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视建筑】他带领隈研吾等9国11位建筑师做乡村竹建筑群,四年过来惊艳建筑界![图文视频]

 关陇之 2016-07-25


葛千涛 说

                我希望实现一场中国乡村的“文艺复兴”

著名策展人葛千涛先生经过四年多的努力使得首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在龙泉宝溪乡顺利落地。国际竹建筑双年展从规划到营建,都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竹建筑从营建之日起,便融入了村庄,成为了村庄的一部分,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永不落幕双年展,从本质上探索了中国乡土建设新的路径。  城视窗.中国特别采访了葛千涛先生,由他讲述融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如何以竹为载体营造具有文化内涵乡村社区,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视频】葛千涛|我为什要做世界首个国际竹建筑双年展


一、结缘竹建筑双年展策展地 | 溪头村


葛千涛:2009年我开始做“国际陶瓷生活艺术博览会”,2009-2010年,我陆续到全国各地的窑址(古代叫官哥汝定钧)去了解中国陶瓷业的发展现状,调查发现曾经的龙窑还存在。宝溪因为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溪头村,这里不仅有7座古龙窑,而且这里风景秀美,民风纯朴。




 

二 、为何跨界做竹建筑双年展


葛千涛:1997年,我参与策划了“上海艺术博览会”的一部分,2009-2010年开始做“国际陶瓷生活艺术博览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国内整个博览会的艺术生态中看到一些问题,目前在盒子里做的展览越来越多,也一直没有新的模式出现,于是我就思考能否做一个“在地”展览,我认为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文艺复兴,但在城市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我们希望在乡村找到实现这种复兴的可能。



 

三、 竹建筑双年展与乡村建设


葛千涛:我去过中国很多古镇,包括乡村改造,我觉得“文化的复兴”这个问题是要从本质上去解决的,我们谈“复兴”,它不是“复古”,就像我们今天谈“跨界”一样,假如盲目的跨界会遭到质疑,“跨界”如果没有一个载体的话,我觉得用“嫁接”这个词可能会更恰当,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本体(活体)上,如果缺少这个的话,我们的乡村建设可能会走向歧途,因此,我认为乡村建设最重要的是如何去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



 

四、为何选择”竹”主题做展览


葛千涛:策展都需要有一个主题,做乡土建设我们必须找到一个非常好的载体,这个载体还需要有一种足够的力量,能够吸引到我们邀请的艺术家和建筑师,它一定是“在地”的,因为宝溪它有竹子,龙泉竹(毛竹)的产量在中国仅次于安吉,所以我们用这样一个载体去表达我们心里的一个梦想。



 

五、如何同时得到各国建筑师的支持


葛千涛:我对我自己的评价是“自觉”、“自信”、知道“我是谁”和“要去哪里”。我们做的这个提案很快就得到了很多建筑师的积极响应。



六、双年展 国际建筑师阵容


葛千涛:第一位是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著名建筑师、教育家国广乔治,还有一位日本年轻建筑师前田圭介,武重义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是越南的建筑师,还有一位叫Simon Velez,是在国际上影响力非常高,在地专注做竹建筑的,国内的有上海的设计师杨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晓东、德国的Anna Heringer,还有韩国的Sook Hee Chun等11位建筑师。



 

七、双年展主题|场所精神 · 乡土建设


葛千涛:我们有个主题叫“场所精神 · 乡土建设”,我们希望建筑师能充分理解“天穹之下,大地之上”的场所精神,场所精神我认为更重要的含义是人的一个活动空间,我希望我们做的建筑是一个精神建筑,感觉这样的建筑它是慢慢地从土里长出来的。



八、竹建筑双年展的“在地”特性


葛千涛:类似我们这样的双年展在国际上应该是第一个,过去的双年展都是在一个盒子里面,它不考虑任何跟“在地”的关系,我们这个项目是“在地”的,它从开幕的第一天起就不会落幕,因此我们这个双年展是非常创新的,因为它是强调“在地性”的。



九、16栋建筑组成的“社区”竹建筑群


葛千涛:每个建筑还是不一样,因为我们是一个“社区”,我们做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民宿,我觉得这个公共空间是大家能够互相了解,彼此关怀,可以互相学习的。桥头上左侧的建筑是一个陶艺家的工作室,让世界各地的陶艺家可以到这里来游学。它的对面是一个青瓷工作坊。接待中心可以喝咖啡,喝茶,也可以做展览,它的空间很大,也可以做音乐会。在它的旁边是隈研吾做的当代青瓷艺术馆。当代青瓷艺术馆的后面是李晓东的新材料研发中心。杨旭做了一个艺术酒店,还有一个设计酒店,像一朵打开的花瓣一样。


十、双螺旋石拱桥解读


葛千涛:国广乔治跟我说,这个桥应该你来设计,因为你对项目理解比较深入。这个桥最关键之处是古村落和当代的一个对话,我希望乡村能够保留它的完整性和文化属性,不受外来文化的入侵,就像我们用竹子来做建筑一样。因此,我想到根据双螺旋的基因图来做桥的结构,这个桥代表我们建筑双年展的项目,寓意是“循着当地的基因和它的文化脉络,走向一个未来”,材料选用的是重竹,这个材料是非常好的,它比木头要硬很多,除了基因图是我对设计语言的一个构思,另外一点是中国园林中的露窗,露窗是解构我们后面看到的画面,我用了更当代,更简单的一种方法,也是露窗的一种表现。




十一、竹建筑双年展产生的效应


葛千涛:后来发生了很多事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比如广州美院的毕业设计基地,当时我们是希望有一所院校,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做成一个非常具体的项目,因为我们知道很多建筑系的毕业设计大部分是靠想象、子虚乌有的东西,不够“在地性”。非常荣幸的是广州美院把我们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基地,能够把他们的艺术和设计作品在这里扎根。





 

十二、竹建筑双年展遇到的困难


葛千涛:四年半当中实际上每天都会碰到很多困难,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决心”和“坚持”,我们会有很多遗憾,因为建筑跟其他项目不太一样,它跟电影比较像,需要由很多人共同完成,包括在资金和执行力上我们都会有困难,因为我们没有一个项目管理公司,在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内是没有甲方的,因为这里的政府换届等原因项目暂时停滞状态,但我们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11位建筑师双年展作品赏析


全球第一个在地竹国际竹建筑双年展位于浙江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由策展人葛千涛、国广乔治与建筑师杨旭发起,携手隈研吾、西蒙、武重义、前田圭介、安娜等11位全球著名建筑师,遵循竹建筑双年展坚持的“在地性”宗旨,在充分尊重“乡土建设 · 场所精神”基础上因地制宜,“以竹代木”共同推动世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愿景。


葛千涛 | 双螺旋石拱桥


竹建筑群落位于河对岸的山麓脚下,与对面的溪头村隔河相望,连接溪流两岸的是由葛千涛先生设计的基因双螺旋造型的双螺旋石拱桥,映衬着两岸青山绿水,在蔚蓝色的天幕下,你会惊叹设计师想象力的曼妙与神奇。


葛千涛
艺术家、策展人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上海春天国际艺术沙龙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新概念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2015年获网易设计有态度人物。





 

国广乔治 | 传统青瓷作坊


该建筑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教育家国广乔治设计,地面采用匣钵碎片装饰,建筑的环境控制系统依赖于自然通风,夯土墙的保温性以及湿度的传递性。南北方向的窗户可以对流通风,因此无需安装任何采暖设备。照明系统采用荧光灯及LED设备,为作坊提供合适的灯光效果。


国广乔治
著名建筑师、教育家
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学士学位,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硕士。东京国士馆大学的建筑系教授。十五年时间,他潜心研究当代社会的现代亚洲文物建筑。





隈研吾 | 当代青瓷艺术馆


与双年展接待中心比邻而居的是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的当代青瓷艺术馆。此建筑临溪而建,材料是当地出产的重竹,利用竹的叠加和错位构建出有机的建筑形态,规则似乎又不拘一格,通过间隙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整个建筑看起来产生了呼吸,与周围空间的互动性增强。


隈研吾

著名建筑师
1954年出生于日本,1979年在东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东京大学建筑研究生院教授,1990年,他在东京青山创立了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Kengo Kuma & Associates)。








武重义 | 竹建筑双年展接待中心


过桥之后是越南著名竹建筑设计师武重义设计的竹建筑双年展接待中心。设计师通过弯曲原竹以达到造型的目的。此建筑地势较高,可俯瞰整个竹建筑双年展社区。据竹建筑双年展策展人葛千涛先生介绍,入口处用此建筑可以让人们在充分亲近自然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天然材料——竹在建筑中独特魅力。


武重义
著名建筑师
1976年出生于在越南广平省。东京大学土木工程设计硕士学学位。毕业后重返越南,2006年设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武重义利用竹子等环保材料,创作可持续建筑设计。









前田圭介|陶艺家工作坊


该建筑位于“双螺旋石拱桥”的对面,是由日本极具潜力的年轻设计师前田圭介设计的。建筑的基本材料是泥土与竹,为陶艺家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内部设有多功能工作室和小型展厅,彼此持续而连贯,通过礼仪式的景观唤起村庄新的生机;建筑师希望入驻的陶艺家能与周围自然环境产生互动,获得新的创作灵感。


前田圭介
建筑师
1974年出生于日本广岛,1998年毕业于国士馆大学。在2003年,他创立了自己的UID建筑工作室。他坚信建筑应该激励并吸引欣赏者,尤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人以愉悦感并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Wise|竹坞餐厅


竹坞餐厅位于竹建筑双年展项目的中部位置,是由来自韩国WISE建筑事务所的Young Jang和Sook Hee Chun联合设计。建筑主体俯视图呈现九宫格形态,设计师用竹条来表达建筑的线条感;将竹子的自然垂直形态设计为水平结构,发挥竹的最大承重力,以这种方式来构建内部的空间间隔。


Young Jang

Sook Hee Chun

美国建筑师协会及认证专家
Young Jang,美国建筑师协会及认证专家,生于1970年。Sook Hee Chun,美国建筑师协会及认证专家,生于1975年。2008年,他们共同建立了WISE 建筑事务所。




 

Simon Velez | 精品酒店


竹建筑双年展精品酒店的设计出自哥伦比亚设计师——西蒙·韦莱斯。在这个酒店的设计中,我们看到一种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的建筑,屋顶上的青瓷瓦片,支撑建筑的毛竹等等建筑元素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交织,展现了力学与美学,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Simon Velez

著名建筑师
1949年生于哥伦比亚一个建筑世家。1968年,西蒙进入波哥大安第斯大学学习建筑及艺术。Simon Velez是低技术生态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善于使用低成本建筑材料,尤其是天然材料的运用。







杨旭|艺术酒店


两栋艺术酒店的设计师是来自上海的杨旭先生,一栋沿溪而建,意为“水间”,一栋建于农田旁,背景映衬着田野,俯视如同四瓣花,意为“花间”。


杨旭

著名建筑师
(1967-2015),1967年生于上海。1991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 2002 年,成立杨旭建筑工作室。本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的总体规划师。2015年,在本届竹建筑双年展其两件个人设计作品未竣工前因病离世。









Mauricio|低能耗示范竹屋


低能耗示范竹屋出自意大利设计师马儒骁(Mauricio),低能耗示范竹屋,通过利用阳光、风和植物等自然资源来设计,充分利用各个空间,施工过程尽可能模块化,最大限度的使用自然材料,重视低能耗,诠释了新型竹建筑的建造趋势。


Mauricio·Cardenas·Laverde

著名建筑师
1969年出生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1993年,哥伦比亚安第斯大学建筑学院学士学位。2004年,卡德纳斯在米兰创立了以其姓氏命名的设计公司——卡德纳斯意识设计公司。





李晓东 | 竹产品设计及研发中心


来自清华大学的李晓东先生设计的在地性建筑在国内外屡获大奖,此竹建筑坐落于一片竹林中绝大部分采用竹材料;内部空间格局紧凑,各房间的功能性明确。二层的亲水平台,四周的竹子环绕,斑竹的光影中远近的村落若隐若现,通过竹林的过渡,建筑与环境成为整体,这是此建筑设计的精妙之处。


李晓东

著名建筑师、教育家
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后在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获得城市设计硕士学位及建筑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相信优秀的设计必定经历了技术与艺术的共同作用,更是精神探索与理性思考的结晶。









Anna Heringer|设计酒店/青旅


安娜(德国)设计的酒店和青年旅馆基本使用天然建筑材料——土、鹅卵石和竹来搭建。建筑外形的来源于龙泉青瓷的造型,安娜将编制装饰性和结构构件的艺术性巧妙结合起来,保留了建筑的原生性,展示建筑率真一面和它的唯一性。


Anna Heringer

建筑师
对于安娜而言,建筑是一种提高生活品质的工具。安娜的可持续性建筑孟加拉国卢德拉普尔的METI手工制作学校便是她与Eike Roswag在2006年按其当初的毕业设计所建。之后,海瑞格结合当地工人技术及建筑材料,在同一个乡村里完成了另一些建筑项目,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建筑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