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现场
国际在线书画频道综合报道(刘芳):《万物:邬建安近作》展览近日在北京草场地前波画廊开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的标题来源于德国美术史学家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2000年的著作《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此书依照中国艺术史的线索,深入分析了模件和标准化生产在铜器与陶瓷等工艺以及建筑中所起的作用。邬建安并没有直接借鉴雷德侯的著作,但发现了自己的创作方式与书中所分析的中国艺术家及工匠的创作过程之间的相似之处。邬建安不断突破剪纸的局限,用个体单位或相关单位的组合拼组成美轮美奂的作品及装置。

展览现场

万物1,手工着色和浸蜡镂空剪纸,棉线,纸,280cm x200cm,2016

万物2,手工着色和浸蜡镂空剪纸,棉线,纸,280cm x200cm,2016

万物3,手工着色和浸蜡镂空剪纸,棉线,纸,280cm x200cm,2016
邬建安运用此模式为本次展览创作了四件重要作品,且媒材各不相同。与之前的一些作品相似,作品《万物》由上千个浸蜡镂空剪纸组成,但整体效果却相去甚远。在两年前创作的《三千年笑脸》作品中,他把成千上百个剪纸组合成一张脸的形象。

五百笔1,纸上水墨拼贴,95cm x122cm,2016

五百笔2,纸上水墨拼贴,183cm x122cm,2016  
五百笔3,纸上水墨拼贴,95cm x122,2016

五百笔4,纸上水墨拼贴,91cm x121cm,2016

五百笔5,纸上水墨拼贴,170cm x201cm,2016
在作品《五百笔》中,艺术家涉足到一个新的创作领域,即纸上水墨。先用毛笔在宣纸上涂画, 然后从宣纸上将独立的笔划剪下来,并把这些笔划重新拼贴组合起来。据邬建安描述,被剪下来的每一笔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这些似乎相互冲突的个体被重新组合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整体,和他之前剪纸拼贴出具象形象不同的是,它没有一个可被辨识的整体形象。

浅山,1184 块砖,尺寸可变,2016

三十六划, 白色大理石,丙烯,96cm x120cm x8cm,2016
《浅山》是由一千五百块旧砖在展厅地面上组成的大型装置,每块砖表面都由手工切割出各种深浅不一的沟痕。邬建安并没有把这些砖当作建筑的元素,而是赋予了每块砖一个独立的身份,再次引发了对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而作品《大骨架》则运用海螺与贝壳为独立元素,并在每只海螺或贝壳上都画上人脸,充分体现出大自然中即便同样的物种也各有自己的特质。这件作品以海螺贝壳为个体组成了本次展览中最清晰的图像,即一具巨大的猴骨架。

仙家,鹿角, 石头, 钢板激光镂刻,86cm x110cm x54cm,2016

恐龙1,鹿角,蛇骨,36cm x100cm x25cm,2006

恐龙2,鹿角,蛇骨,36cm x100cm x25cm,2006
邬建安已成为同辈中最坚持自我挑战的艺术家之一。他将传统剪纸工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开创出更为复杂深奥的创作方式,使他既能深入地探究和思考哲学及社会问题,同时又保留了其作品神秘奇异的视觉感受。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7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