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的这些经历,你都遇到过吗?

 汉青的马甲 2016-07-25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渴望爱”的孩子,不管你活到几岁,他都在如影随形。


这个“受伤”的内在小孩,来自你的家庭、来自你的童年。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求“服从”、“听话才是乖孩子”、“不打不成器”的家庭文化里,下面六种父母教养方式,你经历过哪几种?


01

 

当孩子们提出了让成年人感到不知该怎么回答的问题时,孩子会发现,这些大人竟然也不知道答案,但他们又不承认,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回避这个问题,总是说:“等你长大就会懂了! ”

 

02

 

家长打孩子时会说:“孩子不打不成才,打了才会优秀”

 

当一个在家常被打的孩子坐在学校里时,他所有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如何避免被体罚上,所以,他就无法专注在课业上了。孩子会很紧张地观察四周,随时做好挨打的准备,因为对这孩子来说,挨打成了不可避免的宿命。


03

 

当孩子身上背负着过高的父母期望时,他就不得不屈服在父母的想象之下,他会努力想成长为一个模范生,并且完全符合父母的期望。他不会制造问题,可他也完全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因为所有能够表达出他真实自我的事物,全都被父母禁止了。


04

 

当父母控制不住情绪,把一切都发泄在孩子身上,之后也未给予孩子足够关注,无视孩子所受痛苦,孩子就学会压抑和否认情感,日后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教养自己的孩子,并说服孩子相信这是为他们好。


05

 

当父母不向孩子表达爱和情绪,孩子就会不断地压抑自己的情绪与感受,遵循并服从她从小就被教导的要否认这些情感的原则。导致孩子日后会长期处在痛苦的人际关系之中,从而想要做出改变,转而去关注自己的需求。


06

 

当父母在指责孩子,给孩子贴上他“很坏,很笨,很讨人厌,是个累赘”的标签时,那么孩子就会相信他自己就是这样的。其实这些标签是被父母贴上的,父母无法忍受孩子的地方,也是父母无法接受他们自身创伤记忆的地方。


插画 | 梦妍,改编自《夏娃的觉醒》,由本平台原创。


···


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著作和作家越来越多,可是看完能让我有反观自己童年的欲望和冲动的,那就是爱丽丝·米勒了。她谈论的不仅仅是虐待儿童的严重后果,更能让人反思儿童虐待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压抑现象。这是一本犀利的书,这是一个乐在为不可为之事的作者。


——张德芬 


张德芬空间特别定制版

《夏娃的觉醒》

裸脊精装


这本书,是献给现代亚当和夏娃的启蒙之书。书中的故事隐喻了传统教育中一味要求服从、否认孩子真实心声的教育方法。孩子们必须像亚当和夏娃一样,为了父母的爱全然地去服从,盲目地去信赖,放弃求知与自己的思想,也就是放弃真正的自我。


这种以“我是为你好”为名,实则充满语言或肢体暴力的教养方式,造成了孩子内心的屈辱与压抑。这份被隐藏的愤怒,在日后将演变为对自己、他人和下一代的盲目暴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关注的是:被压抑的童年经历不该是禁忌,而是宝藏。借由挖掘这座宝藏,可以寻回丧失的感受与热情。从童年备受否定与处罚的恐惧中挣脱出来。勇敢面对真实,忠于自我的认知与生命故事。


作者简介 | 爱丽丝·米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