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的觉醒:让爱恰到好处!

 天人合一1007 2019-03-05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父母的觉醒》

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时代,关于教养孩子,父母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来解决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但即便如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依然会时常陷入焦虑的状态。

显然,盲目的管教孩子,不会让父母生活轻松,也不能够帮助孩子将来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又该怎样运用正确的方法去管教孩子呢?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教育专家沙法丽·萨巴瑞,她把早年受到东方正念思想的影响和西方心理学理念加以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觉醒的教育理念。

她所写的《父母的觉醒》一书里,揭示出了亲子关系背后的真相,破解了家庭教育的难题,教会父母正确的养育之道。让我们一起来打开这本书,掌握书中的方法,也让自己的内心觉醒,与孩子重建一种全新的亲子关系。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好书解读

学会接纳孩子,同时也接纳自己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 ,父母们都是用尽全力的去付出,但有些父母还是不约而同的犯了同一个错误。

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意愿、想法强加给孩子,在默默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他们总是想把自认为最好的教给孩子,却忘记了孩子其实应该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

无论孩子处在哪个时期,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都需要认同感,他们想用自己的行为赢得家长的认可。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微笑着接纳他们。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要想接纳孩子的最本真状态,我们就需要放弃那种“应该怎样”的想法。

作者在书中和我们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接纳绝对不是一个被动的行为,它更应该是一个主动的、热情的、充满活力的过程。

约翰和阿里克希丝夫妇有一个儿子叫杰克。杰克的成长风格与其他男孩子不同,杰克喜爱安静,不爱运动,偏爱艺术和舞蹈。

约翰夫妇内心充满了挣扎,他们觉得儿子太女性化了,怕儿子长大后成为同性恋。他们内心也希望他像其他男孩子一样活泼好动。

但是他们却控制了内心的焦虑,耐心地培养起他对音乐和舞蹈的感情,他们在静静地观察和等待,后来儿子健康正常的成长了。

这对父母全然的接纳了儿子,他们不需要儿子成全他们的梦想,或者实现他们心中的憧憬。而是一如既往的给了他自我发展空间,从而使杰克拥有了最真实的自我。

所以说要想接纳孩子,首先我们就得摆脱有害的陈规,在更深的层次上与他们交心,让我们自己与孩子的脉搏同步。

其次我们也要正确面对精神上的选择,丢掉自己的自负感。不再设定孩子朝着自己心中那个“应该怎样”的完美梦想前行,让孩子自由的去探索生命和生活。

最后我们要做到以身作则,实事求是的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犯错是在所难免的,生活中的不安全感也是存在的。没有必要要求自己做到完美无缺,只要尽最大的努力就好。

要想做到接纳孩子,还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父母要做到接纳自己。

作者从心理与情感层面深刻的剖析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父母在接纳孩子的问题上有什么困扰,那么问题的源头一定来自父母过去的经历。

身为父母,如果我们不能全面接纳最真实的自己,那就永远无法接纳我们的孩子,接纳孩子与接纳自己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我们学会尊重和赞赏自己,才能做到尊重和赞赏孩子 。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好书解读

调整自身情绪,

客观的看待孩子的行为

在教养孩子的这些年中,你有没有一触即发的状态发生?那一刻,你的愤怒情绪犹如火山般的喷发,对孩子大吼大叫,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相信这种状态,很多父母一定痛苦地经历过。

其实父母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孩子的吸附能力很强,他们会像海绵一样浸泡在我们的愚蠢和狂乱之中。

如果孩子总是看到我们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人或者不断的责怪对方,那么他们长大后也会重蹈覆辙。

作者在工作中接触过一名单身父亲,他的名字叫彼得。

彼得15岁的儿子安德鲁进入到青春叛逆期,他疏远父亲,只喜欢和朋友待在一起,上网聊天到深夜,不做功课,导致成绩很差,甚至还吸大麻。父亲为此很恼火,于是这对父子关系陷入到了失调状态。

在儿子很小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关系很亲密。然而就是最近几年,他们之间的交流只剩下了激烈的争吵。

彼得觉得儿子根本不尊重他,有一天晚上,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威胁儿子说不再同他说一句话,愤怒的冲出家门,暴躁地绕着自家的房子走。

最后他冲进了儿子的房间,一把拔掉电脑插头,将电脑狠狠的摔在地上,儿子表示抗议,彼得便一拳揍在了儿子的脸上。

父亲彼得的这种经历,或许有很多父母都曾经经历过,也会在当时那种暴怒的情况下,做出与彼得一样的反应。

但是作者告诉我们,虽然他的举动情有可原,但是他与儿子之间冲突的种子,其实在多年以前就种下了。

最初是因为父子二人之间存在着意见的冲突,后来父亲的掌控欲升级了,但孩子却已经一天天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便演变成了父子关系中的一道创伤。

由此可见,父母情绪的波澜,对孩子动机的主观判断,以及对自己权利的缺失感才是造成冲突的根本原因。

只有做到调整好自身情绪,才能与孩子之间保持一份持久的亲密关系。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调整好自身情绪呢?作者告诉我能有几下几点可以遵循:

一:要学会直面自身的消极反应。

通过教育孩子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发现自身的不成熟。

如果我们长期压抑自己负面的情感,久而久之它们会在心中形成阴影,然后会在无意识的情景下,把这种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

所以要学会直面自身的消极反应,不要过度压抑。

二:要去发现自身情绪化的本质

我们每天都会受到外界的刺激,身为父母,我们更加容易受到孩子的刺激。

一触即发的状态只能说明我们对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充满了抵触。为了能让孩子在快乐、亲近的环境中成长,我们应该保持一份清醒的状态,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和应对它。

三:要学会驯服自身的焦虑

焦虑是一种无可回避的自然的情绪,它往往来自内心某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无论当下有没有诱发的事件或者人物,其实这些问题始终存在。

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面对自身的焦虑,打破消极的心理,不让自己陷入到负面情绪之中。

四:对孩子的言行学会冷静应对

我们不能凭借自己的本能,盲目的对孩子的言行作出反应,而是应该在矛盾来临时,先冷静思考,再选择最恰当的应对措施。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好书解读

教会孩子正确的面对生活

如何应对生活中的种种状况,体现了我们的世界观。但很多时候,我们的世界观并不美好,我们很容易教会孩子对生活做出负面的评价,却很少教他们去体验现实的本来面目。

作者告诉我们,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孩子就会学着如何对待他们的生活。

我们应该学会接纳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教会孩子长大后正确的处理和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关于这点,书中作者分享的故事中格雷格的父母就做得很好。

格雷格是一个16岁的少年,他很难与同伴们相处,甚至连出门都会感到困难,因为他深受孤独症和剧烈发作的恐慌症、妄想症所折磨。他也不能独自待在家里,因为他的病症随时随地都会发作。

格雷格的父母为了照顾他,把自己的全部生活和工作都改变了。24小时的守护在他的身边。但是他们并没有抱怨生活,觉得生活很不公平。也没有消极颓废,从来没有丧失过耐心。

他们在内心完全接受了格雷格是他们儿子,接受了他是一个病患者需要照顾这一现实。

他们安之若素的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完全理解了自己的角色与责任,把生命看作一场历险,无论成败都选择了勇敢面对。

的确是这样,在人生行进的过程中,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我们把生活看做一位智慧的向导,那么每一次经历都有可能对孩子有所教益,孩子会把父母怎样处理和应对生活的方式拿来参考。

这些方式,将来也会成为他们应对挑战的手段。在人生面临困境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依然要用热情去拥抱生活。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好书解读

不同时期,不同的教养方法

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教育孩子的方法其实也是不尽相同的。作为父母,只有我们不断的调整,才能顺利的与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更关注比较现实的问题,比如孩子的营养、睡眠、行为习惯等。但是作者强调说有一个核心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精神联系。

作者在书中通过孩子的幼年时期和他的学龄时期这两个阶段,教导父母如何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进行精神建设。

在婴儿时期,建设精神世界的关键就是,父母要同孩子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联系。

在这个时期,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是最深刻的,孩子会和父母相互交融,身体与心灵的节奏都会向对方渗透形成同步。当父母守候在他们身旁,也形成了婴儿的心理安全感和身体的舒适感。

在孩子的婴儿阶段,父母要拥有无私的胸怀。因为要满足婴儿的需求,所以只能把自己其他的需求排在后面。

在为孩子服务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也是在服务自身,我们发现自己的内心,可以这样慈悲、充满爱,精神上也变得充实富足。婴儿在成长的同时,父母也在成长。

两岁过后是孩子的幼年期,这个时期,他们开始越来越多的探索自己的个性与独立性。

面前的孩子不再黏人,却变得张扬而反叛。他们不断的行动着,父母们没有片刻时间坐下来休息。

和婴儿时期一样,幼儿时期也向父母提供一个拓展精神世界的机会。在这个阶段里,我们首先应该认清的是,孩子生气或者对我们又踢又咬,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理解他们的意图。

在这个时期,父母应该学会允许孩子行使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勇敢的去冒险。但是也必须有为他们初步树立一些规则和限制的意识。同样也应该为幼儿的生活确立常规,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要为他们设立言行举止的限制。

到了孩子的学龄期,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比以前要灵活宽松。父母在孩子学龄期的精神拓展,要逐步从主角变为配角。

作者就发现自己的女儿在这个阶段突然间有了很多朋友,事事不再依附自己了,她内心觉得轻松,又有些不舍。

她甚至都有点失落,觉得自己在孩子心中好像没有那么重要了,孩子有时候只愿意同自己的朋友待在一起。

这个时期父母一定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方向,鼓励孩子养成一些优秀的品质。

孩子会尝试扮演自己未来的成人角色,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支持,帮助他们塑造完整的人格。

这个时期的我们应该少一些专断,内心保持镇定,学会安静的倾听,然后理解、尊重、接纳他们。

看来身为父母的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在孩子教养过程中,不断的遭遇到挑战 。所以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摒弃那些不成功的教养策略,成为觉醒的父母,让我们的孩子有所进步。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好书解读

如何做一个觉醒的父母

作者告诉我们:孩子所有的“不良行为”都是在变相的呼喊或者求助,因为他们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作为父母,我们要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因为如果没有父母的及时回应,日日累积,会给孩子的将来造成更多的困扰。

40多岁的乔纳森,他在父母那里始终未曾得到夸奖。结果尽管他聪明伶俐,但成年后他始终不能在同一个职位上工作一年。

他潜意识里总会发现有人和他对着干,最后他不得不离开。导致他的工作经历非常不稳定,个人信誉值降低,没有人愿意再雇佣他。

陷入痛苦的乔纳森开始酗酒,抽烟,同妻子吵架,辱骂孩子。

作者分析了乔纳森的这种生活境况,她说只要乔纳森自我审视一番,就会发现让生活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拒人以千里之外。

而造成这种原因的根源,是因为他在童年时期,父母的疏远,让他心里认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最不受欢迎的人。

他认为生活残忍不公,恶性循环之下导致内心空虚。最终他把自己的这种不良情绪,带到了生活中,带到了工作、和家庭的角色当中。

可见父母童年期对孩子的行为表现,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一生。

所以要想做一个觉醒的父母,首先我们应该做到的就是要摆脱旧日创伤,保持身心健全。全身心的投入去关怀孩子,不让自己心中的伤痛在孩子身上重演。

其次还要做到不刻意安排孩子的生活,学会正确引导。父母应该保持耐心,不强迫要求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倾听他们心底真实的心声。

还有就是要做到放下心中最高的期待,不再拿自己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去做比较。能做到欣赏孩子的平凡。使用正确的赞扬,重视孩子的努力程度,而不只是看重结果。

最后就是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安静的独处,因为他们也需要独自面对精神发展的过程。

如果我们引导得当,孩子就有能力调整内心的状态。不会感到孤独,也不会惧怕空虚。他们的生命从此会变得充实而有趣。

以上就是《父母的觉醒》这本书的精髓内容。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仅是父母教育孩子,也让父母自身得到了成长。

面对孩子的教育,父母的确是到了应该觉醒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总是把眼光停留在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应该更多的放在自己身上,放在家庭氛围中,放在亲密的夫妻关系上。

心理学家认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之间形成的对彼此的信任与爱的表达方式,会成为孩子成年之后处理亲密关系的一种框架,同时也是一种投射。

都说在有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长,拥有爱的能力和宽容的胸怀。那么,夫妻之间的互动方式便显得尤为重要。

在孩子的幼年时期,父母之间忽冷忽热的关系,日常发生的矛盾冲突。只会潜移默化地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当这颗种子慢慢长大,向四外伸展的都是孩子的紧张焦虑、恐惧疏离的情绪。

所以身为父母的我们,在这一刻觉醒吧。调整好夫妻之间的关系,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成年后能够很轻松的触摸到幸福。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四百二十九本书。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