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用典 用典,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也是古典诗歌一道独特的风景。典用得好,对丰满诗歌形象,丰富诗歌内涵,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很有好处。的确可以增加诗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说唐诗浑成,就是典不多或用得不着相,如元稹“谢公最小偏怜女”,李商隐的“珠有泪”“玉生烟”等等。用典的最高境界是不觉其用典,“用旧合机,不啻自出其口出”。 什么叫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个“援古”就是“典”,习称“典故”,也就是指出于古代典籍中的故实,以前用典较严,引必称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最少也得子曰诗云,经史子集。现在我们主张较宽,只要是古人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所用的字句,都是古人的,只要化得好,就是自己的。“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说是用典。 我们总结用典注意以下几性:用典要准确,用典要新颖,用典要浑成,用典要脱化。用典还分明用、暗用、借用、反用。 明用:直接引用典故本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了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白居易写过《放言五首》,诗中有“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i]的句子。“试玉”典出《淮南子》“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辨材”典出《史记·司马相如传》张守节正义:“豫, 今之枕木也;章, 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 枕樟乃可分别。”如小石源《赠徐州丁维军兼上黄新铭会长》: 有人对我说徐州,此地曾经百战稠。四面歌残亡楚项,三章法约兴炎刘。无情劫过黄淮海,有幸诗传燕子楼。闻道吟旌高泗水,偷闲也拟泛轻舟。 诗中“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燕子楼”三个典都发生在徐州,是古典也是明典。而“无情劫过黄淮海”则是暗用,是今典,是指国共争霸的“淮海战役”。 暗用:暗用也叫化用。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不露痕迹。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ii]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奢侈糜烂的生活。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如段成己《送冯资深归西山》: 人间蛮触日干戈,暮四朝三都几何。归去莫忧瓶粟罄,西山雨足蕨薇多。 其中“蛮触”是明典,典出《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而“暮四朝三”也是典,同样出自庄子,但人们因为习用,所以不觉,所以叫暗用和化用。“瓶粟罄”“蕨薇多”也是用典,各出《诗经·小雅·蓼莪》:“瓶之罄矣,维罍之耻。”和《史记伯夷列传》。 借用:借典故来写与典故无关的事物,叫做借用。借事起兴,旁敲侧击,而又能起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此处写李凭弹箜篌的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神,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金元之际的李汾(字长源)《汴梁杂诗》:“楼外风尘接此垣”[iii],其中“紫垣”本指天上紫微星,因在帝都分野,所以又叫帝星,这里借紫垣指帝城,是为借典。 反用:即反旧典意而用之,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在彼。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iv]。又如宋元之际的虞集《挽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金戈挽落晖”典出《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后用于比喻人力胜天。此句反用其意,意谓落日难挽。“诸葛宁知汉祚移”用杜甫《咏怀古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意而反之。“新亭”又名劳劳亭,《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周顗,晋元帝时尚书右仆射)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山河有异。’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这里也是反用,不须更上,与上面引的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同一况味。所以这首诗中几处都将反用。 什么事都怕走到对面去,宋以来,讲求无一字无来处,当下网络诗坛也是这样的,这样就过份了。自晚唐义山始,律法一般二联三联一定用典,这几乎成了金科玉律。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二联庄生晓梦、望帝春心,三联,沧海月明、蓝田日暖。义山《潭州》二联湘月对楚歌,三联陶以对贾傅。陆放翁《述怀》:二联,羯胡未灭敢爱死?尊酒在前终鲜欢。三联,亚父抱忠撞玉斗,虞人守节待皮冠。元好问《除夜》:二联洛阳多对玉华远,三联宁戚歌对陶潜兴。不胜枚举。这样就有些过份了。 又如苏东坡有首诗中有“独看红蕖倾白堕”文潜于是问苏公“白堕”是什么,苏东坡说:“刘白堕善酿酒,出《洛阳伽蓝记》。”你看,他这个典当时人都不懂,何况千载之下的今人呢?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把杨梅叫曹公、把鹅叫右军的,有人写了一张请客贴子:“醋浸曹公一瓮,水煮右军两只。” 九、借鉴 把别的人或事当镜子,对照自己,以便吸取经验或教训。为文更是讲究借鉴,上面诗法三段论的时候我们讲了第一阶段是模仿,其实模仿就是一种借鉴。我们说作诗时是离不开借鉴的,我们借鉴什么呢?主要是前人的方法、技巧、用字、用词、谋篇、构局等等。借鉴得当可以使自己的文章生色,如果借鉴而不消化,就成了剽窃,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度。我们这篇稿子从始至今都绕不开借鉴这个话题,说学诗从模仿起,是借鉴,学习名家名作,从中吸取营养是借鉴,后面说集句是借鉴,我们说到诗病“剽窃”的时候还要说到借鉴。古人是如何借鉴呢?上面这一节讲用典,其实用典就是借鉴的一种具体形式。 《列子·仲尼》篇中说尧微服私访,听到有童谣:“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他就问儿童是谁告诉他们唱的,他们说是大夫,他问大夫,大夫说是“古诗”。我们现在却可以分别在《诗经》的《大雅·皇矣》《周颂·思文》两首诗中看到相同的句子,如果《列子》记录属实,则是周人诗借鉴了更上古的三皇时代的歌谣。如果《列子》是摘自《诗经》,因为列子成书在东周末。这里只有两种情况,要不是圣人删诗之前,这些诗句互见各诗,大家本就互相借鉴,《诗经》中重见的句子不少,如“一日不见,如隔三月兮”分见于《王风·子矜》《郑风·采葛》中;或者是《列子》摘《诗经》中的成句为集句诗,如果是这样,这首童谣就是有记载最早的集句诗。不论何种情况,都说明了古人作诗是互相借鉴的,这种作法从先秦就有。 再看看汉代诗歌,汉郡上计秦嘉《赠妇诗》第一首“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句出《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第三首“诗人感木瓜,乃欲赠瑶琼。”句出《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徐淑《答夫诗》:“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句出《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从秦嘉徐淑的创作来看,这种创作手法运用得是非常成功的,它有力地丰富了、深化了诗人们所要表达的深情厚意,巧妙地传达了彼此埋藏于心底而难以言传的婉转的心曲,含蓄蕴藉。”从五言诗的艺术发展史上考察,秦嘉徐淑赠答诗是现存五言诗当中最早采用使典用事这一创作手法的诗歌,就连与秦嘉、徐淑赠答诗同时的《古诗十九首》也没有出现类似使典用事的情况。 魏武帝千古名篇《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其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全引《诗·郑风·子衿》原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则全用《诗·小雅·鹿鸣》中一段。 再看看唐诗,唐诗是历史上公认的高峰,而其中李杜又是高峰中的最高海拨。但是就样号称诗仙诗圣一流的人手,一样离不开借鉴。李白一生中极推六朝,杜甫把他直接比作庾信和鲍照。他自己则大量的作品模仿《文选》,有些乐府题材就直接从《文选》中来,比如很多拟诗,其中脉络最清楚的是他与鲍照的关系,从诗歌选取的题材上开看,李白与之类似,李白的诗歌也有很多表现了他蔑视统治者、抒发对尘世生活不满的作品。从写法上来看,鲍照的《拟行路难》第十二首文采飞扬、词藻丰盈,充分表现除了怨妇的凄凉与哀怨。而李白同样用“燕草”与“秦桑”来写景,随之脱口而出“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再次,从边塞诗来看,两人都写过边塞诗。我们甚至可以说,李白诗是六朝特别是南朝诗风的直接继承者,他继承的力度比创作力度更大。 我们再看看诗圣杜甫,他直言“苦学阴何苦用心”,杜甫对阴铿、何逊等人的诗作过深入研讨,另外其祖父杜审言对他的影响自不待言,他平生“性僻耽佳句”,并以“语不惊人死不休”自誓,因而敏锐把握了诗艺的这一趋向,在动词锤炼上投入更大的气力,以执著的精神致力于语言艺术的创造性实践。这一点,都与他学阴、何有关。再后来宋人学杜,如以黄庭坚为代表人物的江西诗派一直到晚清的同光体,从杜诗中得到借鉴的事实就更不必多说了。 王安石有名的《梅花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v]就是化用后周苏子卿《梅花落》:“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vi] 再看另一个号称诗鬼的李贺,他一生以诗为业,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他擅长短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称为长吉体。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通过读这些诗,我们很明显地看出李贺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如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意晦涩,堆砌词藻。 陈兼与先生有一首题为《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夜即事》的诗: 联臂狂欢一市哗,始闻疑信尚交加。好音倘得江南共,望眼初收剑外斜。 八载风烟愁梗道,四方朋旧说还家。何时车骑先容我,深盏西庐泛菊花。 很明显,这首诗借鉴了老杜“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来描写自己初闻抗战胜利这一刻的喜悦。徐州黄新铭先生提出:“源于生活与源于古人相结合。”(《诗词曲联写作技巧谈》)我认为是对的。 我们现在更应提倡借鉴,何也?因为我们之前曾有过一次大的断层,一次大的割裂,我们不通过借鉴来继承,就有可能一直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 [i]放言(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ii] 自嘲(民国·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iii]汴梁杂诗(金元·李汾) 楼外风尘隔紫垣,楼头客子动归魂。飘萧蓬鬓惊秋色,狼藉麻衣浣酒痕。天堑波光摇落日,太行山色照中原。谁知沧海横流意,独倚牛车哭孝孙。 [iv]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v]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vi]梅花落(后周·苏子卿) 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