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用另一种方式征服世界的男人 李商隐,唐朝大诗人,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应可与李白、杜甫、王维、陶渊明、王昌龄、白居易、杜牧、苏轼、陆游等跻身十大之列。 但这么伟大的一个文化大家,其生前的落魄、辛酸、坎坷、无奈的命运,却几乎可与诗圣杜甫一道成为“诗人不幸诗家幸”的注解…… 他自幼贪困,“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所倚之亲……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幼小的他常常靠给人抄书或服役来赚取一点点微薄的口粮。18岁时,受洛阳东都留守令狐楚赏识,待之如子,并获授写作骈文之技。李商隐26岁时,令狐楚死。27岁时,李商隐受泾原节度史王茂元赏识,并与王茂元之女结婚。 从此,李商隐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无限激烈的党争,在漩涡中起起落落,最终在无情的排挤中度过了凄风苦雨的一生。 因为令狐楚属于牛党,而王茂元属于李党,而牛李二党势同水火。李商隐娶王茂元之女,被包括令狐楚之子令狐陶在内的牛党人视为“背恩”、“无行”。 其实,李商隐娶妻并非为了获得荣华富贵,王茂元也并未推荐过他,李党首领李德裕更不曾在意过这位官职卑微的诗人。但偏狭的牛党人士不管这些,从此将李商隐视为眼中钉。正直单纯的李商隐的一生,从此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下面,让我们从李商隐关于爱情、政治讽喻、身世感喟等三方面的作品中去体悟诗人多情而悲苦的一生。 宋华阳是一位宫女,随同玉真公主在玉阳山入观修道。大和九年,“甘露事变”爆发,仕进之途受阻的李商隐“志在玄门”,跑到河南济源县的玉阳山、王屋山一带学道,认识了宋华阳。这对青年男女产生了浓烈的恋情。这段最后无果而终的感情,带给李商隐非常丰富的艺术灵感,《碧城三首》、《过圣女祠》、《河阳诗》、《重过圣女祠》等,都是李商隐为纪念这段感情而作。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蕚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公元838年,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赏识李商隐的才华,聘他为幕僚,并把女儿嫁给了他。婚后生活十分和美,王氏善鼓瑟,所以我认为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有怀念他爱妻的成份在。美中不足的是李商隐的仕途多年没有起色,一直沉沦于下僚,奔波于各处幕府之间。王氏独自在家抚养儿女,生活清苦,却不曾埋怨丈夫。夫妻聚少离多,使妻子免不了为丈夫担忧,以至于在送别李商隐入卢弘止徐州幕府时,“未语含悲辛”。 公元851年,卢弘业去世,李商隐心情忧郁返京,途中收到妻子病危的消息,他立即日夜兼程地赶回家,却再也见不到妻子的音容笑貌了。为此,李商隐写下《房中曲》,其中“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里的哀痛与宋朝苏轼的悼亡词一样令人心碎。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 李商隐的爱情故事虽不甚传奇,但他写的情诗都成了传奇,惹来世世代代的读者为之痴迷、感叹、猜测、争论。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四首(其一)》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大概就是李商隐对待爱情的态度。包括李白在内的许多古代诗人对待女性和爱情都是抱着玩赏的态度,而李商隐可能因为出身贫苦以及感情真挚的原因,对待女性、对待爱情都很尊重、很严肃、很珍惜。许多诗篇中对女性的赞美、关怀与同情,令我隐约见到了贾宝玉的影子。 而关于他的那些脍灸人口的神秘爱情诗究竟所指为何的争论,我看再过千年也不会有结果。 二、政论诗 政论诗在李商隐作品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欲回天地”一直是他的理想。李商隐的政论诗善于借古代史事讽喻现实,也敢于直接讽刺本朝君主的失德行为,还有许多关于文宗至宣宗时期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现象的个人见解。由于李商隐眼光独到、用笔辛辣、议论深沉,因此许多诗篇皆成名篇。 《骄儿诗》:“况今西与北,羌戎正狂悖。诛赦两未成,将养如痼疾。”——建议朝廷对待经常扰边的党项与吐蕃采用镇压与怀柔两种策略,迅速改变软硬两手均不奏效的现状。 《随师东》:“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影射唐文宗大和初年至大和三年秋征讨叛镇李同捷时因决策失误而导致劳民伤财。 《重有感》、《曲江》沉痛哀悼甘露事变中被奸宦屠杀的大臣(“空闻子夜鬼悲歌”),为被软禁的唐文宗抱不平(“望断平时翠辇过”),期待忠臣良将为国除害(“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为国家与人民前途忧心如焚(“老忧王室泣铜驼……若比伤春意未多”)。哎,大唐的春天已经远去,自己人生的春天还没来过就已走远…… 《马嵬二首》矛头直指唐玄宗,辛辣地讽刺他后期的昏庸荒淫,讽刺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李隆基甚至不如一个民间男子(“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而在《华清宫》中,诗人将杨玉环与唐明皇分别比作褒姒和周幽王,讽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功力不及褒姒——因为褒姒能使周幽王被杀西周亡国,而杨玉环和他的兄弟姐妹们虽促使大唐盛世衰败,但安史之乱后的李隆基又回到了长安,大唐也并未亡国,足见杨玉环祸国殃死的“功夫”略逊色于褒姒,所以倘若在阴间相遇,难免被褒姒嘲笑(“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隋宫》辛辣地讽刺了暴君兼昏君隋炀帝。陈国后主陈叔宝荒淫无行,被当时的隋国晋王(即后来的炀帝杨广)灭国。杨广当时还对陈叔宝大加嘲讽。而当杨广当上皇帝后,其荒淫无道远甚于陈叔宝。据《隋遗录》记载,隋炀帝游杨州时曾经梦见死去的陈后主及其宠妃张丽华。隋炀帝请张丽华为他舞一曲《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于是嘲笑杨广说:“你不也和我一样贪欢吗?当初又何必挖苦我?!”而李商隐《隋宫》的讽刺深度比《隋遗录》更进一步,他说:因荒淫享乐而在扬州被叛臣所杀的杨广(父亲杨坚辛苦建立的大隋也就此很快地灭亡),死后在地府若与陈后主相遇,还好意思再问与《玉树后庭花》相关的事吗?!(“于今腐草无荧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有感二首》、《重有感》在奸宦当权的环境下,赋诗严厉谴责屠杀朝臣的宦官,也责备了谋事不密的李训、郑清,和用人不当的唐文宗。 《寿安公主出降》忧虑朝廷的软弱与藩镇的坐大。 《李卫公》、《漫成五章》等肯定李德裕改革朝政、平定藩镇叛乱、抵御夷狄侵扰等方面的贡献。 《贾生》一反古人论调,叹息一代明主汉文帝亦不能用贤,为古往今来怀才不遇的士人抱屈。 《题汉高祖庙》嘲笑项羽“衣锦还乡”的乡愿意识。 李商隐一生在牛李党争中艰难生存,但他的政治观点,是倾向于李党的。他写过好几首诗赞扬李德裕,在李德裕失势后赋诗表达同情并高度肯定他的政绩,甚至赋文赞扬他为“万古之良相”。在李党中坚郑亚也被贬逐时,李商隐绝无世俗小人落井下石之态,反而进一步靠拢他们,放弃京职随郑亚远赴桂海。事实上,李德裕的政绩与人品也远远高于牛僧孺。晚唐藩镇的坐大和日益跋扈就与牛僧孺的软弱苟且有很大关系。 三、个人身世抒情诗 终李商隐一生,都是一名郁郁不得志的幕僚或下级官吏,因此,个人身世抒情诗便贯穿了他的一生。 较早的一首《安定城楼》作于838年,作者时年27岁。进士及第后的次年,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考,初选已被录取,复审时却被某“中书长者”以“此人不堪”的评语删落,悲愤无奈的李商隐登上安定城楼,写下这千古名篇: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千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意未休。 在《初食笋呈座中》一诗中,诗中劝说权臣不要冷漠残忍地对待有志青年。可惜事实上,虽然“皇都陆海应无数”,而晚唐权臣们仍然“忍剪凌云一片心”。 《四皓庙》不仅为古代被弃之如遗的功臣文士鸣不平,也为自己不遇的命运辛酸(庙前便接山前路,不长青松长紫芝)。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在《九日》一篇中,作者感慨汉朝重贤的公孙弘“开东阁以延贤人”的风度不可在当世重现,也为少年时的伙伴令狐绹与自己越走越远而伤心。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在《有感》一诗中,李商隐对自己一生的命运作了一个高度概括。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妻子王氏病故之后,李商隐在岳父王茂元旧宅写下这自怜自伤的诗篇(《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曾经有家难归,而今家庭破碎,唯有借酒销愁,忘却这半生一事无成的潦倒失意,也许我该去嵩阳隐居为僧,与青松白雪为伴,度此余生吧……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怀才不遇的苦闷,壮志难酬的遗憾,终于在李商隐的晚年像火山一样喷发了。再没有机缘像马周一样,得到明主李世民的破格提拔了;也没有初唐大将郭震那样的幸运,以一首《古剑篇》实现起于草野、后登高位的理想了。自己就像一把不甘沉埋的宝剑,虽然“犹能夜夜气冲天”(《古剑篇》),却终于在羁泊中沉沦生锈,像风雨中那一片枯枝上的黄叶,注定零落成泥碾作尘。 从李商隐的政治评论诗可以看出,李商隐绝不仅仅只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还应该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他的许多政治见解以及人品远在当过宰相的牛党要人牛僧孺之上。虽然并不能断定李商隐有宰相之才,但我从李商隐政治诗中的深度,认为他担任一名御史大夫是绌绌有余的。 李商隐的理想抱负是很远大的,他一直有一个“欲回天地”的梦,即力促大唐王朝中兴、回到贞观开元盛世。像范蠡一样扭转乾坤、回旋天地、建功立业之后,功成身退辞去爵位、乘一叶扁舟悄然离去——这是李商隐为自己设计的人生之路。然而,终李商隐一生,都仅能充当边镇幕僚代草文书,从未登上朝堂,从不曾有过建功立业的机缘。所以,李商隐一生都在为大唐王朝的日益衰败而叹惋,也为自己的悲凉际遇而哀叹。“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崔珏在《哭李商隐》中,将他的坎坷一生作了一个最精准的概括。 “古来才命两相妨”,当看到义山这一句千古牢骚语时,禁不住为他掩卷长叹! 所以,我们可以断言,李商隐47岁的一生,在政治上,是完全失败了(晚年的他甚至有过出家为僧的计划)。但是,“诗人不幸诗家幸”,李商隐在政坛的不幸,却意外地使自己成了一位纵横千古的诗坛英雄! 在晚唐讨坛,李商隐与杜牧齐名,号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列,称为“温李”,历朝历代受其影响的诗人多如过江之鲫,如晚唐的唐彦谦、韩偓、崔珏,宋朝的西昆派诗人以及贺铸、晏几道、秦观,元朝的杨维桢,明代的杨基、高启、程嘉燧、王彦泓,清代的黄景仁、孙原湘、陈文述、樊增祥等,连近现代的旧体诗人和新诗作者也颇爱其诗的泽惠。 被文化全才苏东坡誉为诗词界“野狐精”的王安石,也对李商隐赞誉有加,认为诗人们都向杜甫学习写诗大法,但真正学得好的仅李商隐一人而已。而“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更是“虽老杜无以过”;北宋初年,曾流行一阵模仿李商隐的风雅,人称“西昆体”,以至于文学家兼史学家的元好问感叹“诗家总爱西昆好”;清代吴乔认为李商隐是继李白、杜甫、韩愈之后的诗坛大家;民国时期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感谢李诗令他精神上获得一种新鲜的愉快。从这些文坛巨匠的评价,可见李商隐在中华民族千年诗坛之中不朽的超然地位。而且我相信,千年万年之后,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必将世世代代永远流传李商隐那些神秘、怅惘、朦胧、梦幻、优美、真挚的诗歌。 在李商隐生前的世界,他是被遗弃的风尘小吏;而在李商隐身后的世界,他是万众拥戴的诗界王者。 他没有如愿中兴他生前那个社会,却用另一种方式永久地征服了他身后的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优秀的男人,他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罕见的“国宝”级人物之一; 这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是中华民族诗歌文化里永远闪亮的瑰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