火、江上等词展示船夫特定的生活场景,以勾起对死者的追念。用深、泪、冷、愁等词,以抒发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联语颇富文采。 5 挽钓叟 石洞访神仙,桃花流水杳然去; 烟波寻钓叟,斜风细雨不须归。(龙韬) [赏析] 龙韬,生平不详。此联可取之处在于,一个普通钓叟,本没有什么事迹可以追述,而作者却别出心裁,写出了新意。上联“桃花”句出自李白诗《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石洞”,使人想起桃花源里的渔夫。访神仙即访钓叟,其结果是“杳然去”,仙逝了。下联“斜风”句出自张志和《渔歌子》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暗示钓叟“不须归”,仙逝了。联语写于石洞烟波处一再寻访逝者,好象不相信钓叟已经死去似的。其感情之真挚,立意之新奇,颇值得玩味。 6 挽乳母 一饭尚铭恩,况怀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亦当泣血三年。(曾国藩) [赏析]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历任兵部侍郎、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等职,有《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身为清廷重臣,闻乳母去世,亲自撰联悼念,甚为感人。上联将漂母、生母与乳母比较,盛赞乳母的恩德。“一饭千金”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说韩信少时,家境贫寒,遇一洗衣妇人救济,供食十余天。后韩信封侯,以千金相报。作者说,一饭之恩尚且不忘,何况带我长大的乳母?她比生母只不过少怀了十个月胎。下联将自己与韩信、亲生子女比较,说千金也难报乳母恩德,从人情事理上说,也应当像待父母一样,为她守孝三年。感恩戴德之情溢于言表。联语用五五六句式,一二分句虽都是五字句,但节奏不同,读来并不呆板。 7 自挽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俞樾) [赏析] 俞樾,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官翰林编修、河南学政,清代著名学者,著有《春在堂全书》。此联是俞樾晚年时对一生的总结。上联写治学,说自己活着无补于时世,离世也无关乎定数(寿命长短),辛辛苦苦写下二百多卷著作留给后人,这就心满意足了。下联写做人,说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想到后半生在杭州诂经精舍主讲三十多年,培养出了章太炎这样的得意门生多人,尽可开心一笑,死而无憾了。联语毫无悲凉之气,完全是豁达乐观的心态,在众多自挽联中确实不同凡响。 8 自挽 读书经世即真儒,遑问他一席名山,千秋竹简; 学佛成仙皆幻相,终输我五湖明月,万树梅花。(毕沅) [赏析] 毕沅,江苏镇阳人,清乾隆进士,官至湖广总督。上联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应重视读书经世,这就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莫管他死后虚名。名山,指藏之名山的不朽著作。竹简,指史册。下联说,学佛成仙都是白费力气,不如去观赏五湖明月,万树梅花。五湖,即太湖。据说毕沅生前就在太湖边建了自己的墓,这里四周都是梅林。此联可见出作者对生活的达观态度。 9 自挽 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愿他年重订婚姻,休向生妻谈死妇; 儿依严父悲哉,小孩子终须有母,倘后日得蒙扶养,须知继母即亲娘。 [赏析]这是一位贤妻良母临终之前写的自挽联。各选本字句有些出入。上联劝慰丈夫,我走了,他年重订婚姻,不要在新人面前再谈起我了。胸怀多么宽广。下联叮嘱子女,你跟老子生活是可怜的,小孩终须要个妈妈照顾,如果日后承蒙继母扶养,你可要把继母当亲娘看待。心地何等善良。此联用散文语言写出,情真意切,质朴动人。各句对仗也比较规范。分句句脚平仄是: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10 挽秋瑾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瑾其可怀。 [赏析]秋瑾,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曾赴日留学,先后参加光复会和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1907年因起义失败英勇就义。后人辑有《秋瑾集》。这副挽联就贴在秋瑾就义的绍兴轩亭口的亭柱上。该联有三点值得注意:一、精于用典。上下联都用了楚辞典故。上联语出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作者借此名句抒发了慷慨悲凉扼腕痛惜之情。下联语出屈原《楚辞?九章》:“怀瑾握瑜兮,穷不得所示。”瑾、瑜都指美玉,诗句抒发了屈原怀才不遇的感慨。联中的“怀”是怀念之意。作者是说秋瑾为革命献身,是值得永远怀念的。二、用凫肩格方式将秋瑾名字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三字上,自然而流畅。三、善用虚字。联中有一半是虚字:哉,之,为,矣,其,可。悲哉、惨矣,两处停顿较大,可看作两个短句。后面四字句可读为一三节奏,平仄合律。只是“气”与“怀”不同类,算是白璧微瑕。此联文情并茂,哀惋动人,不愧是挽联精品。 11 挽母 树欲宁而风不静,子欲养而亲不待,奉母百年岂足?哀哉数年卧病,何意撒手竟长逝,只享春秋六二; 爱我国矣志未酬,育我身矣恩未报,愧儿七尺微躯,幸也他日流芳,应是慈容再无见,难寻瑶岛三千。(秋瑾) [赏析]女革命家秋瑾因参加反清民主革命,无暇顾家。闻母病逝,极为悲痛,写了这副长联寄托哀思。“树欲宁而风不静,子欲养而亲不待”,语出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瑶岛即瑶池,西王母居所。联意是说,奉养慈母本来百年也不够,但天不遂人意,可怜她卧病才几年,想不到就撒手走了,享年只有62岁啊!现在光复中华的理想尚未实现,父母的养育之恩尚未报答,我真感到惭愧啊。以后即使实现了我的理想,可到哪里找你倾诉儿女之情啊。联语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12 挽谭嗣同 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康有为) [赏析]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与谭嗣同、梁启超同为晚清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戊戌政变时,逃亡国外。辛亥革命后成为保皇派,为复辟帝制而造舆论。谭嗣同,字复生,湖南浏阳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因戊戌政变中袁世凯的告密,与林旭等六人同时遇害。十多年后,康有为在谭嗣同的家乡浏阳城外烈士祠题写了此联。上联说谭嗣同再也不能复生了!表达了作者哀痛欲绝之情。下联说我康有为虽然活着,可还有什么作为呢,抒发了作者悲观无奈之感。上下关系是:正因为失去了你,才使我无所作为,逻辑上是一种因果关系。尤其难得的是,两人名字重复使用,前后意义又不一样,可算是一种机巧。此外,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写了一副父挽子联,用语朴实,寓意深刻,对仗也颇为工巧,特附于此:“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上联正面写其处境之艰,反面写其影响之大。“无非是骂”,泰然处之的心态。下联正面写昭雪无期,反面写是非曲直有待历史定论。上联见出愤慨,下联见出哀痛。确是挽联佳作。 13 挽孙中山 洪以甲子灭,公以乙丑殂,六十年间成败异; 生袭中山称,死傍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章炳麟) [赏析] 章炳麟,字太炎,浙江余姚人,近代著名革命家、学者。上联以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作对比,写伟人事业之成功。洪秀全于1864年失败,是甲子年。孙中山逝世于1925年,是乙丑年。中间相隔六十年,洪领导的起义失败,孙领导的革命成功,两者大不一样。下联以朱元璋作衬托,写伟人贡献之巨大。孙中山原名孙文,流亡日本时化名中山樵,后以中山名世。逝世后,中山陵处所与朱元璋的明孝陵相近。朱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孙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两人都是“一匡天下”的杰出人物,都了不起。其实,朱只是改朝换代,孙中山却结束了封建帝制,两者岂可同日而语?联语用了自对,总体对仗是比较工整的。一二分句都是一四节奏。 14 挽徐志摩 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在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郁达夫) [赏析] 郁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作家,曾执教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校。后赴南洋参加抗日爱国宣传活动,流亡于苏门答腊,遭日本宪兵杀害。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曾主编《诗刊》《新月》,在北京、上海等地大学任教。1931年11月不幸遇空难。作为好友,郁达夫写了这副挽联。上联赞逝者文学成就并及两人友情。两卷新诗指《志摩的诗》和《猛虎集》。廿年老友写交情之深。后两句是说各地好友再也不能相聚了。佳人指徐志摩。下联对逝者表示哀悼。河满即河满子,歌曲名。唐代张祜《宫词》诗云:“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九点齐烟”语出唐代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齐州即九州。意思是说,从高空俯视九州,如九点烟尘。化鹤即成仙,指代死亡。典出陶潜《搜神后记》,说有个叫丁令威的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返乡,栖于华表。“高处不胜寒”语出苏轼《水调歌头》。因徐志摩死于空难,所以用了这些典故。我们似乎听到作者在轻轻呼唤:魂兮归来!联语写得文情并茂,很有感染力。 15 挽抗日阵亡将士 雪百年耻辱,复万里山河,秦汉无此雄,宋元无此壮; 写三楚文章,吊九原将士,风雨为之泣,草木为之悲。 [赏析]上联说,抗战胜利,终于结束了中国屡受侵略的历史,百年耻辱得以洗刷,万里山河得以收复,这样的伟大功勋是历史上任何朝代所不能比拟的。下联说,对于抗日阵亡将士,我们要写出最沉痛的祭文来吊念他们,永远铭记他们,连风雨草木也要为之悲泣啊。三楚,战国时楚地,分西楚、东楚、南楚,长沙为南楚。九原,春秋时晋大夫墓地,后泛指墓地。上联用秦汉宋元对比,写其丰功伟绩,下联用风雨草木烘托,抒发悲壮情怀。作为挽群体的挽联,措词是十分得体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