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诗歌审美赏析十四讲第一讲新诗改罢自长吟

 老刘tdrhg 2016-07-25

    中国古代诗歌审美赏析十四讲

          第一讲   新诗改罢自长

——谈古代诗歌及其节奏韵律(二 (二)押韵

什么叫“韵”?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辞海》解释“韵”即“和谐的声音。”可见,所谓“韵”,就是音的协调、和谐。古人说,无韵不成诗。朱光潜在《诗论》中说:“韵是去而复返,奇偶相错,前后呼应的。”其作用是使诗歌具有节奏感、音乐性、韵味感。同时,就整个诗歌来说,有了韵,就会产生韵律,也能使诗句前后呼应,并使诗歌浑然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押韵就是将“韵”依一定的规则用于诗中。押韵的位置习惯上也叫韵脚。它是专指诗歌创作中,把同韵同调的字用在句末以求声韵和谐的规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五言律诗的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言律诗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由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也行。

1押韵体现诗歌节奏

诗所谓押韵,主要是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复出现。由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押韵有规律地出现在一定位置上,这种重复出现的韵母就是韵脚。因韵脚而使诗歌产生节奏,这是就诗歌整体来说的。可以说,从整体上来说,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东西(声音)组成一个整体,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审美效果。就近体诗而言,正因为回环相押,使诗歌具有音乐美,富有生命的力。所以,在诵读或者吟咏过程中,这种生命力会激发人的情感,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是押“悠”韵,主要有“秋”、“流”、“舟”、“留”组成的韵脚。在诗歌中,这个韵的反复出现,就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不但在音响上很突出,达到了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而且使整首诗节奏鲜明,富有情韵,引导读者进入其中,感受诗人蕴含其中的生命力,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又如,宋代林逋的《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第一句韵脚却用了一先韵的“妍”字。以后依次有“园”、“浅”、“眼”、“樽”等。隔句押韵,前后反复出现同一韵,节奏就很分明。

2、古体诗押韵形成节奏

对于古体诗来说,由于没有近体诗这样严格的要求,比如,中间可以换韵,形成不同的意义单元,而且韵脚字也不限于平声字,所以,不同的韵脚组合在诗歌中生成意义单元,也可以形成新的节奏,新的韵律。

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原诗略)

李白在诗中的用韵,就采用了换韵。特别是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诗人一连三换韵脚,可以说,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三)平仄

就格律诗而言,诗歌对平仄有严格的要求,就是要黏对。

首先,就是“对”。所谓对,就是平仄相间,一句之内,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即,“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当然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联之间,平仄相对,即上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次,就是粘。所谓粘,就是说平粘平,仄粘仄,即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因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式

  每逢佳节倍思亲。平平仄仄仄平平。与上句“对”

          遥知兄弟登高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式,与上句“粘”

          遍插茱萸少一人。仄仄平平仄仄平。与上句“对”

对于平仄和粘对的问题不多说,比较复杂(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要求更为复杂,以后专题讨论)。

总之,在诗词中,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也就是说,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形成节奏感。同时,在诗歌中,每联之间平仄相粘,不但能使诗语气贯通,而且使整首诗歌形成一种完整的节奏。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