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云阳县有2乡9里7镇。正德《夔州府志》卷一《沿革·云阳县》:“居仁乡五里,东市、西市、从善、仁慈、仁寿;安义乡四里,路阳、高阳、云兴、尚温”。嘉靖《云阳县志》卷上《镇》:“新军、洞口、安渡、古灵、江口、南阳、云兴”。 一、里 1.路阳里见正德《夔州府志》。在今重庆市云阳县路阳镇。明代云阳县设两乡九里,路阳里为九里之一。嘉靖《云阳县志》卷上《山》:“路阳坝,县西北八十里”。嘉靖《云阳县志》卷上《关堡》:“路阳堡”。清代为崇善里路阳甲。咸丰《云阳县志》卷一《寺观》:“钟定寺,治北一百里,在路阳甲”、“仙女寺,治北一百二十里,路阳甲,峭壁峻岩,高万余仞,相传昔有一仙女栖身于此半岩洞,亦名仙女洞,至今石壁足迹朗然”、“太子寺,治北一百三十里,路阳下甲冉家沟,相传昔有太子栖身于此,迄今碑志半归磨灭不详”。到民国时又改称路阳乡。民国《云阳县志》卷一《地理》:“路阳乡,(旧路阳上甲、路阳中甲、路阳下甲)场五,江口、团滩、下坝桥、中坝场、新林坝”。其地在今重庆市云阳县路阳镇,位于云阳县城北58公里,因境内路阳坝得名,即明代路阳里。 2.高阳里见《正德夔州府志》。在今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明代为云阳县九里之一,位于县北。正德《四川志》卷十七《夔州府·邮驿·云阳县》:“高阳铺,在治东北”。正德《夔州府志》卷二《邮驿·云阳县》:“高阳铺,县北五十里”。嘉靖《云阳县志》卷上《关堡》:“高阳堡”。清代为崇善里高阳甲,在县西北。嘉庆《云阳县志》卷上《镇》:“高阳,县西北五十里,开新东达州县通焉”。嘉庆《四川通志》卷十四《山川·夔州府云阳县》:“高阳镇,在县西北五十里”。咸丰《云阳县志》卷一《寺观》“张王庙,治北九十里,高阳甲,有记”。民国后为高阳乡,在彭溪旁。民国《云阳县志》卷一《地理》:“高阳乡,(旧高阳上甲、高阳下甲、黄连半甲)场四,高阳、关口市、洞溪坝、大兴厂”。民国《云阳县志》卷三《山水上》:“?滨彭溪即高阳场,距城九十里”。民国《云阳县志》卷六《阻塞·津渡表》:“彭溪?高阳场,有下渡”。今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位于县城西北53公里,因境内洞溪与澎溪汇合处有一坝叫高阳坝而得名,即民国之高阳乡,明代高阳里亦在此。 3.云兴里见正德《夔州府志》。嘉靖《云阳县志》卷上《关堡》:“云兴堡”。嘉靖《云阳县志》卷上《镇》:“云兴,县西北九十里,山后诸路通焉”。今无考。 4.从善里见正德《夔州府志》。在今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自治乡。嘉靖《云阳县志》卷上《山》:“石桶寨,县南二百四十里,为从善里地,四围皆夷”。民国《云阳县志》卷六《阻塞·关隘寨洞碉垒道路表》:“恒合乡,石桶寨”。民国《云阳县志》卷六《阻塞·桥梁表》:“恒合乡,石桶甲,太平桥,民国九年修”。后恒合乡改属万州,即今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石桶寨在其境内,已知石桶寨在从善里境内,故明代从善里应在今恒合乡周围。此外,尚温里、东市里、西市里、仁慈里、仁寿里,见正德《夔州府志》,今皆无考。 二、乡 1.居仁乡正德《夔州府志》卷一《沿革·云阳县》:“居仁乡五里,东市、西市、从善、仁慈、仁寿”。居仁乡五里中,仅知从善里在云阳县县境南端,故居仁乡不可考。 2.安义乡正德《夔州府志》卷一《沿革·云阳县》:“安义乡四里,路阳、高阳、云兴、尚温”。已知路阳里在今重庆市云阳县北路阳镇,高阳里在今重庆市云阳县西北高阳镇,云兴里虽不可考,但据记载应在县西北九十里处,嘉靖《云阳县志》卷上《镇》:“云兴,县西北九十里,山后诸路通焉”。故推断安义乡应该在今重庆市云阳县北部,具体位置不可考。 三、镇 1.新军镇见嘉靖《云阳县志》。在今重庆市云阳县新津乡。正德《夔州府志》卷三《山川》:“新军山,在县北岸二里"。嘉靖《云阳县志》卷上《川》:.“新军河,县东南十里,源自金洞出,经东桥樟井至新军镇入大江”。咸丰《云阳县志》卷一《山川》:“新军河,在县东南三十里,源出湖北恩施界,东北流二百余里入大江”。嘉庆《四川通志》卷十四《山川·夔州府云阳县》:“新军河,在县东南三十里,源出湖北恩施县界,东北六二百余里入大江”。可知新军 河,应是由湖北至云阳境内入江,入江处即新军镇,且在云阳县境东南部。嘉靖《云阳县志》卷上《镇》:“新军,县东十里,通施夷南陆”。嘉靖《云阳县志》卷下《外志》:“汉高祖庙,一在县北十里洞口镇,一在县南十里新军镇”。民国时新军河又名磨刀溪,入江处叫新军口。民国《云阳县志》卷六《陬塞》:“五龙乡?新军口”。民国《云阳县志》卷六《阢塞·津渡表》:“新军水?新军口,有小河渡,道光中设”。民国《云阳县志》卷五《山水下·新军水》:“新 军水,源出湖北利川县,与万县界之磨刀溪北流经其县之十一保塘房过奉节县之九甲东行约六十里入县境”。后由于民众抗拒寇盗,在新军口设关以扼之,改称新津口。今新津口在磨刀溪入长江口处,属新津乡,其地即明代新军镇。 2.洞口镇见嘉靖《云阳县志》。在今重庆市云阳县云阳镇硐村社区。嘉靖《云阳县志》卷上《川》:“龙登溪,县北洞口”。嘉靖《云阳县志》卷上《关堡》:“洞口堡”。嘉靖《云阳县志》卷上《镇》:“洞口,县北十里,商贩至云安场水路经此,旧山势险碍,陆路未尽开,惟操舟逆流往达盐场,春夏霖雨江泛,阻碍负贩,四集者苦之,知县杨鸾捐俸激励义民,并立修治,自洞口至盐场约二十里余,峻岩绝堑,咸工凿易治厘为道,凡肩担背负者,早暮通行自是无患,其利溥矣”。由于洞口位于水道逆流上云安盐场中途,则洞口应该在云安镇汤溪下游,且洞口镇旁有一汉高祖庙。嘉靖《云阳县志》卷下《外志》:“汉高祖庙,一在县北十里洞口镇,一在县南十里新军镇”。民国时汉高祖庙在汤溪下游一个临溪小市叫洞上的地方。民国《云阳县志》卷五《山水下·汤溪》:“汤溪又东入峡南,受金鸡垒水,峡水澄碧,平流如镜,舟行至洞上登岸,三尖坝、洞鹿坝、梅子坝诸水东来注之,小市临溪,居人近百家,运盐驮户之所聚也,市左里许有汉高祖庙”。洞上也是盐贩取道上云安场的聚集地,与洞口记载符合,由于溪水泛滥,被困在洞上的商贩只好食宿在此,于是住户增加而成村,名洞村。民国《云阳县志》卷六《阪塞·津渡表》:“汤溪,小溪沟,洞村渡”。今云阳县云阳镇硐村社区,位于县城北7.5公里汤溪河畔,其地即明代洞口镇。 3.安波镇见嘉靖《云阳县志》。在今重庆市云阳县云阳镇境内。正德《夔州志》卷二《关梁津渡》:“安渡,在县北”。嘉靖《云阳县志》卷上《关堡》:“安渡堡”。嘉靖《云阳县志》卷上《镇》:“安渡,县北七里,同洞口”、“洞口,县北十里”。嘉靖《云阳县志》卷下《津梁》:“安渡,县北七里”。民国《云阳县志》卷六《陋塞·津渡表》:“汤溪?安渡河,有驮马渡”。民国《云阳县志》卷六《陋塞·桥梁表》:“云安镇,安渡河,福星桥”。已知洞口在今云阳县 云阳镇硐村,而明代安渡镇在县北七里,洞口镇在县北十里,则安渡镇大致亦应在今云阳县云阳镇境内。 4.古灵镇见嘉靖《云阳县志》。在今重庆市云阳县故陵镇。明《蜀中名胜记》卷二十三《下川东道·云阳县》:“《经》旧郡,治故陵溪西二里之故陵村,溪即永谷也。按故陵者,即古陵沱也,郦道元以为旧郡治,今名旧县坝矣”。正德《夔州府志》卷三《山川》:“古陵沱,在县东”。嘉靖《云阳县志》卷上《川》:“古灵河,县东南三十里,源自鱼筌山,出至古灵镇入大江”。嘉靖《云阳县志》卷上《镇》:“古灵,县东三十里,萃南傲路”。民国《云阳县志》卷 一《地理》:“古陵乡,(旧石棹上甲、石棹中甲、石棹下甲、兴安上甲、兴安下甲)场三,古淋沱、赶场坝、羊子嵌”。民国《云阳县志》卷三《山水上》:“永谷水,由利川县南平司北来,至古陵镇下水淹口入江”。可知“古灵”即“故陵”或“古陵”。今云阳县故陵镇,位于县东24公里长江南岸,驻地故陵沱,其地即明代古灵镇。 5.江口镇见嘉靖《云阳县志》。在今重庆市云阳县江口镇。明代江口镇设有堡寨,在县西北。嘉靖《云阳县志》卷上《关堡》:“江口堡”。嘉靖《云阳县志》卷上《镇》:“江口,县西北八十里”。民国时江口属路阳乡,在汤溪河畔。民国《云阳县志》卷六《陋塞》:“路阳乡?江口,东濒汤溪,为路阳、黄农两乡出入门户”。民国《云阳县志》卷六《陋塞·津渡表》:“汤溪?江口场,有外渡,咸丰初年设”。今云阳县江口镇,驻地江口,因团滩河与汤溪汇合处,故名,位于县城北40公里,其地即明代江口镇。 6.南阳镇见嘉靖《云阳县志》。在今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南阳村。民国《云阳县志》卷六《陋塞》:“南溪乡?南阳寨”。今南阳寨在南溪镇南阳村,其地即明代南阳镇。 7.云兴镇见嘉靖《云阳县志》。嘉靖《云阳县志》卷上《关堡》:“云兴堡”。嘉靖《云阳县志》卷上《镇》:“云兴,县西北九十里,山后诸路通焉”。今无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