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手法(三)(选自打印稿《中国古代诗歌十五讲》)

 老刘tdrhg 2016-07-25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手法(三)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手法(三)(选自打印稿《中国古代诗歌十五讲》)

4,用典的方法

(1)明用典

明用典,就是直接运用典故,读者一看就是知道这是用典。如,曹操的《短歌行》,全诗如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诗歌中“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其中“杜康”典出中国古代传说。杜康是历史上第一个造酒的人。在诗里也作酒的代称。用“杜康”解忧,正咏出了忧深难解:因为酒只是使人暂时兴奋而忘忧!亦所谓“借酒销愁愁更愁”。诗人的“忧”,实质上是欲用短暂、宝贵的生命去建功立业和为完成大业而渴求贤才的强烈愿望!看古人的“忧”紧连着酒,而杯酒能藏着远大的政治抱负,真能“煮酒论英雄”啊!
  (2)暗用典

暗用典,即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暗含在典故之中,以隐喻象征出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李白因得罪唐肃宗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杜甫常忧思,作此诗寄托对挚友李白的深切怀念。
  尾联中暗用“屈原投江”的典故,表达了李白、屈原“同是天涯沦落人”,令人同情,揭示出冷峻而残酷的社会现实。
  3)化用典

“化”即融化,也就是说,有的诗人,精于构思,字面上气畅意通,无用典痕迹,实际上是经过加工改造,或改变愿意,或另释新意。如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全诗如下: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国势日益衰颓。诗人表面是咏史怀古,实则借古讽今。尾联“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感叹后主刘禅的不肖,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据《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记载,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在此,诗人化用了典故“乐不思蜀”,不但表现了着对刘备身后事业消亡无奈与叹息,而且也暗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

总之,诗歌用典既是艺术手法,也是一种修辞手法。诗歌中用典,更能使诗句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实现含蓄蕴藉,意蕴深刻的审美效果。(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