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灸疗法是在我国传统灸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脐疗方法,它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自拟组方研末作为底物,再取相应组方与食盐混合制成的药盐为隔物,填满整个脐部(即神阙穴)后,夹取橄榄大小的圆锥形艾柱放置其上进行熏灸,以激发人体经气,调节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它集经络腧穴、药物作用和热力学刺激三种功效于一身,具有回阳补虚、温肾健脾、宁心安神、防病保健等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 传统的神阙灸法又称“脐灸疗法”,属于脐疗的一种,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就有“以盐纳脐中,灸百壮,治霍乱卒死”的记载。同时代的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载述“脐中,神阙穴也,一名气舍,灸三壮,禁不可针刺”,首次提出神阙宜灸禁针的原则。在岭南针灸名家欧阳群教授的努力研究下尝试隔物灸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中药粉底,获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及完善神阙隔物灸法,一方面扩大中药粉底的方剂范围;另一方面尝试在食盐中混入同等配方的中药,以增加隔物通透性,提高热力及药物的传导性。不管从治疗的效果及实验室研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最终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特色治疗。 脐带是胎儿供血以及输送营养的唯一通道,胎儿出生后,脐带脱落留下的瘢痕称为脐部,即穴名神阙者也。中医学认为,神阙又称为“脐中”“命蒂”,乃先天之本源,后天之根蒂。从经络学说看,神阙通过任、督、冲三脉和全身十二经脉的气血相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影响于脐中。现代解剖学证实,脐部皮肉浅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深层有丰富的腹腔神经丛及其所属血管,具有良好的热敏度及传导功能。当各种理化刺激作用于脐部时,能快速透达脐内,兴奋局部的神经末梢,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与传导,调节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经络是人体客观存在的,能沟通上下表里、运行气血的独特系统。神阙隔物灸法通过局部腧穴的刺激作用,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现代研究证实,脐部深层有大量的腹腔神经丛,局部的理化刺激会使皮肤神经末梢进入活跃状态,以激发人体经气,体液调节,增强免疫功能,从而有利于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善。 一方面脐部表皮薄弱、皮下无脂肪,传导性好,渗透性强,有利于药物分子通过皮肤,迅速弥散入血液;一方面脐部给药不经过消化系统而直接到达肝,避免了首过效应,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 神阙隔物壮灸疗法,采用多种药方为底物及药盐,利用药物本身的功效发挥相应的药理作用,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 消化科 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腹胀、便秘、泄泻、呃逆、恶心、呕吐。 2. 妇科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女性宫冷不孕。 3. 精神心理科 失眠、健忘、抑郁、癫狂、烦躁不安。 4. 神经科 头痛、头晕、晕厥、昏迷、植物状态、肌张力障碍、小儿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老年痴呆。 5.泌尿生殖科 尿频、尿急、尿痛、尿失禁、尿储留、男性功能减退。 6. 儿科 小儿腹泻、消化不良、厌食、多汗、体虚感冒。 7. 皮肤科 黄褐斑、痤疮、荨麻疹、过敏性皮肤病。 8. 其他 各类咳嗽、痰多、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退化、腰肌劳损、肿瘤放化疗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大病久病所致体质虚弱、年老体衰等。 1、患有严重糖尿病或心、肝、肾衰竭者慎灸;孕妇禁灸。 2、治疗时嘱患者自然放松,不要移动体位;神志不清者或小孩需要家属看护,必要时采取固定体位,以免身体移动洒落药盐。 3、施灸时要注意温度的调节,以出现温热舒适感为宜;不能过热过烫,尤其对昏迷、感觉迟钝、不能言语及儿童患者,需严密观察;若温度过高,应先夹掉艾柱,用手挤压治疗圈使药盐松动,必要时添加新的药盐,带病人不觉烫时再继续施灸。 4、治疗后局部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如出现小水泡可任其自然吸收,无需处理;若水泡较大可用无菌针刺破放出水液,再涂烧伤膏并用纱布包覆,避免沾水。 【癃闭方】 【祛斑方】 【补肾方】 【敛汗方】 【头痛方】 【虚烦方】 【补虚方】 【通便方】 【解痉方】 【头晕方】 【失眠方】 【脾胃方】 【免疫方】 【补血调经方】 【尿失禁方】 【关节方】 【止咳化痰方】 【益气补血方】 【妇科炎症方】 【醒脑开窍方】 【镇静安神方】 【月经不调方】 【活血通络方】 编辑:WJ&KB 来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