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的惘然和追不到的“此情”:李商隐的无题情诗是写给谁的?

 潮大叔 2021-04-11

李商隐,唐朝晚期著名诗人,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并且这样的历史地位对于李商隐来说也是实至名归,他的一生尽管非常短暂,在官场上也一直陷于困顿而不得志,但他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在李商隐的文学成就中最为让大家关注的就是他的无题诗,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可分为政治诗、咏史诗和无题诗,其中的无题诗便是最具特色的,也是李商隐的独特创造。

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古人的诗歌就是通过题目或者小序来说明诗歌的目的,也方便他人理解,但是,李商隐最爱写的无题诗便直接拒绝了这样的坦白,加上他遣词用典更是隐晦内敛,主旨和含义便愈加的朦胧,这也导致了后人在阅读李商隐的无题诗时,对其写作主旨和目的议论纷纷,众说纷纭。是为何人而作?为何事而有所感叹?关于这些诗的理解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锦瑟》,尽管该诗有标题,但历代的诗评家大多主张《锦瑟》是一首无题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李商隐所作的这首无题情诗背后的故事和含义。

诗人的创作必然离不开诗人自己的经历,现在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李商隐的生平。李商隐祖籍位于河南荥阳,他出生时父亲李嗣正任获嘉县令,家境也还算不错,但天降横祸,父亲李嗣去世,那时的李商隐还不到十岁,小小的李商隐自此便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他们只能靠母亲抄书为生,自幼就练有一手好字的李商隐便起早贪黑地给母亲帮忙,此番经历可谓是尝尽了清贫之苦。

一次,十五岁的李商隐在给一户大户人家送抄好的书卷时,无意间瞧见了这户人家的小姐们正在荡秋千,在少女们欢快的笑声中,一个年纪与自己相仿的姑娘,却背对着秋千架和小伙伴们,独自在偷偷抽泣。在收回望着少女的目光后,画面却一直在脑中挥之不去,这也让李商隐写下了他的第一首《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琴,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大和三年(829),移居洛阳的李商隐结识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并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也因此认识了其儿子令狐绹,两人相交甚好,在之后李商隐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刻苦努力加上令狐绹的延誉,李商隐得中进士,可以说,在前期,令狐一家对李商隐的帮助良多。开成二年(837),令狐楚病逝,不久后李商隐便收到了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作他的幕僚,因为王茂元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便将女儿嫁给了他,这也就是李商隐余生的挚爱——王晏媄,那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李商隐为其所作。然而,这段以美好爱情开始的婚姻却并没有让李商隐变得更好,反而成为了他后半生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的罪魁祸首。

当时的朝廷上正发生着著名的牛李党争,其中,王茂元站的阵营是李党,而令狐楚一脉站的阵营却是牛党,因此可以想象夹在两者之间的李商隐的境况是有多么艰难了,而他与王晏媄结为夫妻一事不仅把他拉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也让他被冠上了背信弃义之人的名号。但李商隐的性格本就内敛不善辩解,他自幼便尝尽人间冷暖,最知感恩,又怎会是背信弃义之人,也根本无意站李党阵营与令狐绹对着干,之所以明知此婚事不可为而为之,终是只因一个情字,因而,当时即使是处于如此尴尬境地的他也早就已经无法抽开身了。

就这样,李商隐与好友令狐绹关系决裂,在之后的官场上令狐绹更是接连不断地打压李商隐,致使他在官场上无路可走,仕途坎坷,后半生终不得志,往日好友对他的冷言和嘲讽更是让他十分忧郁难堪。李商隐也因为常年在外奔波,与妻子聚少离多,但两人经常通过书信往来,传达着对彼此的相思之情,感情一直很好,这样分隔两地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多年,到了大中五年(851),王晏媄在春夏间病逝,这无疑成为了压垮李商隐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本就沉郁的心更加伤痕累累,也再无心无力去追求仕途上的成功。

在官场上,仕途坎坷,身陷于牛李党争之间,被视为背信弃义之人,在家庭上,与妻子聚少离多,没能守护在身旁,事业,家庭,皆一无所有,这些痛苦煎熬的经历,难以言说的苦楚,都化成了李商隐笔下的诗篇。

因此,正如他晚年所作的那首《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写的是情,是理想,是现实,是命运在时代洪流中,无力的漂泊和抵抗,写此生写不平,写给故人,写给亡妻,也是写给那个蹉跎半生,未能如愿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