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选读四十八首(四)转载

 老刘tdrhg 2016-07-25

 唐诗选读四十八首

唐诗选读四十八首(四)转载

31、悯农二首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最后一句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

32、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与末句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那样生动的画面,表现出那样深刻的意思。另一个表现手法是以乐景写哀。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

33、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人用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诗人从菊花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4、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燕山月似钩”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金络脑”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35、爱碣石山

刘叉

碣石何青青,挽我双眼睛。

爱尔多古峭,不到人间行。

诗人在开口吟唱碣石山时,并没有刻意描绘碣石山的景色如何奇特,如何吸引人,而是用了一句比较直白的“挽我双眼睛”,一语把一切说明、道清;后两句,诗人把碣石山人格化了,以山之“古峭”隐喻人的耿直孤傲、不同流俗的品格,借以寄托作者自身的感受和志趣。

36、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首句“长安回望”四字极为重要。长安是当时的国都,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这就出现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镜头。山上人也早已望见“红尘”飞扬,“一骑”将到,因而将“山顶千门”次第打开。紧接着,便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戏剧性场景。一方面,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前三句诗根本不提荔枝,最后一句解释悬念,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个否定句:“无人知是荔枝来。”卷风扬尘,“一骑”急驰,谁都会认为那是飞送关于军国大事的紧急情报,怎能设想那是为贵妃送荔枝!“无人知”三字画龙点睛,蕴含深广,把全诗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惊人的高度。

37、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开篇诗人首先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柳绿花红、燕舞莺歌的境界,随后向我们展示了“水村”和“山郭”“酒旗”处处迎风招展的繁荣与祥和。“千里”极言地域之辽阔,“千里”把“莺啼”响彻了整个江南,把“绿映红”掩映了整个江南。后两句由写自然景观转移到写具有人文景观特征的庙宇,巧妙地揉进了历史的沧桑,也使其自然地融进了诗人对南朝朝政的讥讽与批判。“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不仅是为了写眼前的景致而写景,而是在赏叹之中蕴含着讽刺,这一来无疑就大大地丰富了诗作的内涵。

38、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向晚意不适”,诗人开门见山交代了登临乐游原的原因。“驱车登古原”,心里不痛快,于是产生了到郊外走走。诗人到乐游原究竟想干什么呢?无非是想要看看夕阳下的风景,排解排解心中的不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登上乐游原的所见所感,即景生情,与首句的“意不适”相照应。“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恰恰应该是诗人积极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若果说无奈,那也是对当时腐败的朝廷的无奈。

39、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一夜声。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化无情为有情,前提是诗人自己有情。

40、院二小松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第一句中的“一双”,点明题中“二小松”,着重表现小松的神韵。用“幽色”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